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企业的领导力面临新的挑战。
如果说10年前,当著名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提出“绝大多数组织都被管理过度却领导不足”时,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还对此不知所云;如果说5年前,韦尔奇对全球的管理者们大声疾呼“别沉溺于管理了,赶紧领导吧”时,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对此还有些懵懵懂懂;那么现在,“领导不同于管理”的观念正在逐步融入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的知识体系。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认识到:中国企业将面临由注重管理力向注重领导力的转变。
领导与管理有何不同
什么是领导力,它和管理有什么不同呢?一本风行世界的领导力培训手册一语道破:“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影响别人和被别人影响的。影响别人行为的行为,谓之‘领导’;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则谓之‘领导力’。”和管理的核心是一系列制度体系不同,领导力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影响力。
领导和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是创新者,管理者是执行者;领导者讲求在变革与混沌中追求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讲求在秩序与规则内把事情办妥;领导者追求的是做大做强,管理者追求的是做成做好;领导者面对的是无止境的目标,管理者面对的是既定的经营指标;领导者的视野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者的事业舞台是一个封闭的领域;领导者如猎手,搜寻新目标,与时俱进,管理者似农夫,循规蹈矩,终年不辍;领导者恰似主人,日思夜想于家大业大,管理者正如管家,殚精竭虑于家长里短。
基于角色的差异,两类人理想的行为模式也大相径庭:领导者常常胆大妄为,管理者时时谨言慎行;领导者大处着眼也大处着手,管理者谨小慎微、事无巨细(尽管经由授权);领导者往往依仗感性而获得突破,管理者事事基于理性而有所作为;领导者倜傥洒脱,管理者沉稳持重;领导者要果敢,不能优柔寡断,管理者要细致,必须“扭扭捏捏”。归于一言,领导者是不断开创新事业和使事业不断迈向新境界的发动者和引导者,管理者是带领团队迈向目标的急先锋和领头羊。
从宏观上看,领导力是与变革的环境相适应的经营组织才能。和平时期的军队只需要好的行政和管理人员就能充分发挥其职能,而在战争期间,尽管军队仍需要有好的行政和管理人员,但如果没有众多优秀的领导者,它就难以完成作战任务。按照约翰·科特的论述,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相对稳定、竞争适度且具有较强的确定性时,管理才能是重要的,这个时候,企业需要的是能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实施管理的管理者才;而当企业面临急剧变革的外部环境、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大量非结构性决策时,一般的管理才能就不可能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此时,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洞察力和敏锐的商业意识、决断力,善于开拓、精于描绘愿景并长于激励士气的领导者。科特将催生领导力的环境因素归纳为两大根本性变革:1.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2.公司经营决策和组织结构的复杂化。而现阶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特征与结构性变革恰恰与此相仿,这正是中国企业需要领导力的根源所在。
如何培养领导力
领导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组织的领导力,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这个层面的领导力涉及组织的文化、战略及执行力等。二是个体领导力,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企业各级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领导力。
领导人才的匮乏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领导力问题。那么,怎样获取领导人才?怎样提高现有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呢?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主要靠从外部引入领导人才来提升企业的领导力。一般说来,这种做法不是长久之计,其原因是:1. 成本高。自行或通过猎头公司面向社会猎取领导人才,一般来说会耗时很多,还要向猎头公司支付可观的费用。2. 风险大。找到的人才是否真的适合企业文化,是否真心能认同企业的愿景、目标、战略等,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全球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的专家Chuck Lucier研究了从外部引进的CEO与由内部提拨的CEO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的业绩表现。他发现:总体上看,外部CEO在他们任期的早先阶段业绩很好,而在以后阶段则表现极差。内部CEO在业绩上却具有“极好的均衡性”。外部CEO擅长于陷入困境的公司所需要的快速降低成本、资产或业务剥离等活动,但他们不太擅长维系公司的长期增长。3.供应有限。领导人才始终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中国,谙熟市场经济的企业领导人才更是奇缺,有多少既具备领导才能又适合特定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的领导人才可供选择呢?大家都到外边引进,供给者何在?无疑,领导力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内部培养将是主要方式。
在内部培养领导者方面,世界先进企业的一些做法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1.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 “行动学习”又称“干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来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如领导企业扭亏为盈、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或者在比自己高好几等级的卓越领导者身边工作等。行动学习是一项既有趣又具操作性的活动,摩托罗拉公司主管全球组织学习和开发的董事苏珊·胡克(Susan Hooker)曾说,行动学习安排能够帮助这些潜在的领导者为更高层级的工作做好准备,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我国,不少企业已经采用了“岗位轮换”的方法培养领导者,如果轮岗的人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经手一些特殊的创新性工作项目而不仅仅是常规工作,“岗位轮换”就会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学习,会更有利于这些人员领导能力的提高。其实,行动学习受益的对象不仅包括领导者,还包括公司。杰克·韦尔奇在其自传中谈到,GE通过把各种培训变成行动学习,“从而使这些学生成为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内部咨询师。”西门子公司过去完全把一些问题交付给咨询公司处理,现在它把这些问题交给了自己的高潜力领导人才。通过组建行动学习团队,西门子公司一年之内在咨询费用上节省了300万~400万美元,此外还产生了1100万美元的成本节约。
2. 教练(Coaching) 教练是一种实操性的、个性化、一对一的领导力培养方式,其基本做法就是教练员按照协商一致的行动步骤,定期与管理者探讨领导者成功的奥秘,帮助解决领导者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练不仅能够使领导者提高个人绩效,或者使其重获职业生机、顺利完成诸如变革之类的组织性议题,而且能够帮助新提拔的高级管理者加速融入领导者团队,能够将他的学习曲线减半,及早培养关键成功能力。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新上任的高级经理一般经过9~12个月的时间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才能够完全发挥出潜力。大约40%的高级管理者在第一年不能完全释放自身全部潜力。由于适应能力欠缺,不能产生显著成果,相当一部分新提拔的高级管理者在上任后的20个月时间内离任。因此,当关键员工被安排到新岗位上时,教练变得尤为有效。教练方式在美国变得日益盛行,教练服务的费用也相当昂贵。外部咨询师提供的高层经理教练费用从每位管理者每小时300美元到每天1500美元到年度10万美元不等。
由于目前中国的培训市场上还没有专职的企业领导力教练,所以现在的企业教练都是企业内部的人士,多数是由高阶管理者教练下级管理者,即所谓“传帮带”。
3. 接班人计划 接班人计划既是一种领导力培养方式,也体现领导力培养的结果。由于企业成长和竞争需求的变化,对领导者继任计划进行精心规划的战略重要性日渐突显。民营企业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更为迫切。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20多年间,第一代创始人大都年富力强,第二代尚在成长之中,他们的面前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中国“富不过三代”的警言常常让民企的创始人食不甘味。在今年4月的“2004浙江民营企业CEO圆桌会议”上,与会的企业家们就“培养子女接班还是另请高明”的选择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意识到领导力必须接受市场和竞争考验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甚至提出设立“败家子基金”,主张从外部聘请领导人才,对于那些有志于继承长辈基业的子女也可以聘请来工作,不争气的子女则由“败家子基金”来养活。实际上,接班人计划不仅包括公司CEO的继任,而且包括为所有关键职位遴选合适人选,甚至能够为未来会出现的某些关键职位准备领导人才。如果公司计划扩大自身规模,那么必须拥有更多才华横溢的领导者。
4. 企业商学院 世界许多知名公司通过企业商学院培养领导者,如GE的韦尔奇领导学院、HP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等。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负责培养各级管理者的管理和领导能力。
国内企业商学院要想发挥好其职能,需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体系问题。一些企业商学院的培训内容显然过于庞杂,从员工的文化补习到工作技能培训,一应俱全,领导力培养这一块反倒比较薄弱,有些喧宾夺主。企业商学院必须聚焦于管理者管理和领导才能的提升,以此为重心组织培训体系。经过长期探索,中化管理学院发展出了一套分级分类的管理者培训课程体系,运用于对企业内的关键岗位人员培训,收到极好的效果。二是讲师问题。实践证明,领导力培训最好是内外部讲师结合。如果光用外部讲师,尽管这些讲师水平可能很高,但由于他们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培训针对性不强,实际收效将大打折扣。如果仅用内部讲师,很容易限于就事论事、就工作谈工作的境地,不利于管理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现在中国企业的商学院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内部讲师力量薄弱,内部讲师普遍缺乏讲课的意愿或能力,加之面对内部受众,有些思想不便阐发,大大影响了企业商学院的职能发挥。事实上,国外商学院大都以内部讲师为主,CEO和高层经理都以培训下属为己任,已成风气。做得好的是GE的韦尔奇,几十年如一日光临GE的管理学院讲课,乐此不疲。百事公司前董事长罗杰·恩里克(Roger Enrico)每年投入100多天时间亲自参与高级管理者的领导力研习会,还亲自担任百事公司“构建业务(Building the Business)”项目的全职首席讲师,同时公司的其他几位高层领导人也担任了这一项目的授课任务,内部高层经理担负了该项目80%~90%的培训任务。这些高层领导人认为他们最重要的职责是亲身参与培养其他领导者的工作。这是中国企业最需要效仿的,特别是CEO对领导力培养的发自内心的参与、支持和承诺。
中国企业强化管理的工作已经进行了近20年,可以说管理对企业业绩提升带来的边际效力日益趋缓,而领导力的威力才刚露端倪。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应该捷足先登,率先踏上提升领导力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