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婷
求职广告越来越成为事业攀升的阶梯,自从几年前个人求职广告在北京某著名报纸上以栏目形式出现以来,伙计挑CEO的事就公开化合理化了。前几日《中国经营报》上刊登的一则求职广告出现了“集体求职”的字样,使求职这种很个人化的事物增添了团队合作的色彩。
这则广告是这样的:集体求职纯销售技术团队(21人),一个销售职业管理者团队,有与多个著名品牌配合的经验,核心能力集中于生物科技、快速消费品、房产类产品的销售上。我们有意与一个品牌长期合作,报酬为底薪加提成……
“团队求职”的广告一经打出,立即引起的各方的关注,如果按照常规理解,团队求职就是集体跳槽,是某个企业的销售部门集体跳出来了。对于企业而言,如果销售部门集体跳槽,企业无疑要蒙受巨大损失,“竞业避止”的官司恐怕又要上演了。而据记者了解,这个“纯销售技术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企业,现在租了几间办公室,并注册了一个公司,这些都是为他们“团队求职”所做的前期准备。据该团队的牵头人李海波介绍,在广告刊出的当天,就有上百家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打来电话,可见“团队效应”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这种“团队求职”的出现,不禁让人想起在不久前在IT行业兴起,目前仍在流行的项目制工作。几位专业工程师为了某个项目走到一起组成“项目小组”,分工不同,目标一致,项目完成了小组就解散了,像是打高技术零工,今天这儿做做,明天那儿干干,与一个单位呆一辈子的传统形成强烈对比; 前者嫌后者闭塞没有活力,后者嫌前者毛躁缺乏稳重。而“团队求职”与“项目小组”又有不同,相对于以个人名义求职,“团队求职”的优势就在于“团队”二字,企业贵在团队精神,对于销售这样的行业来说,默契与协作尤为重要。李海波说: “现在是资源互补的时代,许多人认同‘1+1>2’的组合效应,我们的合作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挂靠在企业的一个部门中,也可以独立帮企业做一个新产品的市场开发,多种形式,但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将这个团队拆散,保留团队的完整性,否则它会失去原有的价值。” 可见,“团队求职”更强调合作,只有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的能量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如果说“项目小组”更强调个性和自由,“团队求职”则是在自由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了团体的利益和发展方向。
从人力资源角度上讲,“团队求职”的理念是一大突破与创新。一般企业都愁于招聘的周期长、成本高,“团队求职”可简化烦琐的程序,让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而成熟的专业化团队,又省去了岗前培训、日常维护的风险和开销。如果形成市场,企业就可以择优录取,这对“团队求职”的业务发展和市场规范都能起到推动作用。对每一个团队而言,相对稳定是团队的一大优势,相对独立又获得了发展的动力,这可以减少人员重新磨合的时间,追求高效是团队追求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团队的品牌效应、管理机制和业务能力都将左右“团队求职”的前程,这正是团队求职方式的生命力所在。而对于个人,“团队求职”在保证专业方向的同时,减少了个人形式带来的就业压力,人才可以真正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做好本职工作中,工作开始变得有趣。“我只忠实于我的理想和团队”。
从“项目小组”到“团队求职”,专业组合的工作形式正向我们走来。传统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五脏俱全”,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同部门可能会因为工作流程而造成怠工等待,繁复的机构更不利于培训和管理。“项目小组”和“团队求职”巧妙地规避了这方面的问题。类似销售、广告、宣传、人力资源这些专业性强、行业特点又不十分明显的行业何不尝试一下专业组合的“团队求职”效应? 这多少有点回归原始作坊的味道。古人云: 术业有专攻。
摘自计算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