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节刚过,年仅28岁的齐航,受华海集团董事长王天成的盛情之邀,空降于华海集团,出任集团的执行总裁。华海集团上下一片哗然:华海立业10年,从未空降过高层,也从未有过如此年轻的领导。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齐刷刷地盯住齐航的每一举手投足。不解、不屑,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骤然间在华海工业区的每一个可以交流的角落嗡嗡嘤嘤。多事的剜门捣洞搜寻出有关齐航前世今生的各种版本四处传阅;冲动的一腔热血径直走进董事长办公室苦口婆心;老成的轻笑无语泰泰然坐等隔岸观火。
尽管齐航在上任前便对自己即将可能陷入的“孤岛”之地心有准备,但整个集团工业区内弥漫着的“山雨欲来”的凝重气息仍然让他不敢有丝毫大意。
虽然董事长给予了他很大的权力和支持,他完全可以心无旁骛、大刀阔斧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实施变革和管理,但他并不想那么做。因为他知道,就算自己有高于别人的职权,也保证不了他们会奉命行事。自己的职权惟一能做的,就是有权处罚那些没有奉命行事的部署。而拥有职权却不能保证部署会顺从,因为他们如果不满,不但大可离去,而且还可能演变为一场,对自己而言,严峻的排挤运动。而这,无疑会给自己未来的工作设置巨大的障碍。
于是,齐航决定放弃“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打算,从具体行动中抽身出来,退一步洞察事态,搞清楚“这儿到底在发生什么?”大概一个月的时间,齐航既不下达任何指令,也不处理任何具体事务,只是每天要么游走于厂房与厂房之间,要么就关起门来与某个下属“谈心”。
在“看台”与“舞池”之间的远观近察,使齐航对集团内各种形势渐渐趋于了解。早在齐航之前,华海集团已经有三位内部提拔的执行总裁先后请辞。这些人并非能力不足,只是因为华海10年,他们与内部积淀的人事纷争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各方力量势均力敌,不但难以有效地率众管理,反而成了权力角逐的竞技场。
虽说齐航以往与集团没有任何情感牵扯,但集团内各方势力相互抵制的僵局必然也会将自己卷入其中,为防止自己也同样成为势力角逐的牺牲品,也为了自己在未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拥有足够多的追随者,齐航在分清支持者、反对者和中立者的基础上,谨小慎微地为自己提出相应警告:
1.虽说支持者是理所当然地会成为追随者,但由此可能产生的对自己的依赖感反而会为自己带来有害的负面影响。如果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某些弱点,也许对自己的依赖就会很快变成对自己的轻视,所以切忌妄自尊大;
2.反对者就算会给自己的工作进程造成众多拦路障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有益的借鉴,反而会推动自己的决策日益完善。如果只看到那些证实自己能力的方方面面,或许最终会铸成大错,所以密切对手的关系乃重中之重;
3.争取中立者的支持是帮助自己有效撕破僵局的最重要的一环,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局势,都需要与他们一同担当,如果贸然对他们施加责难,必然会引动他们群起对抗,所以,建立彼此相互的信任是当务之急。
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工作,齐航不但在集团内渐渐站稳了脚,而且同时完成了关于集团业务的整体变革规划,以及相应的执行策略方案。一切看起来正向着齐航所希望的方向前进,但是齐航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风平浪静,即将因变革行动而带来的各种阻挠与冲突将是对自己更危险的挑战。
齐航一方面有的放矢地驾驭人们的热情,积极激发部署们的潜能,另一方面经常性地带领部署离开公司,到办公地点以外的地方,创造一个稳妥、自由的环境,调和不同的观点,降低敌对程度,并让冲突在那里一个个自由地进发,同时通过技巧性地掌握冲突的火候,使少数派相信,在正常程序下他们的意见也能得到重视,由此削弱因冲突而带来的破坏性。
鉴于改革的动力来源于相应的危机感,齐航策略性给部署施加了足够大的压力,让他们产生警觉,并使注意力集中在难题上,迫使他们承担起解决这些难题的责任,令幕后的冲突公开、明朗化。而在一些必要的时候,齐航又通过放慢改革进程和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技术问题来减小压力,缓解人们的焦虑,从而化解了因破坏性的骚乱使自己成为冲突。
鲶鱼和沙丁鱼群,到底谁是另类?也许是鲶鱼,也许是沙丁鱼群,不同的参照物,答案不尽相同。但对于一个水槽里的鲶鱼和沙丁鱼群来说,谁妨碍了大多数人的游戏规则,谁就是另类。齐航作为“空降兵”着陆华海集团,起初他也许是不被接受的另类,但10个月之后,他成功地融入了华海集团,并成为了集团上下公认的一分子。(张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