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企业、电力企业提出涨价的意愿,到食用油、方便面等涨价变现,商品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当下普遍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从街头巷尾到专家通过媒体发表的评论,对一些商品涨价进行质疑之声从未间断,似乎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企业。
客观地说,一些商品确实因上游成本提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市场也并不排斥商品价格波动。比如,方便面涨价主要原因就是原料价格上涨,面临着巨大压力,才不得不水涨船高地进行价格上调。但方便面涨价的方式却引起了专家和媒体的质疑。实际上,不仅仅方便面上涨引起了公众的批评,就是电力涨价的理由,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明确否定,认为理由并不充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最近就表示,今年以来,虽然煤炭价格出现上涨,但是实行市场调节的煤炭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甚至在年初的基础上略有下降。同时,电力企业的收益或者说利润也在不断地增长,特别是去年实行煤电价格联动以后,弥补了一部分成本开支。电力企业这个时候站出来要求涨价,理由并不充分。
在商品涨价的过程中,之所以受到一些质疑和批评,原因就在于涨价的方式还值得商榷,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不够。涨价方式存在着诸多瑕疵。即使商品涨价是合理且涨价的幅度也是让人可以接受,但却因存在着这种瑕疵引起了公众的质疑,这就必然产生了这样的后果牶企业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其实,这个后果没有必要产生,如果企业能够注意涨价方式,完全可以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商品价格容易刺激公众的神经,涨价方式恰当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通过商品交易同公众建立了一种利益关系,在这个利益关系中,企业和消费者就站在一个天平的两端,一方获利往往可能意味着另一方遭受损失。在这个利益关系中,既存在合作双赢又存在相互博弈。尤其是公众对商品的价格是非常敏感的,价格稍有风吹草动,往往就会产生诸多猜想。即使产品价格上涨存在合理性,公众对价格上涨第一反应就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抬高价格。这不能责怪公众的神经过敏和“胡搅蛮缠”。
另外,人们对涨价的质疑确有真切的生活感受。近几年,房价、医疗、教育等方面“只涨不跌”,而一些商品的上涨还存在炒作现象,比如房地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利用表面降价实质是不降价或涨价的促销手段,比如手机话费的种种套餐。这些都导致企业失去公众的信任感,这些现象强化了人们一种判断:企业任何涨价行为都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在涨价问题上,尤其是在普遍涨价的情况下,企业有必要对涨价的方式仔细斟酌,避免再次令公众进行质疑。
就现有的调价,企业在涨价方式和涨价的过程中,首先应依法涨价,按着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涨价,在程序上保证不出瑕疵和纰漏。而更重要的是,在成本提高的情况下,企业产品涨价是合理的选择,如果详细说明涨价的理由和涨价的方式,会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那么,企业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同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些商品的涨价遭受质疑和批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和公众的沟通,使本来涉及两方面利益的涨价行为成了单边行动,如果多避免这些单边行动,商品涨价问题必将会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