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有关的经济学家正在开展论争,焦点有关前一阶段引进或推介的企业体制改革模式的是与非。客观的讲,无论现行企业体制改革模式的引进或推介是否合适,既然我们付诸实践了,就不再仅是经济学家的事。如果说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与微观操作层面也不无关系。比如说在管理领域,连推行一些管理观念就容易发生“管理变味”,始终是一种令人头痛的现象。
所谓管理变味,说白了就是歪嘴和尚念歪了经。不过造成管理变味的,不是“歪嘴和尚”,而往往是“方丈”,即故意把经念歪的管理者。管理变味就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把管理理念弄的变味,“把经念歪了”。为了践行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推动企业体制改革,我们早已引进了世界上不少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市场经济的通常做法,然而它们常常水土不服,往往在执行中变味。期货、直销这些原本属通常的商品流通方式,被投机者搞成了骗人钱财的非法活动,甚至蒙上了黑社会的阴影。风险投资、资本运营等招数原本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却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炒作者变成了好大喜功的代名词。给管理者以股票期权、年薪制的激励效果前景诱人,但是如果不考虑管理者在统计数字上的惊人的变通能力,那么将造成对企业的掠夺就无法避免。至于资产评估、信息披露这些原本用来制约管理者的举措,可以变成管理者手中套取资本、误导受众的橡皮筋,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公司治理、现代企业制度本来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却成了管理者与人勾结,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放大器。这些现象,都可称之为管理变味。
无庸讳言,管理变味是管理者假公济私的结果。掌控经营管理权的管理者为了追求个人、小集团的不正当利益,当然不会放过新的可以利用的机会。尤其是在面临着利益关系调整,而又由他们来主持调整的时候,任何外来的观念当然要以他们的特殊利益为导向,为他们的特殊利益服务。在国企体制改革的任务完成之前,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实际上都掌握在一批无力为它真正负得起责任的“假CEO”手里,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处于强势的管理者为了追求不正当利益,自然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整合资源。外来的观念、制度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新的经济理论观念、管理观念自然也就“变味”了。
管理变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盲从式变味。对国外管理概念—知半解,在引进、翻译、介绍、移植时忽视了背景材料,脱离了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另一种是有意、主动的变味。把国外正常或普遍使用的观念、规则、经验拿来原本就是为了装潢门面,并没打算认真执行;或者就是为了在时髦外衣掩护下“开拓”和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新路子。所谓“借助钟馗,意在捣鬼。”当然也有上述两种情况的结合。相对说来,第一种变味并不可怕,在微观层次上纠正起来也不难;可怕的是第二种变味。因为在我们纠正变味时,可能连我们纠正的方法也会被主动的变味利用了去。也许这正是管理中所体现的顽固不化的“国粹”,是需要我们治理的顽疾。
此也可以看出,管理变味实际上是变味的管理所致。有变味的管理存在,企业就可能像一个观念的“黑洞”,将一切投进来的经济理论、管理理念吞噬。如此说来,我们的企业岂不是没救了吗?当然不是。这说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一定就是输进去的管理理念有问题,而可能是在落实的环节中出了问题,是管理本身出了问题,是因为有了变味的管理。经济体制攺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如果说我们注入到企业中的管理理念有问题,而我们现在才发现,那么我们的反应岂不是太迟钝了吗?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另搞一套,那就得把一切推倒重来,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的震益。企业经不住这样折腾,攺革也不能走回头路。如果说存推行一种管理理念的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那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我们确认属消化系统出了毛病,有了变味的管理,那就应当对症下药,而不必再去换一个脑袋。
这不是为其些经济学家推卸责任,那些喜欢玩弄词藻、华而不实的洋博士也确实为变了味的管理者帮了忙。有不同观点的经济学家们尽可以进行学术争鸣,但变味的管理这一现实问题必须设法解决,因为这样可以为他们推介科学的经济理论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任何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推行,都要和企业现实的管理理念的正确落实结合起来,而管理变味或者变味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当然要针对实施管理变味的管理者,要和管理者较劲、较真。因而我们在推行一种管理理念时,必须考虑到它在落实的过程可能会出现的“变味”,多准备几套应对的预案,增强预见性。同时要考虑增设反对管理变味的常设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以保证企业体制攺革模式的顺利推进。如果能增强管理者的自律精神,自觉约束变味的管理,那更是人们求之不得的。但仅仅有这一点那是靠不住的,因为之所以出现管理变味,就是因为我们太相信了这部分“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