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记者也有几个年头了,每次采访结束后都有不同的感觉,特别是做了“名企用人”栏目以后,这种不同的感觉更加对比鲜明。
作为记者,最希望面对的采访对象是一些“口无遮拦”甚至“肆无忌惮”的人。当然,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记者绝不会利用采访对象的疏漏而大肆“炒作”新闻。但毫无疑问,没有哪个记者愿意面对一个“守口如瓶”甚至“三缄其口”的无动于衷者,尽管每个“老记”都对自己的采访技巧十分自负。
作为“名企用人”栏目的记者,经常面对的采访对象是各个知名企业的HR经理和总监们。这些人大部分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100% 原汁原味的职业管理者;第二,他们都是100%的专业HR管理者。职业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他们不可能在面对记者时“口无遮拦”,企望他们“肆无忌惮”地说话更是一种空想;HR 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必须为他人保守秘密的“天职”。所以,当你作为一个普通员工面对一个“守口如瓶”的HR经理或总监时,你没有任何理由对他的“三缄其口”感到奇怪,更何况在记者面前。
出现“守口如瓶”甚至“三缄其口”的尴尬时,采访对象一般可能存在两种情况:没有实际内容可以介绍,制度或职业不允许自己介绍。HR 总监或经理多数属于后者的情况。于是,如何“撬”开HR经理们的嘴,也就成了我的研究课题。
曾经向一个猎头公司请教过这个问题,他告诉我一个简单的办法:用酒精把HR放倒。还告诉我一个“成功案例”:他曾经与一个HR豪饮3瓶五粮液,终于探到了该公司某总监的年薪。
这个办法听起来不错,但得有两个前提:记者要“能喝”,对方是男性或者至少是“善饮”的女士。从这两个条件来看,这一招对我极不适用。第一,我见酒就倒,酒精对我的“杀伤力”远远强于采访对象;第二,我经常面对的HR是女士,可能与这个职业的性质有关,善饮者寥寥无几。所以,此方无效。
有一个同事谈了他的经验: 要让采访对象对自己消除戒心,让他把自己当知心朋友推心置腹。的确,这招很有效,我也曾经屡试不爽。但可惜,此招周期过长,不利于新闻的时效性。当然,让采访对象消除戒心大胆交谈常常很有效。
通常,让对方消除戒心的手段有几个:声明“未经许可不予发表”;尽量不提采访对象的职务官衔而代之以相对平常的口头称呼如“XX老师” 等,甚至直呼其英文名;尽量少用或不用录音机、照相机等具有“心理压力”的采访工具; 笔录尽量要少,如果记忆力好,舍之,因为很多人不但“晕镜”、“晕机”,而且还“晕笔”。如果真用如此办法,则需要把自己改装成一台能够存储3个小时录音并可拍摄少量照片的笔记本电脑,否则,3个小时的采访内容(“名企用人”栏目的常规采访时间)要全部用大脑记录下来,恐怕得记在每一根头发上才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办法,不外乎 “偷录”、“偷拍”、“私下调查”等法,属于狗肉级别,上不了宴席,非我辈所用。
综观各种法门,发现真正有效的实在寥寥无几。技穷之际,恳请各位读者和同仁指教一二,如果有高招,请发信指教,地址为 xue_haibin@ccw.com.cn。
就在将要结束本篇杂谈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采访对象为什么如此“害怕”实话实说呢?媒体不是洪水,记者不是猛兽,他们没有“害怕” 的理由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采访的光圈,才发现,原来采访对象真正害怕的是我们说话的环境,害怕他所说的哪一句话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麻烦,如果每个公司都能为他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他不会三缄其口。
在各种采访和会议中,微软员工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害怕的话保留在舌头底下,良性发展的公司需要这样的气氛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