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大海
IT产业给了一群人很多机会,他们就是软件技术人员,而他们在面对这些机会的同时,却面临着更多的危机。
软件人才的职业发展危机
据说,截至去年7月24日,全国上市公司就有170多家“触网”——他们需要大量的软件技术人员为自己的“网络题材”增加份量。同时,许多年轻人毕业后选择了自己创业,他们中间有相当多的人选择了软件产业,因为这个产业的资本门槛和技术门槛都相对较低,更何况我国政府为这个产业又出台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他们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亚于饿狼对肉的渴求。此外,我国有许多传统企业需要信息化——他们对软件技术人才的渴求有时候甚至达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
这些需求都无疑为软件技术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余地,同时,由于提供这些机会的企业一些过于短视的行为,也为获得机会的技术人才带来大量潜在危机。
一个做技术研发的朋友不无调侃地对我说:“做技术就是吃‘青春饭’,我们都把做技术的比喻为做‘妓女’的。年轻气盛的时候,大家都愿意要你;一旦人老珠黄,路人弃之。”
一个小软件公司的经理曾经跟记者说起过这样一件事: 某名牌大学的一位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来面试,开口就要一万元月薪。你猜这个经理怎么回答的?他说:
“像你这样的满中关村都是,3000块钱一抓一大把。”技术人才不是很稀缺吗?“其实不然,”这位经理说:“现在缺的不是低层次的技术员,而是中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像上面所说的小公司的确无法为初级技术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那么,比他们更大的企业又如何呢?上面所述的三类企业在短期内都不太可能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而同时,他们对人才的渴求又使得本来就很少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供应更加吃紧。这些企业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高薪挖人,另一条是退而求其次。第一条路已经被许多.com公司走过许多遍,这些公司目前大量裁员的现状就是这条路尽头最形象的标志。大部分国内企业选择了第二条路,而他们同时也牺牲了竞争的速度和耐力——有的企业几乎难以进行最简单的项目研发,甚至连质量管理都还处于原始状态。
在这些企业工作的技术人才面临着一个相当大的危机:35岁以后干什么?这些本来就没有太多技术积累和技术管理经验的企业,有的甚至连自己明年会干什么都还没有想清楚。
相对来讲,一些技术积累和技术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则老练得多。一方面,他们以比较低的薪酬招聘来大量“未雕琢的璞玉”——应届毕业生,用以不断进行自我新陈代谢的调节;另一方面,他们一直致力于自己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从这些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研发队伍,有利于知识和经验在公司的积累。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原东大阿尔派)是这一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代表之一。
35岁以后干什么? ——关于员工职业发展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许多技术人员都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做技术很辛苦。曾经有一位在深圳某著名通信设备企业中做研发的朋友告诉记者:“有时候,我甚至忘了自己还是一个人,忘了自己还有常人的乐趣。”他说自己绝对不会做研发做到35岁,否则会“变态”的。他说自己更愿意转行做市场。
做技术的辛苦不仅来自内部工作的压力,还来自外部市场的变化。IT行业内有“知识四年就清零”的说法,在软件行业内,这一说法中的“清零”周期被改为一年。东软软件现任行政总监王经锡说:“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些已经学会某项技能的人员,更关注那些将来能够迅速掌握某些技能的人才。”也许,面对技术更新速度在赶超摩尔定律的软件人才危机,追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只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据王经锡介绍,东软软件目前约3000名员工中有超过60%是技术研发人员。
“软件技术人才的流动性很大,美国硅谷的流动率一般在20%左右。”相比而言,王经锡认为东软软件目前十几个百分点的人员流动率并不算高。王经锡说,东软软件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流动率相对较低,他们大部分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一般司龄都在3年以上。正是这些人才保证了知识和经验在公司的不停积累和共享。
东软软件为技术人员提供的发展机会来自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为技术人员规划的职业生涯广阔得像在一个小社会中选择职业发展之路。
王经锡说:“技术人员在东软软件不用担心35岁以后干什么。他们有多种选择:要么在自己专长的研发领域继续提高,可以做到首席设计师、首席顾问等,报酬也会超过部长甚至总监;要么转向管理工作,或者去做市场,东软软件有相当多的管理者和市场人员都是技术出身的佼佼者;要么继续深造,读一个东北大学的MBA或博士,再在公司重新选择机会,因为公司的空缺职位太多了。现在,你甚至可以去刚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大学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做讲师或教授,我们目前准备先从公司选第一批约5个人去讲课,将来可能会更多。”
与一些公司不同的是,东软软件是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的素质来为其配置相应的职位,而不是按照职位需求来选择相应的员工。“因为公司的人才需求太大了,”王经锡说,“只要你是人才,在公司一定能找到适合你的职位空缺。”
另外,东软软件的每条业务线都很长,包括技术研发、市场开发甚至后勤人员。每个技术人员都可以在该业务线上“走得很高”,更何况,他们还可以在不同的产品线之间“热插拔”。
“每个技术人员都可以在东软软件做到四五十岁,只要他愿意。”王经锡说。
中等工资高收入 ——关于薪酬水平
东软软件前行政总监荣新节(现任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用“中等工资,高收入”来描述其薪酬水平,它包括看上去很对立的两方面:一方面,公司的工资水平处于业内同类公司的中等偏上;另一方面,员工的收入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的确有些矛盾,那么东软软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东软软件每年都鼓励员工购买自己的上市股票,员工用3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相当于5个月工资的股票,公司以现金形式为员工补贴相当于2个月工资的购股补贴金。
荣新节说:“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帮员工理财,另一个是稳固员工与公司的‘命运共同体’。”司龄满1年以上的员工即可享受这一待遇,2000年的认购率超过60%。
东软软件还为每个员工在社会养老保险之外增加新的退休基金,在公司建立独立账户,司龄满5年的员工每年可以得到1个月的额外退休基金。
东软软件在员工中实施的普遍持股计划,使公司的绝大部分员工持有东软集团的内部股票,随着东软软件的每股净资产不断的增值,其股票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在东软软件,员工收入的另一部分,来自于员工的业绩奖励。东软软件对员工的奖励除了以现金形式兑现外,还有带薪度假、学位进修、短期出国学习等多种形式。了解了东软软件的薪酬体系,你就能理解“中等工资高收入”并不虚言。
在大城市里,住房是困扰白领们的一个主要生活问题,东软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东大软件园里,有一片别墅式的建筑,它是公司为员工提供的住房福利之一。每个司龄满1年以上的员工都可以以成本价购买这些房子,最早的一批房子价格才1250元/平米,据说现在也不过1400元/平米。这个价格即使在沈阳也是非常诱人的。另外,公司还可以为那些交不起首付款的购房员工提供贷款,这些贷款的发放不受司龄职位的限制,每个正式员工都可申请。贷款额度分为几个档次,从5万元到20万元不等。
东软软件还为员工提供部分购车贷款,主要根据该员工的工作表现、偿还能力来发放。除了贷款,还有一次性购车补助,从1.2万元到2.8万元不等。另外,每月的交通费补助为800元~1800元。这些补助与购车员工的工作性质和职位有关,销售员工的略高一些,职位越高补助也越多。
另一个与其他公司不太一样的是通讯费的报销制度:东大阿尔派可以不封上限地为员工报销手机话费,报销比例为80%。荣新节说:“这个比例基于两个假设:一个是,员工不会拿手机当电话使,那样有损健康;另一个是,员工的私事一般会占到其手机话费的20%。”
敢对上司大声说话 ——关于公司文化
在东软软件的内部网站上有两个员工交流BBS,一个叫“8小时之外”,另一个叫“员工提案”。这里的发言方式是完全匿名的,公司也从来没有去查过谁在上面发表了什么言论。在这里,员工除了不能发表人身攻击和违法言论外,可以随便表达自己对公司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当然,其中也有负面言论。记者曾浏览过这些论坛,有不少是对公司一些规章制度进行批评的,有的甚至很严厉 。
关于员工在BBS上的负面言论,荣新节认为:“有员工发表负面言论,自然也有反驳的员工,发表负面言论的员工并不能影响公司的正面言论。通过BBS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说服与被说服,其效果可能比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效果更好。因为这种非正式的交流至少保证了一点:员工之间是平等的。另外,员工发表负面言论,也只是他对公司政策的一种了解,它说明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司的政策可能并不是太完善,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他可能对公司的政策了解得还不够。”
在现实中,员工可能并不愿意与公司的管理者直接交流一些负面的东西。面对管理者,员工往往不愿透露心中真正的想法。如果管理者提出要跟某个员工“单独聊聊”,他首先想到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找我谈话?是不是对我有什么看法?而在网上,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管理者通过BBS上的言论,更能及时了解到员工的一些想法。
通过网上的提案和员工的建议,东大软件园里的餐厅数量也由1个增加到3个,食堂的伙食质量也改进不小。现在,在网上“骂”食堂的人明显少多了。
“退一步讲,这也是员工发泄压力的一种方式。”荣新节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软件行业内员工的压力一般都比较大,他们如果把压力和不满都发泄在网上,就不会再把它发泄在工作上了。”
曾经有人建议东软软件董事长刘积仁关停内部网上的BBS论坛,以避免少数员工的负面言论在公司造成不良影响。刘积仁说:“不能封,否则员工怎么看我们?我们不是要实行民主管理吗?怎么连这点自由都没有!”于是,内部网上的BBS依旧热闹。现在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记者很容易就征得同意上这些论坛看员工是如何给公司“揭短”。
当然,这种开放的文化和对事不对人的良好气氛不仅仅在网上存在,网上的情形只是现实的一个剪影而已。王经锡说:“如果一个员工敢跟自己的上司大声讨论工作,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那么他多半具有东软软件的员工‘血统’。”
记者印象“制造”了100个百万富翁?
方正集团的王选教授曾经说过:“方正要‘制造’100个百万富翁。”不知道方正实现了它的宏愿没有,据说东软软件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个目标。
据介绍,1996年上市那天,东软软件共有198个员工,当时司龄超过1年的员工约100人左右,这些人大部分都持有公司内部股。上市前的内部股价为每股1元,上市当天股价就涨到了每股12元。1993年就开始股份制改造的东软软件当时股价上市后涨了200多倍,据估计:1993年认购公司内部股的人现在肯定是百万富翁了。当时这批人大约有40多个。
那么,东软软件目前至少有40个百万富翁了?“可能不止,”一个部门负责人说,“估计东软软件有100个百万富翁。”当然,如果仅仅靠在东软软件的工资收入是很难企及百万富翁这一梦想的,是股票期权让这些先尝螃蟹的人迅速发了财。据说,1993年也有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购买公司内部股,错失了一次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
目前,东软软件已经实施了全员持股计划。荣新节说:“对公司越了解的员工,对股票期权的期望越高。”
http://www.cc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