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很多集体企业相同,身为国内农机巨头的山东时风集团处在一个经济并不算发达的地区,而这种类型的企业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职工人员构成复杂。
这种人员构成的复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个性、教育水平以及由不同成长环境导致的意识观念差别等等。面对如此庞杂的企业职工构成,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何把企业中每个职工的个体力量凝聚成一股合力,又如何把这种合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就这一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山东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
刘成强告诉记者,1993年时风刚刚创立的时候,还是一个年产值不足百万元的小型农机生产企业,那个时候的企业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企业职工多数都来自当地的农村务工人员,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也保守,凭借着一身的技术捧上了“铁饭碗”。
14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的时风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国家特大型农机龙头企业,这其中不仅仅在企业规模上,同时在职工自身上的变化也是巨大的。现在时风集团拥有30000多人的职工队伍,这些职工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条件不同、成分不同,思想也各有差异,特别是观念意识上非常的独立自主,甚至有的时候会有些叛逆。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刘成强认为,思维观念多元化的现象在很多企业当中都是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而且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当今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新命题,特别是对于像时风集团这样的从计划经济中走过来,而且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尤其明显。
作为企业,职工总是在不断的更新替代,总是会有年轻人进来,无论什么时候,年轻人的加入对于企业来讲都是一种新鲜的血液。特别是新一代的这些年轻职工,他们拥有着非常强的个人能力,学习领悟能力高,所以,他们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但是,由于思维观念的多元化,导致了这种力量的释放没有了方向,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需要思考的就是怎样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
针对如何把这种四散的力量凝聚到一起的问题,刘成强指出,要比职工自己更了解职工。作为新时代的职工,他们拥有着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和价值观,同时,他们也强烈需要认同感,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职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一致的时候,职工才会拥有这种认同感。
作为新一代的职工,他们的打工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与此同时,他们会更加追求个人在事业上的进展和突破。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培育职工的一种认识,那就是把工作当事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刘成强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才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一种向上的合力。
那么,时风是如何去创造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呢?刘成强告诉记者,最好的企业文化来自于实践当中。好的文化不是讲出来的,是需要一个好的体制做土壤。在实际的管理当中,我们要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让会干事的有舞台,让敢成事的有地位。在时风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对于人才的使用都是十分重视的,我们会因人而异,量才使用,根据每个员工的水平、特长、阅历、性格等,将其安排到相对适宜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集团公司会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公平均等的竞争环境和舞台。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得广大的职工苦练内功绝活,钻研业务知识,形成团结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我们企业的工会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按期发放小册子,内容都是一些小故事和小漫画,把复杂抽象的概念变成浅显易懂的文化,这样能够更容易深入职工的心中。”
在回答记者这样一种向上的合力,对于企业的生产能够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问题时,刘成强指出,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实践证明,时风集团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理念,已经成为每个时风人的核心价值观,在时风企业文化的影响下,每个时风人都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意识,在日常的生产以及生活当中,能够从心底里知道什么是对集体有利的。”
仅去年,时风集团就收到个人创新成果2600多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刘成强说:“最近几年,时风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被外界称之为‘时风现象’和‘时风速度’,可是你去问一问时风的每一个人,他们都能够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多大的本事。但事实上我们干成了今天的大事业,有的时候外界也认为是时风有“能人”,其原因正是靠着团队成员超水平的发挥作用,在干事创业中团结协作、共闯难关,形成强大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