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似很小的事件差点毁了辉阳公司。
辉阳是一家小公司,原公司业务部经理王先生深受公司总裁的器重,总裁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王先生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先生也的确通过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为公司开拓业务、拉客户、疏通各方面的关系,使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公司也没有亏待他,他很快由一个基层的小干部升至公司中层经理,在各平级部门中也因为受到总裁的器重而颇有地位,但是由于公司的高层职位是有限的,王先生高升的空间已经快到尽头了。
然而,突然有一天,总裁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有一封辞职信,而王先生从此离开了公司。辞职信上说,自己很感激公司的栽培,但是,自己希望追求自己的事业发展,决定离开公司了。
据知情的人说,王先生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利用自己在辉阳 公司建立的客户和社会关系网络,经营与公司相似的业务,自己当CEO了。
王先生的离去让“辉阳”的总裁感到无比的恼怒,然而,既然公司已经不能提供更大的发展事业的机会,员工的离去是过分苛求的吗?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王先生在公司是“独当一面”,许多客户和重要信息都由王先生一手掌握,王先生离开后,公司的其他人既不熟悉这些宝贵的信息,又暂时无法担当其业务经理的职责,而原来的客户也纷纷转向与王先生的新公司进行合作。辉阳公司面临艰难的困境!
问题在谁?怪王先生“不够情意”?也许真正应该反思的是辉阳的CEO,是把王先生培养成为公司“顶梁柱”的辉阳公司的管理。
其实在任何公司中都会有少数业务精英,他们有很大的能量,是公司的灵魂。没有了他们,公司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然而有一位主管对此却是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当有人告诉他某个职位“少不了”某个人时,他就会立刻将“某人”调开。他说:主管说少不了某人,这不是主管不行,就是某人不行,甚至两个人都不行,因此,他要挖掘真正的问题,调走人才对全盘用人大有裨益。
这位主管有自己的理由:
适当的职位调整是必要的,任何职位都是独立存在的,他不应该专属于某个人;
“顶梁柱”太多,往往会阻碍别人做事的机会,不利于培养接班人;
谁也无法保证“顶梁柱”永远对公司忠诚,“顶梁柱”的离去将会使公司面临困境。
因此,高明的主管一方面非常重视公司里面的业务精英,给他们充分的做事的机会,给他们相应的奖赏,发挥他们的能量,但同时全盘考虑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公司明天的接班人,保证公司人才供应的连续性,不过分地“宠溺”精英员工,不可把公司的要害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要建立属于公司的信息资源库,让公司的任何人明白,他们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在业务上取得的成绩都是公司给与机会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公司,他们才可能获得这些收获;同时,一旦“顶梁柱” 离开公司,甚至加入到竞争对手的行列,公司可以迅速启动备用的人才库和信息库,迅速地恢复公司的业务。江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