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组织和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高速公路产业带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的带头作用;注重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破除行政区划的途径是建立以产业集聚为支撑的区域联动合作机制;寻找区域合作的路径和空间,用合作博弈替代恶性竞争,加速区域产业的优化和提升。
虽然京津冀区域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京津冀一体化仍然存在着一些基础性缺陷,表现为:
规划难题待解。区域经济发展最忌讳的就是合作各方不从区域整体发展角度寻找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而是各自为政,互为对手,导致项目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京津冀在规划上缺乏协调的局面,正表现出此一大忌。虽然从地域上看,京津冀是一个整体,但京津冀三地分属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其最严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京津冀这一整体地域上难以进行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也难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
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从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看,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第二,缺乏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第三,京津冀在产品、生产要素、服务等市场建设上步伐很慢,也不统一;不规范竞争、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比较普遍。第四,市场机制为主,辅以政府宏观调控的合作机制有待加强。
产业“断层”弥补困难。产业合作是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联动就会十分活跃,就易于形成经济圈。但京津冀地区存在不合理的经济梯度,大城市处于绝对优势,其他城市不能很好地衔接,城乡之间二元结构又明显,故导致产业带动能力差。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京津作为该地区两大中心城市,由于联合观念的缺乏、行政地位的对峙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定时期形成的财政、投资、金融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做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工业主导产业趋同现象,难以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产业聚集。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的合理流动,限制了市场机制下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的发挥。
构建以产业带(群)为链接的区域协调机制的七个对策建议:
统一思想,建立和完善促进京津冀核心圈与滨海新区协调发展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建议成立由各主要城市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牵头,市发改委、工促局、商务局、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相关区域发展协调工作,会同有关产、学、研单位,研究并完善相关协调机制。特别是北京与包括滨海新区在内的天津以及包括曹妃甸地区在内的河北省的有关领导和部门应共同建立健全柔性、高效的区域发展互动协调机制。这主要包括:定期举行区域协调发展的联席会议,及时沟通,解决共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合作与协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充分创造和利用合作机会,优化竞争规则和秩序,特别是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运行机制建设,如信息交流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以及行为约束机制等。
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积极投身于区域合作。
在区域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各城市应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以获得优先发展的主动权。即应主动推进京津冀经济圈及环渤海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结合各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着眼于京津冀乃至环渤海经济圈,进一步优化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从突破京津冀交通便利入手,推动梯次产业带(群)的形成。
充分发挥京津唐高速公路产业带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由于京津唐高速公路具有连接京津两大城市、贯穿河北省廊坊市的地理环境优势,这就为构建京津唐高技术产业带提供了先天的物质条件,而京津两地的科技优势又为它提供了“人才源、技术源、信息源”。因此,分布在京津唐高速公路产业带上的开发区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进行高科技产业投资的理想区域和各具特色的高科技项目研发和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京津冀区域高技术产业合作中的带头作用。
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核心圈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平台和研发基地;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现代物流技术研发平台和高科技物流集中区;积极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标志的生态工业示范区。
以高新区为载体注重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微笑理论,目前发达国家已牢牢控制着高新技术产业化利润高端的两头,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而京津冀核心圈的形成与发展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难以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从价值链来看牞目前正在形成中的一些产业链或产业群大多仍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端。因此,京津冀各城市要着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功能提升,一方面以各区域的高新区为载体,加大发展力度,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完善,积极推动区内企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动“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建立起完善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强化新型人力资本的开发、吸纳和积累能力,完善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创新、获取、商业化、转移通道,这是提高京津冀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地位的基础工作,应该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要特别重视京津冀各城市新型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重点着眼于京津产业的互补和错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现阶段天津应继续走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路子,北京应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形成优势互补。具体来说,要着眼于两大城市的产业互补和错位发展。如化工产业,在滨海新区做强做大既有优势又有发展空间的石油和海洋化工业的同时,北京应一方面进一步巩固高端,做强石油化工研发和总部服务业,另一方面也可适度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业;冶金产业,当滨海新区进一步做大以石油套管为主的冶金加工业,北京则应做强以现代冶金业的研发、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服务业以及为汽车制造业配套的冷压延加工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业;在滨海新区进一步巩固、扩大在化学制药上的优势之时,北京则应在优势明显的中药研发、生产上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北京应该进一步加强、扩大具有明显优势的印刷设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当滨海新区以丰田为中心发展中高档轿车和豪华大客车时,北京则应该做强做大优势明显且天津没有的以中重卡为主的货车业和以SUV为主的乘用车以及围绕京津主产车型的零配件物流及销售、维修、保养、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电子信息业,在滨海新区重点发展无线通讯等八个行业和产品的形势下,北京应以研发为重点力求占据这些行业和产品的高端,并以研发为重点大力推进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与电子产品制造业的融合。
通过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来提升京津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京津冀城市要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做强高端制造业的同时还要做大现代服务业。具体来讲,在现代制造业方面,以集成电路、数字电视、液晶显示器、第三代移动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制造等为重点,继续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以中重型卡车、中高档轿车、越野车为重点,带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强汽车产业;以智能仪表与自控系统、机器人、数控机床、印刷机械等先进装备为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在承接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相融合的以研发为重点的知识型、生产型服务业。其目标客户,不仅是北京的现代制造业,还包括以天津为重点的京津冀经济圈乃至环渤海城市群中的现代制造业。促进以创新性服务业为中心、融合制造业产业链的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