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有感于“松下爱用中等人才”

近期“中国经营报”刊登了“松下爱用中等人”一文,值得企业管理者们思考:

   “松下公司对某一岗位的人员选择,或对某一项产品选择开发人员,一般不用“顶尖”人才,而是取中等的,可以打70分的人才。那么“顶尖”的人才会有什么错吗?

   松下认为,“顶尖”人才,相对来说自负感较强,他们容易抱怨环境影响自己的发挥,抱怨职务、待遇与自己的才能不相称。有这种心态的人,干起工作来未必会出色;他有才能,但心理因素影响了其充分发挥。

   而聘用能力仅及他70%的人才,他们没有了一流人才的傲气,自视不那么高,要求也容易满足,甚至有一股子偏要与“一流”人才较较劲,比一比谁干得好的劲头。 他们重视公司给予的职位,会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漂亮一些,才干得以全部发挥。两者出的成果是相当的,甚至后者还好于前者。

   松下公司认为:“世上没有完满的事情,公司只能雇用到70分的中等人才,说不定反而是公司的福气,何必非找100分的人才不可呢!”松下幸之助本人就认为自己不是“一流”人才,他给自己打的分数也是70分。”

   诚然,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其优点和缺点是有其内在的相生相克之机理的。所谓相生相克就是,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生成。

   就以“才气/牛气”模型为例,当然不否定存在少数德才兼备的完人,但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成正比的。从心理分析上讲,人性自来就有扩张的本能——这也正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故不宜用“善/恶”的平民价值观对之加以简单褒贬。一般说来,普通人迫于天分的制约而在竞争中逐渐习惯于收敛,才子却往往因为天分带来的战无不克而狂放不羁,直到他遭到来自更强对手甚至命运的无形压力、沉重打击。

   这给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是: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因为人格不能分裂,当我们招聘一个人的优点时,代价就是同时要招聘他的所有缺点。这些缺点要么增加公司的培养成本(不同人的可塑性还不同),要么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招收相对于岗位而言“才有余,德不足”的人,不仅薪酬成本高,而且容易抱怨工作缺乏创造性,要求解决成就感问题,不利于组织气氛的稳定。所以招聘要按岗定需,过犹不及。

   为什么松下、NOKIA都不约而同地喊出“用中等人才”的口号?难道他们财力或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大?当然不是!它们是抱着一种真正务实的经营理念的。

   进一步说,所谓“中等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对高科技企业而言,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是需要的。但是否需要名牌大学的博士硕士(当然,学历并不等于能力),就因岗而异了。其实即使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真正需要很大创造力的岗位也是少数;大多数的岗位,需要一定的创造力,但更需要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如果招“中等人”,适当把握“才”的标准,而加强对“德”的要求,使才德称位。公司降低了薪酬成本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管理成本,十分有利于推动组织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建设管理一流的公司”的目标。这就是“松下爱用中等人才”给我们企业管理者在招才、育才和用才方面的启示。(华为人报 作者:殷志峰 )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