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和记黄浦集团可算是李氏商业王国的海外业务旗舰。李嘉诚坦言,当年(1979年)收购和黄,从业务拓展而言,可说是事在必行,其时就算收购不成功,亦会收购其他公司。时至今日,和黄的业务遍及地产、酒店、证券投资、货柜码头、零售及制造、基建、通讯、能源和建材等,经营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聘用员工多达8万人。
用人不论国籍只要有贡献、忠诚、肯做事
李嘉诚说:“80年代初,中英谈判期间,不少公司都仍停留在业务本土化的阶段,但我的考虑是公司要发展得大,就一定要向海外发展。但说到海外发展,就什么都是一样,比方说在美国投资,以美国人当负责人就会比较方便。”“因此,我们公司里,什么(国籍)人都有,并没实行什么‘本地化’。”“任我心目中,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肤色,不管你是什么国籍,只要你对公司有贡献、忠诚、肯做事、有归属感,我就会帮助他经过一个时期成为核心分子,这个一向是我公司的政策。”
李嘉诚表示,公司在10多年前已开始在海外进行投资,因为此乃适合整个和黄集团的发展,“现在我们的员工并无任何麻烦,好似公司在印度亦有经营无线电话,一样可以做得很好,而当地便有一个印度人跟了我很久,主理印度的业务。又如在欧洲亦请了一个德国人主事。”
最大资产是公司的班底
李嘉诚一再强调,公司的最大资产并不是拥有庞大的资金,而是“靠一个组织,公司的1000多个行政人员班底,是我们最大的资产,公司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整个组织。”
“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都和我一起工作了多年,大家都知道要忠诚、能干……可以说,和黄拥有非常好的行政人员和组织,所以我们在外国什么地方,作什么发展,都有能力和对手竞争。”
除了知人善任和一视同仁外,赢得属下的归心,可以说是李嘉诚能够成功管理旗下庞大业务的另一个最重要因素,这可以从管理层极少出现离职的情况而得到印证。李嘉诚说:“最欣慰的是,有一班忠诚的伙计,外国也好,中国也好,这么多年行政人员中只有一两个人离去,以管理阶层来说,流失比例在世界任何国家的企业来说,都应该是最低水平。”
追求知识才能获得最后胜利
被称为“超人”的李嘉诚,大众一向认为他是凭借地产发展而建立今天的千亿商业王国。不过李氏本人并不认同此一说法。
事实上,李嘉诚早在五六十年代使被誉为“塑胶花大王”,而他亦直言,“自己本身便是从制造业起家,任50年代初期,已发展得相当不错,高峰时工场聘1万多员工,外边加工的还不算。”
或许是由制造业起家的关系,李嘉诚对知识极为重视,并认为不论集团本身,抑或是香港经济的未来出路,都要从提高知识和发展科技方面着手。
“假如我是20岁,我会追求更高的知识,因为在将来的世界,如果没有知识,有更多的金钱,你要发展副业仍是发展不好。知识跟经济从没有如今天这样的挂钩,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我亦不会半工半读(其实是七成时间工作,三成时间念书),而是会先完成人学,再读完硕士或研究生课程,才出来工作。”
对于知识和科技的重视,李嘉诚认为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我未说,现在知识是关系到经济,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国家在世界的地位,人民的生活,以至跟我们文化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是有关系的。所以我是非常佩服国家的领导江泽民主席的主张:‘科教兴国’。这是至理名言。”
他又说:“世界每天在变,变到你也不相信,对我自己来讲,从我开始做塑胶,已追求新的知识,现在做地产也好,做货柜码头也好,或是其他行业,都希望多了解,有知识才能有宏观的看法而获得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