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领导力也分种类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尽管分工不同,但管理者和员工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积极向上、同心协力的工作氛围。

  

  平等比权威更重要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尽管分工不同,但管理者和员工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积极向上、同心协力的工作氛围。

  平等的第一个要求是重视和鼓励员工的参与,与员工共同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这里所说的共同制定目标是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让员工尽量多地参与进来,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仍然由管理者做出选择和决定。

  这种鼓励员工参与的做法可以让员工对公司的事务更加支持和投入,对管理者也更加信任。虽然不代表每一位员工的意见都会被采纳,但当他们亲身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当他们的想法被聆听和讨论了,即使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他们也会有强烈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会因为被尊重而拥有更多的责任心。

  多年前,我接管一个部门时,为了提高效率,我在一个星期内定下了团队的工作目标,并召开会议宣布了我的所有决定。但没想到,会议进行得很不顺利,有的员工一片茫然,有的人没精打采,有的人则对我的计划百般挑剔。我一下子明白过来:自己选择目标时过于武断和草率了。于是,我对他们说:“很显然,我对未来太天真了。现在,让我们重新来,一起制定出大多数人认可的团队目标。”

  我当场把我的计划撕掉,然后宣布成立三个员工小组,分别解决部门面临的三大问题。一个月后,这三个小组各自呈上他们的报告,然后我和三个组长一起定下最后的目标。这次,全体员工欣然地接受了新的目标。

  有趣的是,新的目标与旧的目标之间,除了存在措辞方面的差异外,几乎一模一样。我的助理向我抱怨说:“我们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又回到了原地。”但我对他说:“不是的,此前我是靠直觉选择了目标,没有调查数据的支持,无法令员工信服;现在,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大家都有了信心。更重要的是,旧的目标因为没有经过员工参与,即使实施起来,他们也很难全身心投入。”

  平等的第二个要求是管理者要真心地聆听员工的意见。作为管理者,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事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应该平等地听取员工的想法和意见。在复杂情况面前,管理者要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善于聆听的领导无法获得员工的支持和信任。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公司一度面临经营上的困难,需要调整方向。当时,董事会新请来了一位以有战略眼光著称的首席执行官(CEO)。这位CEO刚来公司时,就告诉所有员工:“不必担心,这家公司的境况比我以前从鬼门关里救回的那些公司好多了。给我一百天,我会告诉你们公司的出路在哪里。”

  但是,这一百天里,他只和自己带来的核心团队一起设计公司的“战略计划”,从不倾听广大员工的心声。一百天后,他果然推出了新的战略计划,但是,公司员工对该计划既不理解也不支持,他自己的声望也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员工觉得他虽然能干,但是很自大,不在乎员工的想法,所以员工们并不真正信服他,也没有动力去执行他提出的战略计划。

  半年后,公司业绩继续下滑,这位CEO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他不但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在台上指着所有员工说:“你们让我很失望,大家没有努力执行我的计划。今后,我绝不允许你们再犯类似的错误。”结果,这次大会后,他失去了大多数员工的支持,不久就被董事会解雇了。后来,有人这样评价他:“他以为他可以用智慧和经验改变公司的一切,他做了战略决定后就直接开始执行,却没有花时间寻求所有员工的支持。其实,他的战略方案不无道理,但他做事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不是一位懂得倾听、懂得理解的好领导。”

  平等也意味着管理者和员工在平等的环境里顺畅地沟通。我在2000年被调回微软总部出任全球副总裁,管理一个拥有600多名员工的部门。当时,作为一个从未在总部从事过领导工作的人,我更需要倾听和理解员工的心声。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选择了独特的沟通方法——“午餐会”沟通法。

  我每周选出十名员工,与他们共进午餐。在进餐时,我详细了解每一个人的姓名、履历、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对部门工作的建议。为了让每位员工都能畅所欲言,我尽量避免与一个小组或一间办公室里的两个员工同时进餐。另外,我会要求每个人说出他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件最让他兴奋的事情和一件最让他苦恼的事情。

  进餐时,我一般会先跟对方谈一谈自己最兴奋和最苦恼的事,鼓励对方发言。然后,我还会引导大家探讨一下所有部门员工近来普遍感到苦恼或普遍比较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一起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午餐会后,我一般会立即发一封电子邮件给大家,总结一下“我听到了什么”,“哪些是我现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何时可以看到成效”等等。

  使用这样的方法,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就认识并了解了部门中的每一位员工。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充分听取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尽量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上下一心,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

  均衡比魄力更重要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做领导就必须高调、有魄力,像一个精力充沛、一呼百应的将军一样。其实,这样的领导也许很适于一个19世纪的工厂,但他不是一个21世纪的好领导。

  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指出,最好的领导不是那种最有魄力的领导,而是那种具备了很好的情商,能够在不同的个性层面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的“多元化”管理者。

  柯林斯指出,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领导者很多,许多公司都可以在各自的行业里取得不俗的业绩。但如果以卓越的标准来衡量公司和个人的成绩,那么,能够持续健康增长的企业和能够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领导者都非常少。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在成功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业持续增长,使自己的个人能力从优秀向卓越迈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在谦虚、执着和勇气这三个方面的品质。

  均衡的、多元化的管理者善于用理智的、全方位的思维分析复杂的情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团队,或团队的不同发展阶段灵活选择管理方式。例如,当员工表现不佳或企业碰到重大危机感时,管理者可以更多地亲身参与管理,更多地使用命令的方式;当企业改变方向或员工因不理解方向而士气不高时,管理者可以多与员工分享企业的愿景;当员工对工作得心应手或发现部门协调有问题时,管理者可以更多地强调和鼓励团队合作;当员工懂得较多而没有危机时,管理者可以更多地让员工以民主讨论或投票方式来做出选择;当员工能力很高又是专家,且员工积极自主时,可以尽量授权给员工;当员工有动力但是能力和经验不足时,管理者应当尽量考虑员工的长期发展,安排有启发性的工作,慷慨地做员工的“教练”。

  理智比激情更重要

  管理者应善于理解自己,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地、理智地进行自省、自控和自律。

  管理者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白哪些事情是自己擅长的,哪些事情是自己办不到的。只有充分地自省,才能在各种复杂情况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在与同事或下属合作时,得到他人充分的信任。

  在发生危机或面临挫折的时候,管理者要能够充分自控,并在理智、冷静的基础上做出审慎的选择。这里所说的自控包括:

  在高压的环境中,能够控制自己的反应,并且让自己和自己的团队镇定下来,冷静处理问题。

  理解自己的位置和影响力,懂得自己随时都在被他人(上级、下属、其他部门乃至客户)关注。

  利用各种机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团队。

  管理者在沟通时,必须明白,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被他人关注。有一次,一个员工向我抱怨说:“为什么你不喜欢我的部门?”我回答说:“没有啊,你为什么这么说?”他说:“昨天开会,你表扬所有的部门,为什么提到我的部门时声音最小?”也就是说,领导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员工。如果领导努力工作,员工也会努力工作。如果领导在乎产品,员工也会在乎产品。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自控,事情的结果就可能变得令人难堪。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开过一次会。当时,有一位员工因为自己的妻子和朋友被裁员,对公司的政策非常不满,就把怒气都发在我的身上。他当面说出了一连串很难听的话。当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气愤,因为他这种侮辱谩骂的做法非常恶劣。但我随即想到:“人难免会在亲人受到伤害时失去理智,难免会在被灾难惊吓时失去风度。”接着我又想到,虽然他的表现异常粗鲁,但是,一定有不少员工持有同样的想法,只是不敢表达出来罢了。最后我想到,作为这个部门的总监,我代表的是公司的利益,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影响了正常工作的进展。

  于是,我冷静地说:“现在这个时候,对你、对我、对公司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时期。我理解你的心情。等你冷静下来,如果有什么建议,请你告诉我,你认为最合适的做法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仔细聊一聊。”

  后来,那个员工私下向我道歉,并感谢我没有在整个团队面前让他难堪。一段时间后,这位员工举家搬到了欧洲,他和他的妻子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他每年都会寄贺卡给我,也常常表示希望能到我领导的部门工作。

  除了自省和自控,管理者也应当时刻保持自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身作则,不能有特权阶级的作风。例如,Google聘请的CEO施密特刚刚加入公司时,Google所有员工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员工们还是觉得有必要给他一个相对安静的办公场所,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小的独立办公室。有一天,一个工程师来到施密特的办公室说:“别人都是共享办公室,我那边太挤了,我想坐到你这儿来。”施密特很惊讶,问他:“你有没有问你的CEO?”那位员工去问了CEO后回来说:“CEO也觉得我该坐在这儿。”于是,他们就共享一个办公室,直到公司后来购买了更大的一栋楼。即便是在新的大楼,施密特还特别要求“我的办公室应该尽量小”,以避免被误解“特权阶级”的出现。

  真诚比体面更重要

  真诚是所有卓越的管理者共同的品质。管理者应当学会以诚待人,尊重员工,让员工知道你理解并且感谢他们的工作。一些领导为了“面子”,处处维护自己所谓的“权威”,不愿将自己的真实一面暴露给员工。殊不知,这种遮遮掩掩的领导是很难得到员工的真正信任和支持的。

  真诚意味着管理者善于使用同理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例如,管理者应该多给员工回馈,在人前多感谢,在私下(有建设性地)批评,并多和员工沟通。这并不是说在人前就不可以批评。如果是对事,还是应该坦诚地在人前讨论,但如果是对人,那就不要当众伤了他的自尊。

  对管理者来说,体现同理心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体谅和重视员工的想法,要让员工们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在乎他们的领导。我在工作中不会盲目地褒奖下属,不会动不动就给员工一些“非常好”、“不错”、“棒极了”等泛泛的评价。但是,我会在员工确实做出了成绩的时候及时并具体地指出他对公司的贡献,将他的业绩公之于众。这种激励员工的方式能够真正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能够对企业的凝聚力产生巨大的影响。

  真诚意味着管理者需要对员工充分信任,不要对员工指手画脚,也不要任意干涉员工的行为方式。既要坦诚地面对自己,也要坦诚地面对他人,努力赢得同事或下属的信任。信任是一切合作、沟通的基础。如果一个团队缺乏合作,或者欠缺效率,那么,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

  有一次,我发现我的团队彼此不够坦诚,我把他们带到了郊区,开了两天的会议。我首先解释了信任和坦诚的重要,然后我希望每个人轮流谈谈自己对团队最大的贡献和自己最大的不足,以及自己想从哪些地方弥补不足。为了打开僵局,我自己先坦率地讲出了自己的贡献与不足,而且暴露了我自认为最大的缺点。然后,我要求我的团队对我提出他们的看法和补充。大家看到我的真诚,也就开诚布公地做了非常好的讨论。会后,不但大家都更愿意敞开心扉,也都愿意信任他人,我们为团队互信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基础。

  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团队也需要有建设性的冲突。中国人传统上喜欢避免冲突,息事宁人。但是,一个好的团队必须坦诚地面对各种问题。如果大家都能够对事不对人,那么,公开的辩论会更有效率。只有把所有的信息放到桌面上,一个团队才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做出最好的决定。一个领导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应该鼓励每一个人开放地听取并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鼓励建设性的冲突和辩论,引导团队达成共识。当共识无法达成的时候,则引导团队做一个智慧的选择,而不是为了安抚大家做简单的折衷。

  从本质上说,信任就是相信别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在充满信任的环境里,我们不必隐藏真面目,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失败,或者声明自己需要帮助。一个领导者需要创立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不但自己坦诚面对员工,也鼓励员工坦诚地面对其他人。

  真诚意味着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中,直截了当地沟通。21世纪的步伐非常快,如果犯了错还不知道,结果会非常严重。在企业内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什么事都要打太极拳、猜测别人的想法,不直接沟通的话,那么,整个公司就会丧失效率,并最终走向失败。

  在直接沟通方面,管理者不但要以身作则,而且必须反复向员工灌输直接沟通的优越性,用实际行动鼓励员工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在Google提出,希望员工可以向我提出真实的意见,就算我不同意也没有关系。有一次,我在公司的博客上提出一个观点,但是有一位员工认为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他在一个会议上当着很多人的面说出了他的担心。我不但接受了他的意见,而且多次在不同场合表扬、感谢他。

  领导对员工的直接反馈也一样重要。发生问题时,管理者要及时地给员工以清晰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员工,管理者应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要通过第三者传话。当与下属沟通不顺畅时,应当多改进自己的沟通方式,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信任的基础上与下属交流。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