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建设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体系,要进行系统思考,抓住本质,合乎规律,这是选择和判断的需要;进行企业文化的系统规划,在设计流程中,企业还要进行稀缺性和持续性的衡量;在企业文化实施过程中如何选择突破的契机,企业要能抓住关键。和谐理念的复兴再次拓展了中国企业的价值视野,是人类的价值追求,是植根东方文化又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精神。要发掘和谐文化的约束、凝聚功能和导向、激励价值,就要尊重规律,以科学态度采取合理步骤,进行系统培育。
首先,要强化和谐信念。信与不信,一念之间,要培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取向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以和谐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有坚强信念和深刻理解,信念才会有强大持续的动力。
因此,所谓和谐文化,就是有和谐冲动、和谐思维、和谐素养、和谐细节、和谐习惯、和谐体制和机制。
像福特汽车,要实现为民众造车的梦想,指向哪里呢?就是要让上帝赋予人类的快乐时光,能够让平民分享,这种信念是博爱情怀。福特怎么样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通过发明流水线生产,把信念进行实实在在的转换,把这种价值观传导到研发、生产、创新部门,形成价值观共享。
其次,推进相应的企业道德伦理建设。重建商业秩序和商业伦理,加强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是相当一段时间中国企业要补的必修课。中国企业为什么文化建设的过程那么长?挑战那么大?因为社会转型、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其中有价值观错位、缺失、矛盾和冲突的原因,也有普遍存在的道德水平下滑,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现实;中国企业的外部文化资源、宗教资源也很难强力支持,加之商业文明、法制文明没有充分发展,为富不仁、恶性竞争的现象还存在。重建道德要善用辩证法。举一个例子,远大空调在厂区会所建有超市,是无人执守的,员工自己拿卡去结算,一开始的时候会丢东西,时间长了没有这现象了,大家有这个自律了,教育跟上,素质就上去了。
第三,建立以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作为内涵的企业事业理论,培育和谐的共享价值观。要回答企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存在,以什么方式生存的哲学命题,做企业终极意义的思考。要处理好几大基本关系,即跟客户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跟员工的关系、跟股东的关系、跟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组织价值高于个体价值;人的内在约束高于外在约束,管理要更多的建立在人的自我管理和内心醒悟的基础之上;社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长远利益高于短期利益。韩国三星CEO每年必须参加规定次数的公益活动,这是硬邦邦的指标,作为企业公民,这是和谐社群的要求,这是共享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
第四,完善企业和谐行为规范。推进和谐行为养成,推进和谐细节管理。要规范员工行为,建设企业礼仪,优化环境,树立形象。企业文化落地通过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善得以体现。行为准则怎样成为自觉,通过不断的心理槽刻才能转化,培训和塑造方式要有效,要让员工认同。
第五,提升干部境界,促进文化自觉。企业完善干部守则,干部要公开承诺,除了自我实现“自觉”外,还要“觉他”,干部很重要,是决定性因素,要让干部成为“觉他”的旗手,“觉他”就是“使他觉”。企业文化是长期积淀的习惯性的组织行为,是模范行为示范后的习俗和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因为文化是一种习气,不是想学就可以学得到的。
第六,完善企业制度机制,建立和谐文化运行体系及机制。企业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文化落地的基石,实行民主管理,形成共创共享的氛围,进一步处理好劳资关系、干群关系等。企业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就要配套相应的制度规则,通过机制和流程反映出来。比如企业倡导团队合作,但企业的KPI指标体系恰是违背团队建设规律、鼓励个人业绩导向,要进行文化审查。企业和谐文化的阶段目标是管理精细化、制度有效、习惯性的遵章守规。长期来看,和谐文化要把学习和创新文化作为发展点,改善人员心智模式、团队超越,激发组织潜能和创造力。
总之,中国企业的价值视野要进一步拓展,实现价值导向的转变,就是要从利润驱动、绩效驱动转化为价值驱动;转变企业成功的标准:从物质、情感、心理和精神健康等全面均衡地衡量;转换对人的假设:从人总是有惰性的转到人总是向上的,可以进行人格完善的假设中来,“理念人”的假设,是和谐文化的深层支持。“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假设奠定了企业的价值观:信任。就有可能培养一种主人翁意识。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所产生的价值观对员工所产生的影响,直至员工的行为表现和最终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