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作为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从道德的视角来审视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
在11月19日举行的首都经济与人才战略学术研讨会上,厉以宁解释说,入世后我国在金融业、加工业、农业等领域面临的竞争,归根到底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竞争,人力资源开发要发挥超常规的效率,就必定要以道德为依托。大到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小到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道德都可以产生超常规的效率。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公平与效率”被学者们认为是一对矛盾,公平往往会影响效率。
但厉以宁认为,用道德的眼光来看,它们是相互促进的。厉以宁把公平定义为:认同。任何人都属于社会的某个群体,群体给了个体认同,个体的公平感就随之产生。人才一旦被认同往往可以创造超常规的效率。所以在道德的范畴里,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
认同与社会对人才的激励机制相关。厉以宁说,他经常演讲都说这个故事:孔子的学生从河里救起一个溺水的人,被救者为了表示感激,赠给救命人一头牛,救命人收下礼后遭到别人的指责,说救人者收了别人的礼就抵消了他的功绩。孔子告诉学生,收下礼就对了,收礼的人将给社会营造一个“做好事可以被认同”的氛围。
如果社会上没有认同的氛围,那么结果是谁都不愿做好事。厉以宁指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缺少的就是合理的激励机制。
“道似无形却有形,”厉以宁建议,“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忽略道德的培养,在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
本报记者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