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选择

摘要:按照现代公司理论,出资者(股东)与经营者(经理)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并存在非对称信息。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关键在于设计一些最优的合同或契约,即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通过最优的契约安排或制度安排,使得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自身利益与团体的利益相一致。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公司理财和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非对称信息,作为所有者的委托人,享有最终的剩余索取权,但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权却属于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员,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存在,可能使代理人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背离委托人的目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出现。因此,只有通过恰当的合约设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减少委托风险、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笔者从考察公司理财和治理结构下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代理问题”着手,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制度安排,指出隐性激励和显性激励的配合使用是解决“道德风险”的关键所在。

  按照现代公司理论,出资者(股东)与经营者 (经理)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要求代理人要忠实地服务自己。但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条件下代理人会违背委托人的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便产生了所谓的“代理问题”。

  在现代股份公司中,公司的产权结构不再是单一持有,而是典型的多元产权结构,这表现为成千上万的股票持有者拥有对公司的所有权。由于所有者为数众多,他们无法对公司进行直接管理,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把企业交给职业经营者(经理)去管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开来,他们之间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在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为数众多,他们对企业的所有权是通过剩余索取权来实现。股东的产权通过民主的程序,以股东代表大会的方式来行使,董事会由股东代表大会选出,全权行使股东的决策权,由董事会选聘经营者即经理行使经营管理权。这种剩余索取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分散的剩余索取权对大规模公司的协调和控制产生可能,也正是这种分离产生了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和经理阶层。因此,一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由于管理者员与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有者不能完全观察管理者员的行为,管理者员偏离所有者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就可能产生了。

  在现代股份公司中,股东与管理者员存在一种合同关系: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在还清债权人的债务和代理人的工资之后,公司所有的剩余利润都归股东所有,股东的利益与公司是最一致的;而管理者员的报酬通常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公司理财和治理的实践结果是,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经理)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了利益的矛盾:现实中的代理人是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人,他们的个人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委托人服务;代理人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他们工作努力程度的大小、有无风险投资行为,委托人难以判断;对公司利润的任意挥霍处理,委托人也难以监控。正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出现代理人违背委托人的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的现象,产生代理的越轨行为,从而出现“道德风险”。

  现代股份公司里,股东对公司的产权以股东大会的方式来行使,股东对管理者员的监控是通过股东大会这一方式实现的。在现代公司里,持股者众多,股权高度分散,以股东大会这种“一人一票”为基础的个人行为,只是一种典型的“公共选择”。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股东的剩余索取权与最终控制权的不统一将导致廉价投票权。也就是说,由于股东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不匹配,他手中的控制权就变得廉价厂,“搭便车”行为相应产生。所以,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不能有效解决代理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

  所以,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关键在于设计一些最优的合同或契约,即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通过最优的契约安排或制度安排,使得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自身利益与团体的利益相一致,这就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激励相容或“协调性激励”。而实现上述协调过程所需要的信息是否可得,是否做到尽可能的成本最低,就涉及到信息显示问题。竞争性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代理人显示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防范代理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激励合约设计中,激励机制一般包括以激励合同为特征的内部激励和以竞争性市场为特征的外部激励两方面:企业的内部利益激励与市场竞争的外部激励相结合,是现代公司理财和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1.以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关系为特征的内部激励。内部激励是指通过企业内部的合约,以货币和非货币的绩效补偿的形式,协调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利益关系,使二者对公司发展形成一致的利益倾向,从而将公司的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与代理人的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以此避免代理人为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或短期利益而侵害委托人利益的“道德风险”。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显性激励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在传统的给代理人支付短期固定工资的基础上,根据管理者员的工作业绩,以管理者参股、经理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其进行长期绩效奖励的方法。管理者参股是指代理人和作为所有者的委托人一样,拥有公司股份,享有剩余索取权;经理股票期权是指代理人可低价购进一定额度的本公司股票,股票升值后可按市价转让,反之,代理人承担股票贬值的损失;效益赠股连动是指在4~6年内,如公司税前利润持续按一定幅度增长,代理人愿意继续在本公司任职,可享受效益增股,效益增长越大,得到增股越多。我国国有企业试行的年薪制和经理股票期权便属于这类显性激励的制度安排。通过这些激励制度的安排,将公司的整体发展与代理人的自身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将代理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从而促成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避免代理人出现过分追求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而侵蚀委托人利益的现象。

  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关系,但是,由于代理人享有企业经营的充分信息,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在现代公司理财和治理结构中,由于存在股权的可流动性和竞争性的经理市场,这种缘于市场竞争因素而产生的隐性激励更有效地防范了代理问题的发生。

  2.以市场竞争为特征的外部激励。市场竞争的外部激励,是指通过股票市场和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来实现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在以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关系为特征的内部激励中,虽然合约的设计可能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但是,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良好,代理人是否忠实的履行委托人的利益,单纯在公司内部是无法显示出来的。所以,通过市场机制,即在公开的股票市场和经理市场上,代理人许多不能被所有者观察到的信息,可以通过市场信号显示出来。竞争性的股票市场和经理市场为代理人信号显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在股份公司里面,为数众多的小股东剩余索取权小,控制权也小,“搭便车”现象难免会发生。但是,股东可以在股票市场上“用脚股票”――即通过股票的买卖,行使退出权,从而对代理人的“代理问题”作出报复。如果企业管理者过分侵蚀股东利益,公司经营不善,企业效益下降,股东便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抛售股票,以规避管理者员经营不当带来的投资风险。公司的股价下跌,在竞争的经理市场上,管理者员的人力资本价值也会随之贬值,他们的职业经理生涯也会受到威胁。所以,来自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即可流动性产权和经理市场的竞争是现代公司理财和治理结构中激励代理人和防范代理风险出现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如何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既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承包制、股份制、以及管理者员年薪制的改革尝试,对于提高代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关系、提高国有企业绩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这些改革措施比较多的是属于协调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关系的激励相容或“协调性激励”合约设计。但是,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单纯的“协调性激励”并不能完全解决代理人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而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代理人工作努力的程度、有无侵害委托人利益的越轨行为的相关信号显示出来,是现代公司理财和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推进国有股依法良性减持,通过竞争性资本市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与此相配套,要改革传统的经营者管理体制,实行管理者职业化,形成竞争性的管理者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职业管理者。只有竞争性外部的激励和企业代理合约的内部激励结合起来,才能从机制上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也只有这样,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也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改革才能真正走向深入。
(作者:广东财经职业学院 陈德萍 摘自:《经济研究参考》)

来源:登龙门人力资源网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