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天前,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企业文化高峰论坛。我注意到一对很有趣的现象:其一,参加者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多,而且有的企业一来好几个(大多是企业党委系统的),民营企业参加者相对较少;其二,在论坛上,人数颇多的国有企业代表表现较为沉寂,而民营企业代表的表现则较为活跃。之所以注意到这一反差,是因为我几次参加社会上的类似活动时,多次看到类似的现象。这让我很困惑企业文化之于国有企业究竟是什么?
然而,这还不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当学者们大多认定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的时候,当来自民营企业的CEO或企业家在论坛上侃侃而谈如何将自己的个人志趣和修养施之于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一丝警觉便在我心里产生了。
我以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其目的是力图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一般的硬性管理无法解决的问题。成功的企业文化实践,虽然各有其个性特征,但也有其通用的管理语言,有其相似的内容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其必然要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但是,看到一些民营企业的CEO或企业家侃侃而谈将自己的个人志趣和修养施之于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并作为成果来报告的时候,我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实践只有短短的20年,客观上会产生成熟的、自己的“企业哲学”吗?时机、条件成熟、具备了吗?
这一现象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时传出民营企业一夜成功、一夜暴富的神话,然而,神话又往往是那样地短命。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一串。回过头来分析一下那些昙花一现的企业,我发现,它们的CEO或企业家都曾着迷于自己的“企业哲学”的修炼、推行与传播。但今天,也许他们的“哲学”还在(他们当中:有面壁数年,力求再起者;有一边著书立说,一边转行,试图让自己的企业哲学此行不亮彼行亮者……),但他们的企业哪里去了?企业之不存,“企业哲学”将焉附?一位CEO或称企业家在90年代末,曾创造过年销售收入递增几十亿元的市场神话,到其收购了20余家厂子的时候,曾感叹过:“改造国有企业的职工比当年共产党改造土匪还难哪!”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民营企业的CEO或企业家的个人哲学、个人修行,与他的企业管理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CEO或企业家的个人修行与企业文化是一回事吗?
当然,作为企业主,把自家的企业作为个人修行的实验田,无可厚非。但是,当把纯粹的个人价值观、个人修行(修炼)、个人哲学施之于企业的员工,也许就可以“非议”一下了。须知,企业文化工作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几十年的政治运动告诉我,人是不可以被改造的。人,只能被影响、被教化、被诱导,而不是被改造。当我们回头看这几十年的社会发展的时候,被改造的究竟是什么?或者说究竟是谁?是被管理者,还是管理者?
我想说,我们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不是可以少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宏大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是不是可以多学习一点西式的、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就事说事、有一说一?再者,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是有那么点儿意识形态的内容,但不能玩成像某种哲学凌驾于其他哲学之上那样,自己将自己荒谬化。
再复杂的管理体系也有简单的执行方法,但把企业文化复杂到CEO或企业家的个人修行系统中,并升华为自己的“企业哲学”,是不是把本来就复杂的东西整得更复杂了?我不知道,这样的企业文化,如果接着上两篇关于企业文化的文章里的话说,是不是对CEO或企业家而言是内容的,但对员工而言,也许只是形式的?(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