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奥托认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四,换言之,其余百分之九十六都是尚待开发的人的潜能。前苏联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入,一船只使用了其思维能力的很小部分,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学会四十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得该瓜烂熟,还能学完十所大学的课程。然而科学家的研究同时表明,人的潜能象肌肉一样,肌肉不用就会萎缩,人的潜能不用就会自我毁灭。
本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大批科学管理学派的杰出人物,身先士卒,进行了大量的运作研究及管理职能研究,从而使管理科学化,使劳动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然而,这只是在企业职工的现实工作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或计量出来的前提下,由于更多的人力资源是沉在水面下的(潜能),所以,加强对潜在人力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显得更重要,其重要性一方面表现在随着单位人力资本的增加,企业从外延上扩大员工规模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若能从现有人力资源进一步挖掘,将会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在入的潜能往往是高层次的能力,挖掘这种能力,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从而使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
西方国家对人的潜能的研究比较早、比较广泛,主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此持微妙的态度,即将人的潜能与迷信活生生地捆在一起,没有真正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开发它。改革开放后,虽然我们接触了西方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文化的局限性,我国企业长期将人力视为成本,而不是看作资源,从而没有真正引起重视。既然看作成本,自然考虑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只有将入力当作一种宝贵的资源,才会考虑如何开发资源,并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一、创造力是人的潜能有待开发的重要方面
有关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如果企业员工能够参加创造力培训,其创造力就会更加旺盛。马斯洛在1968年发表的(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一文中将创造力分为“特殊天才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认为后者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有这种创造力的人能看见新颖的、未加工的、个别的东西,他们的行为更自然,这种无抑制地和不怕嘲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的能力,是自我实现者创造力的本质方面。另外,有这种创造力的人还拥有一份摆脱陈规旧俗的自由。因此,对于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员工,其潜力更是无穷尽的。美国企业界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企业员工在经过一系列科学的创造力培训后,其创造力倍增。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先例,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企业员工的创造力视为一个不变的常数,企业员工自己对此也漠不关心,既使是天才的员工也不能充分地意识到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强盛的创造力,从而长期无动于衷地照着套路干着不动脑筋的工作;企业管理层也只是照着规定像交警一样分派着企业中的人员,他们由于太忙而无暇顾及每位员工的长相和特色,手中的指挥棒拍出了企业的节奏,他们只希望员工的脚步踩上企业的节奏,而无意去感觉员工的生命气息。虽然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感叹“干里马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时至今日有意寻找千里马的入也是凤毛麟角,更不会有人去想像千里马其实能日行万里,谁会愿意被人认为是疯子呢?然而,我们期待着有企业发次疯,敢为天下先。要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鼓励企业员工多动脑筋。企业不应过于鲜明地划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21世纪“蓝领”与“白领”的概念将会越来越模糊,原始意义上的体力劳动音将局限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所以,企业要鼓励员工多动脑筋,从物质上要对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劳动进行正常报酬以外的奖励,从精神上首先要倡导多动脑筋的风气,其次要支持员工多动脑筋的活动,然后要树立榜样,让企业员工有正确的参照体系。
2.改善目前的人才评判标准、人才选拔观念和标准。企业的人才评判标准不应像机关事业单位一样程式化,机械教条的人才评判标准阻碍了企业员工成为“一流工人”。而要在企业破除机关式人才评判标准,依赖于人才选拔观念的改变,“文革”中我们批判“五分加绵羊”,“文革”后我们又加以倡导,然而,”五分加绵羊”式人才固然好,但在实际中,这种人才实在太少,天才往往自信和自傲,有时甚至怪癖,当两者不能兼而有之时,在我们的观念中,是将“五分”还是将“绵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喜欢的是绵羊。
3.改革企业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劳动。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考虑的因素主要是职务和年限,其次才是工作业绩。在决定企业员工收入的因素中,尽管工作业绩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依然居于不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目前的工作业绩的概念中,主要的内涵是对上级指定任务的完成情况,创造性的成分较少。所以,在企业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中,应将工作业绩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要不断丰富工作业绩的内涵,增加创造性成分的含量。
4.认清企业的陈规旧俗,输入新的经验和信息。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有些阻碍了企业员工的创造性行为,要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并不是要推翻所有这些风俗习惯,而是要在认识它的束缚性的基础上,迈出新的一步。
5.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弥补我国学校教育的缺陷,加强企业员工的在职教育培训。我国学校的教育体制是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长期形成的,因此,应试教育要转变成素质教育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企业必须改变以往只使用人才而不培养人才的传统观念和做法。除了引进人才外,特别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训和开发,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培训将有的放矢,并会更有成效。
6.不断进行试验,总结出开发企业员工潜能的规律和经验。
来源: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