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字往往蕴藏了很深的含义。它往往表达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思想或一种行为。
“信”在中国文字里的意义是:诚实、确实、信用、使者、信息、表明等。所以,“书信”自古就成了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由于管理链的狭长,使得上下之间的距离与隔膜越来越大,交流通道出现滞阻,特别是资本经营的渗透,企业的兼并扩张,使企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粘合新的领域、新的企业。由于出现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新的矛盾,“信”就成了使者,传递着企业最深处不易表露的信息。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面对下级给你的信件,你要如何来处理它呢?
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恶意的书信。这类书信多半是写信人为了报复别人而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一种是检举信。这类书信多半是写信人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真实地提供某种资料。第三就是建议信。这类书信多半是写信人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自己的主张。建议信是善意的思想交流。
作为企业领导,无论你收到的信是哪一个类型的信件,你都必须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它。
对于恶意书信,你千万不能冲动,或采取一些阴暗的报复手段。但也不能置之不理。这样会授人于把柄,让事态在下层肆无忌惮地蔓延。常言说:蟆拐不咬人,但燥人。在冷静分析事件后,积极与别人沟通。同时,注意自己的人格展示,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他。化干戈为玉帛。
对于检举信,你必须严格保守秘密。对提供的事件进行严格周密的调查,并给予一个圆满的解释。
而第三类信件,领导就很容易忽视了。因为,这类书信有一种说教的嫌疑在里面,看信人很容易潜意识地拒绝这种说教。在一般的情况下,领导大致地看一下,便放在一边了。除非你的建议对他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益处。然而,在通常的情况下,写信人是不会给自己设立死胡同的。他往往夹在中间。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作为领导要如何处理这类信件呢?
首先,要分清写信人的动机是什么?他是想借此谋取上司的好感?还是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主动把自己销售出去?或者仅仅是关心而已。
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结局是一样的。都是希望领导能赏识他并起用他。如果,他真的有才,那就满足他好了。这样一来,你就树立了一种任人唯贤的形象。特别是在企业兼并另一企业时,这种方法很容易让大家把埋在企业深处的矛盾和隐患挖出来,你就可以从这些矛盾和隐患中找到问题的结症。而往往建议信是从双方利益出发的,(写信人第一考虑的就是,如果建议对自己一点也不利,领导没有起用他,但实施了他的建议,他就会认为自己是搬起石头扎自己的脚。所以,建议信是本着双方利益出发的)有他切实可行的一面,你可从中挑选一些积极可行的与自己的思想相综合,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打开员工心里的死结,在制定新的管理措施的同时,树立新的经营管理者形象。
利用人的好胜心理和虚荣心,施以“为贤是用”的手法,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不断学习,超越自我”的理念,以一带十,消除管理隔阂和并购的抵触情绪,形成万众一心的局面。
但,也有一类写信人,他没有很特殊的管理才能,但,他喜欢通过某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同时,也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待这样的人,你不妨采取一种谦和的方式。对他说:谢谢你对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一声谢谢对他来说是一种肯定和赞许。至少,你的谢谢给他传递了一个信息:你已经很认真地看了他的信。这样,既满足了他写信的好强心,同时,也树立了你做领导的“圣贤”形象。
也许你会认为没有必要。也许你会说:我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哪有这么多的闲心去仔细地看你那信呢?
我承认,老总的工作是企业的战略经营,是全局的管理。其实。看下属给你的信,全当是在休闲。
我很欣赏微软中国总裁李开复先生的“邮件通路”。他的邮箱向全公司开放,你有什么意见或有什么好的设想,都可以通过邮件和他商量。很多问题和矛盾,在邮件的交流中得到化解,许多构想和方案也是在相互的邮件交流中完成的。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邮件成了人们思想沟通的最快捷、最迅速的手段。我个人认为,企业完全可以设立这样的邮件通路,让大家集思广益,把自己的看法传递给你,让每一个都是诸葛,每一个人都是耳目,这样,你就可以耳听八方,眼观四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