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大奇
引言:随便解雇员工,随便许诺工资,年轻的CEO不知道如何开会……初创时期.com公司的管理似乎是一团糟。而今,随着一批职业HR管理者的进入,或许会——让.COM重生
嘉宾:丁炜(美商网HR总监)、张泽晖(启迪网总经理)、 李善友(搜狐HR总监)、张志学(佑佑人力资源顾问公司总经理)
.com仍是初创形态的公司
主持人:走在新经济前列的.com一开始有太多令人激动的梦想和令人遐想的新经济时代的“游戏规则”,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互联网“寒冬”之后,在今天看来,.com真的是与传统公司迥然不同的异类吗?
张泽晖:新经济下的互联网企业尽管与传统公司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它始终不能脱离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我带领启迪网走到今天的感受之一。去年4月,我曾经激情澎湃地对我的HR总监演说.com如何不用赢利也可以造就一大批百万富翁,那时公司的员工迅速膨胀到100多人,而此时,公司的员工是30多人。我们在残酷的.com震荡中幸运地找到了网上招生这样的赢利模式,我们的感觉是终于“活”得像一个公司了。我们现在开始持续地招聘人员,不过都很实在,多一项业务,多一些收入,就会多需要一个人手。
李善友:同意你的看法。我从博士伦来到搜狐之后的感觉也是这样。寻求赢利,寻求生存,这是公司初创阶段的目标。搜狐也在发生变化,以前追求的是页面的访问量,因此创意的人员也很多,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更加注重赢利。追求利润,追求价值的创造是公司肩负的首要使命。话说回来,其实前期的抓眼球也是.com获得生存的前提。
张志学:我是来自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的。我接触了一些网络公司,但没有深入的研究。我们曾经讨论过,人们一开始可能更加关注.com前边的“点儿”,而不是后面的“公司”。所以,我总觉得.com缺了一点什么,期权可能是最受关注的,但这不是一个清晰的和现实的目标,所以我认为.com缺乏一个深层次的目标支持着他们去努力,因而就没有聚合的力量,也就是没有一种文化的力量。刚才张先生谈转型实际上是业务的定位,有了一个更远的、切合实际的目标,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公司。
张泽晖:我想,一个公司的人力架构是由你的业务决定的,是由你的使命决定的。你是一个销售型的公司,就应该有销售的文化,一开始我们是追求创意的公司,是ICP,但现在是销售,是抓业务。但认识到这一点中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一种被VC(风险资本)左右的使命,是资本的使命,不管是做B2B也好,做B2C也好,招人也好,裁人也好,不是为了赢利,就是为了给VC看,这也是一种使命。但正常的公司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李善友:.com与传统的公司有什么不同吗?其实没有,都要盈利。如果有不同的话,有两点,一是更容易受资本市场的影响,如果你圈不到钱,VC不来,你就完了,而传统企业是慢慢积累的,慢慢造血; 还有一点就是都处于创业的阶段,而不是成熟的阶段。
张泽晖:外界都把.com看成是一个成人,其实他是一个小孩儿。只是VC过早的进入,使.com一出生就好像是成年人。
.com需要HR吗?
主持人:有人说HR管理在.com的意义不大,因为任何一个公司在不能生存的时候,它满足不了HR实施的环境,比如说需求的层次问题。一个公司也是有需求层次的,一个公司的CEO连自身的生存问题都不能实现的时候,他怎么去考虑尊重人,去考虑组织架构。你愿意来就来,不愿意呆就走,我没有必要尊重你,因为我自己就存活不下去。在你们的公司是这种情形吗?
李善友:我不这么认为。当年联想曾经有一个口号是“联想要过管理关”,其实今天的搜狐也是。我们现在的口号也是要过管理关。没上市的时候,可以随便怎么做,但上市之后,你要规范,你要有制度和程序。以前是不成熟的,现在你应该职业一点,这时就需要规范的管理。所以我认为HR进入.com,恰逢好时机。以前创业的时候,我不需要HR,你只要给我做行政就可以了,有人给我把钱发下去,把人招进来。但现在是二次创业的时候,真的需要HR ,所以我很庆幸这一代的HR,可以开创新的东西,因为谁都不知道HR该如何管,这样会给整个行业做出规范,我是非常兴奋的。
丁炜: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刚到美商网的时候,真是一团糟。还记得第一次做工资,我是拿着纸挨个去问的,我问谁给你这样的工资许诺的,然后再去问向他许诺的人,是你给他定的工资的吗?都乱到了这种地步,这时已经有600多人了。那时是去年5月份的时候。
主持人:看来.com不是不需要HR,而是太需要HR了!
李善友:对!我刚到.com的时候,头三个月基本没有干什么,都是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从工作分析、HR规划等开始。还记得刚开始有部门需要招人的时候,我问他需要几个,他一拍脑袋说: 我要10个人。我问他为什么要10个人,他说就是需要10个。经过详细的职位分析与HR规划,不少部门最后不但不需要招人,因为结构调整还要裁人,到后来他们觉得HR规划很有用。再比如绩效管理,在没有推行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标准。那时,有的人拼命干,有的人整天喝茶看报。我花了两天的时间教他们如何做职位说明书,如何制定绩效考核的标准,他们听完之后很兴奋。绩效管理在传统的企业里是很有用的工具,在.com同样需要。
张志学:这时就需要引进职业的管理者,让一些职业的东西内化到公司的经营中,从而增强组织的发展能力,把规范管理的种子播下去。
主持人:这样的话,HR会越来越被认可。
李善友:是这样的。我去了四个月之后,我有了这种感觉。这一切都在于张朝阳能听你的。记得第一次开会,张朝阳拿着一个破本子,大家都围着桌子坐起来,坐不下就坐窗台上,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最后也没有什么结论。而且张朝阳他自己总是迟到,不断接手机。现在不同了。有了规范,都不许迟到,用幻灯片讲,每个人都讲一定的时间。张朝阳也很守时,给他5分钟,他到时就打住。令人惊讶的是,他今天用幻灯片讲,以前经常用餐巾纸写。
张泽晖:有一段时间我感觉是不规范的工作流程剥夺了我工作的权利,因为不管什么人什么事都来找我。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考虑组织结构和职责授权的问题。去年12月份,我终于不用加班了。
李善友:搜狐也是这样。去年很多人有事直接去找张朝阳,总是把部门经理扔在一边。后来我们成立了一个最高管理委员会,严格了汇报程序。
丁炜:越级汇报是管理的大忌。其实授权是HR应该教会每一个直线经理的职责。给他权利、激励、自尊,让他们增强管理能力有什么不好呢?所以,HR在.com有更多的需要和发挥的空间,而且由于.com发展迅速,变化很快,经历的磨难也很多,所以我觉得,在.com工作一年,真的等于在其他企业两三年。
在.com谈企业文化是奢侈吗?
主持人:有人曾说,.com是荒凉的西部,这里没有文化,太多的变化使它根本无暇去想文化这种也许很高雅的东西,因此.com也就不能长期地留住人才、无法整合员工的行为、无法建立一个公司的魅力和品牌。那么,企业文化在.com真的是没用吗?.com真的不需要企业文化吗?
丁炜: 你问问很多公司的CEO,什么是企业文化,他会说: 第一条,我们最重要的资产是人。但这“人”后边的内涵是什么,他不知道。而且一个公司的文化不是说出来的,文化是通过各种管理行为渗透过来的,通过各种制度把各种不规范的行为规范起来,才能形成自己公司的文化。这是需要时间的,至少需要三四年,.com 不过才一两年的历史。
张志学:其实文化是从公司的CEO那里发端来的,CEO是企业文化形成的一个关键人物。对于.com 来说,是不是市场给CEO们的压力太大了,根本没有机会来想文化的问题。
李善友:我同意张志学和丁炜的看法。对一个新公司来讲,不要谈什么文化,你不需要什么文化,你走到哪一步就是哪一种文化。不是先有文化,然后有事情,而是先有事情,后有文化。
丁炜:这些事情为什么去做呢?是根据公司的战略和社会背景来做的。
李善友:包括战略也一样,不是当初就很清楚,是慢慢调整而形成的。一个公司的文化是和创业者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密切相联系的,文化就是大家一起做事情的方式。比如可以不用敲门就闯到他的办公室,可以坐在桌子上讲话等。
张泽晖:在.com谈文化可能真的是一种奢侈。
张志学:我觉得大家所说的文化的概念与我的理解可能有些偏差。我开办咨询公司,现在已经有了20多人了,咨询公司很愿意前瞻性地想问题。我归结了一下,刚才大家的结论是文化是有用的文化,文化是一种过程,但这有一个前提是文化是有层次的,有核心东西的。我想你再小的公司,总是有核心的价值观念,有你CEO做事必须强调的,必须坚持的,必须去明确的东西。这个东西很重要,就是信仰。我们每个月都会评估一次,每个项目经理都来讲你做事情的得失和过程,我们会评价你哪一件事情是不符合我们的原则和规律的。我想,还是需要去明确一些东西的,坚持一些东西,这样才能成功。
主持人:企业文化是形成的,而不是能够制造的。
张泽晖:我还是觉得网络公司在建设的过程中谈文化可能是一种奢侈。埋头做你的事情很重要。
张志学:我的意思是说,内核的东西总是要不断地去澄清,去强化,找出成功的关键。
丁炜:这里边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公司能不能生存。这个时候就取决于CEO的价值观,取决于他内心里坚持的东西。有的CEO认为,我不论采取什么手段,我都要把自己的事业撑住;有的CEO认为,我是正直的,要采取道德的手段,如果实在不行,我也不能牺牲我的尊严、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五斗米折腰,毋宁死。所以,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CEO的灵魂。
年轻的职员,同样年轻的CEO
主持人:.com员工的年轻化是众所周知的,年轻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什么?
丁炜:我刚到美商网的时候,我觉得我好老啊。因为那些员工全是24、25岁的年轻人。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讲,第一批的.com公司的CEO,都过于年轻,年轻当然有好处,有创意,有勇气,但缺乏的是做事情的心情和职场经验。
当他有钱的时候,也开始了迅速的膨胀,比如美商网在4个月内从100多人扩张到600多人,全国有13个分公司,4个代表处。而一些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却有限,你可以从他管理过多少人的经历可以看到他的能力。
张泽晖:我没有开公司当CEO的时候,我最多管理过9个人,而启迪网在4个半月的时间内膨胀到后来的100多人,这完全不是我的能力能够驾驭的。
丁炜:你的能力办得到,就是需要一点时间。
张泽晖:就像平时开车,平时只能开60公里的车,现在一下子到了120了,都飘了。
李善友:我去了搜狐之后,我就把员工和管理者的平均年龄算了一下,他们真的非常年轻,有不少是从大学刚毕业的,没有一点管理经验。而且那些经理们都非常年轻,他不知道如何管人,一拍脑袋就做决定。可是有一点好的是他们学东西很快,非常聪明,我第一次去推行绩效管理体系,效果非常好,比原来在传统企业推行还要快,每个人接受得都很快,真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就看我们怎么引导了。
(计算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