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分析:人力围着财富转

新财经

  让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一直是经济学和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如今,作为技术、知识载体的知识型人才,被认为是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为能动、最为重要和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配置好人才,对一个民族的振兴和一个国家的强盛,实际上具有决定性意义。

  那么资源、生产要素是靠什么东西来配置的呢?

  传统计划经济,是靠官员的意志;而市场经济则靠的是价格。

  工资、待遇、优惠条件、利率、汇率、利润率以及一切反映投入产出比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息,都是价格的各种表现形态。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由各种价格信号来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你给出合适的价格,各种资源便自动地流向你期望的方向。从1949年建国到1992年“十四大”宣布搞市场经济,中国决策者们用了整整43年时间才探索出并确认了价格对资源的引导、配置作用。

  北京、上海两市对人才(包括投资者、创业者和求职者)的争夺,令人倍感欣慰。欣慰的理由不仅仅是,两市的决策层对当今知识经济的内涵和人才对产业的重要价值已有清晰的认识,更为令人振奋的是,两市决策层已在自觉利用价格信号来招才引智。

  工资、待遇、户口、职称、住房、保障制度、优惠政策、税率、税种的减免,政府的服务效能、奖励政策、财政支持等等,都是宽泛意义上的价格信号,是两市给人才的“开价”。

  有了对人才的合理的开价,人才自然会流向最能体现自己知识、才能价值的方向流动,用不着动员,用不着强制,更用不着行政命令。

  四通总裁段永基曾经痛心疾首地慨叹:中关村最缺少的就是给大脑定价的制度!应该说这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京沪两地给人才们的开价,也只是开出了人才们投资、创业和求职最基本的工作、生活条件,距离段某所说的进一步“给大脑定价”——给个人的智慧、知识、创造力定价,从而极大激发出个人的创造潜能,实现其市场价值,还相当遥远。这一点,还需要人们再作努力。笔者以为,若要给人才(投资者、创业者和求职者)的大脑定价,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人才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人才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人才的供求状况、人才智力投入创造出的成果等等。这些都是当今尚未充分探讨又亟待得出结论的重大课题。

  早在20多年前,中国改革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可是,怎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达到目的——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

  现在北京和上海的决策层已经通过给人才开价,即提供投资、创业和求职的各种优惠条件,试图解决以上问题。但是,仅仅靠政策是不够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是一项百年大计,优惠政策也只是表层意义上的价格体现,而决非决定人力能带来增值效益的资本特性。在资本时代,人力围着财富转。这就表明,只有构建资本着落的平台,形成资本的集合,才能形成人才创业的舞台,实现财富的梦想。也就是说,哪里富含财富,哪里就是创业者的伊甸园。然而,这人力并非生理意义上的所属。仅有资本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知识的整合与集合逊于资本的集中,而集中的资本,若不以知识为内动力,不过是一堆金融符号而已。这段近似经院式哲学的表述,或许能使我们明白:知识密度举国难觅的北京与资本厚度当然折桂的上海,各有尺短寸长。因此,两地的人力资本战略应在更多的层面上,要在知识与资本的结合与互动上做文章,只限于人力资本价格层面上的“政策优惠”可能形成只挖“树坑”而难植茂人才林的局面。也许这是庸人加杞人心态的猜测。悟性极佳的皇城中人与精明绝顶的沪上绅士点破此局应不在话下。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