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关于“自我”与“无我”的商业解读

  2004年6月,有两位智慧老人韦尔奇与李嘉诚均登上了中国的大讲堂,传递着他们胸怀的福音。他们是“过来人”,他们拥抱了并征服过整个世界,他们已经到了一个无所求的年龄,只是想倾诉内在的心曲以报世人。偌大的中国在倾听。

  韦尔奇很无奈,这个一直把市场玩弄于掌心的经营大师,这回却尝到了被市场魔方扭曲与变形的可怕。一开始他就被商业炒作笼罩着,花了大价钱的中国人,一个个都红了眼,一定要物有所值,每一个到场的人都不想听一个简单的故事。尤其是那些花了更大价钱得以登台跟韦尔奇对话的人,更要照顾被媒体传递出来的自己的形象,没法静下心来倾听一个“过来人”的肺腑之言。他们把一个个艰难的、反复推敲修饰的问题抛出去,以索取想要得到的东西。逼迫的韦尔奇不得不一次次地告饶:“我不是来卖药的。我只能跟你们分享一些对我曾经有用的理念。”

  相比之下,李嘉诚要幸运得多。他不是为了表演,不是为收取100万美元的出场费,他选择了一个清静的场合,每年一次在家乡汕头大学面向长江商学院300名EMBA学员进行交流。一开始他就避开了炒作,避开了一些无聊的问题,避开了一些花了大价钱要来显示一番的名人纠缠,而是顺着自己的心意,讲真正能够打动自己的故事。

  李嘉诚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中国的范蠡与美国的弗兰克林。在这两个人身上,都能找到李嘉诚自己的影子,都传递着李嘉诚在这样一个时刻最想与公众倾诉的情怀。

  李嘉诚说最能体会范蠡的孤独。“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尽了范蠡对当时社会的悲观与冷漠。当他离开勾践时,一定是彻底的失望与孤独,当他躲到齐国海边耕种经营获得成功之后,敏锐的嗅觉察觉到嫉妒之火已经临近,于是散尽家财,分给他惧怕着的亲友乡邻,又一次出逃到陶国。靠着贱买贵卖的经世之才在陶国他又获得成功,但横在他面前的路却只能是归隐。他越是不断地成就伟大,就越是深刻体会到人世间最强有杀伤力的嫉妒,他不得不选择消极的抗拒。他内心的孤独,怕是只有李嘉诚这样富可敌国的商人才能体会得到。李嘉诚肯定不愿追随范蠡。他有着更高的人生标尺。富兰克林的故事寄托了李嘉诚的宏愿。

  富兰克林,1706年生于波士顿,家境清贫,12岁当印刷学徒,1730年接办宾州公报,他为政府印刷纸币,在实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美国独立后,就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虽然他是众望所归,但却主动提名华盛顿将军当总统。富兰克林还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尽他所有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不是馈赠亲友乡邻买个平安,而是用于建造社会能力Capacity
buiding——推动美国人更有远见、能力、动力和冲劲。

  范蠡只能以“无我”为外衣,追求纯然的“自我”;而富兰克林则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富兰克林的人生标尺,更能为李嘉诚的生命注入活力与激情。这样,他有限的生命就可以投入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就可以踏上充满了无数炼狱的长征。

  以“无我”追求“自我”的范蠡,可以说是很多中国人的缩影。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土壤,只能产生这样的人生标尺。而“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却是使美国强大起来的一种精神传统。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嫉妒不可能固化为一种氛围与空气,去强迫进入环境的每一个人接受。

  韦尔奇在喧闹的市场上传递着简单的理念,他固执地与中国的听众分享那些构成美国商人精神传统最简单、最本源的一些东西。他坚信,商业就这么简单,惟有头脑清醒意志坚定的人,才能把这些简单的原则贯彻到底。而李嘉诚则只说打动自己的东西,同时传递“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美国精神。这两个人的真诚以及他们传递的福音,都为浮躁的中国传递了一种清新的空气。

  我们的商人,我们的商业公司,我们的商业社会,特别需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精神和文化,这是我们可以借来穿越转型时期隧道的光明。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