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新时期企业人才管理简论(上)

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由国家统一调配的人才管理体制正在 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和个人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企业从被动地接受国家配置人才转变为真正自由用人单位。个人从被动地服从国家分配转变为可根据自己意愿自由择业的劳动者。在相对于从前宽松得多的人才流动制度下,企业如何合理配置与使用人才,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近一两年来,一种新的行业兴起了,这就是所谓“猎头公司”。

  猎头公司是采取特殊的手段,为企业招募人才。它不同于以往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市场,它不登广告,不接收应征信,而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直接与目标人物接触。换言之,是用人单位要什么,它去挑什么,而不是以往人才招聘中的来什么,挑什么。华南第一个猎头公司――天马猎头公司,在广州一挂牌,顾客就蜂拥而至,其中不乏象太阳神、南源永芳这样的大集团。

  猎头公司的兴起,表现出的是企业界对于人才的渴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 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才匮乏的企业是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的,而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

  翻开报纸,随处可见到“高薪招聘”的告示,更显示出企业界求贤若渴的状态,而人才呢?人才都到哪里去了?

  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的信念是:我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

  比尔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人才,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将成为现实的人才。

  无独有偶,东方的松下幸之助也有一句名言“松下生产人,同时生产电器。”

  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能作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我们面前也就不存在 “人才短缺”的状态,我们也许仍感到资源的匮乏,但我们匮乏的只是“人”而不是“人才”,同时我们匮乏的是一种使每个潜在人才成其为现实人才的制度。

  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激励”、“培养”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 所谓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与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而还有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各取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见是有利的,而反之,既无法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有合理的配置。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预测有多少工作岗位,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填补,该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企业吸收新成员,一般可分三种目的。

  第一,正常补充,这是针对企业原有职工离职、退休、死亡等情况所作出的补充,其岗位责任明确,对于新职员的要求可比照对原有职工的要求,并不存在太多问题;

  第二,替补缺勤,这一情况与正常补充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同于正常补充,举一个例子,企业原来实行六天工作制,现改为五天工作制,企业就需要有更多的人从事原来并不需要这么多人从事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其原定的工作计划的完成。替补缺勤的岗位其职责不完全明确,但由于其职位虽是新设,而工作却是以前所有,故岗位职责并不难确定。

  第三,开设新业务的需要,细分起来,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已设立了新的机构,其方向较明确,这样所招募的员工的职责可以预定,尽管不完善,倒也相去不多;二是其方向并不明确的新业务,这就很难列出其 岗位的要求了。

  以上是岗位的情况,下面来谈人的区别。

  就能力而言,我们将它分为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现实能力是当前所具有的可以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它是由以前的学习,经验积累而成的。而潜在能力是可以发展从而在未来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都可以为未来从事某种工作提供基础。

  对于任何工作,都要考虑到求职者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对于前面所说的岗位职责明确的工作,可以针对其职责侧重于现实能力。就是一般所谓的“专业对口”等问题。而对于岗位职责不明确的工作,象开设方向并不很确定的新业务,就需要更多地考虑求职者的潜在能力。

  通过对岗位和人的双重衡量,从而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也就是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在现实中,业界往往重视人才的现实能力而忽略了人才的潜在能力。重视现实能力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来即能战”,所谓高薪诚聘高级管理人员即是强调现实能力的重要表现。

  但是,由外界聘请中高级管理人员存在着两个对于企业发展非常不利的问题。

  首先,企业应是一个共同体,倘若只有硬件是不变的,而人员频繁的变动,企业很难维持下去。表面上,企业不断吸收新人,好象效率能够提高,因为每个人都有漂亮的履历,实质上因流动的增多而牺牲了可能增长增高的机会。这还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不在于公司业绩,而是在自己的履历表上添加好的资历以显示自己的能力,使另一个CEO认为他很能干而聘用他。

  第二,从外部聘请管理人员对内部员工而言是一种打击。对受人尊敬的职位,丰厚的报酬的期望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之一,而从外部聘请则粉碎了内部员工的期望,导致员工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一种被剥夺感,导致其积极性降低。

  可见,如不是为了宣传公司形象,我们还是应该把目光放在组织内部,在人才的合理配置基础上,充分发掘企业现有的人才资源。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不断培养人才,从而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配置是一个基础,在做到相对合理的配置之后,在管理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 激励,就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他个人的需要。

  说起激励,过去我们主要靠精神激励,而近年来,所强调的又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这是在今日的中国,一种普遍的思想,同时,也是企业界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它的效果如何呢,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又将如何呢?

  应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我们必须掌握适度。这一点,西方管理学以百余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早期管理者认为,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有可能,他就会逃避工 作。由于人类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并
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付出适当的努力。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基于这一观点,企业所采取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所期望的,员工们付出了“适当的努力”,企业毕竟还是有所收获,但同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对付磨洋工的现象。

(未完待续)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