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道德是企业生存的空气

哲理的故事———成于掠夺者必亡于掠夺

  有一种小蛀虫,靠吸取桔树树叶中的营养为生。人们对它恨之入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小蛀虫竟然蜕变成一只彩蝶,它有时直冲云霄,有时又在丛中翩翩起舞;有时落在翠竹枝上休息。人们见了它那活泼可爱的姿态,很是喜欢,完全认不出它就是那种讨厌的害虫。

  可是,彩蝶这样自由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有一天,它正飞来飞去地玩得高兴,一不留神,一头撞在了蜘蛛网上,最后丧生在蜘蛛的口中。

  彩蝶靠抢夺桔树的营养才披上了美丽的外衣,最后却在蜘蛛口下结束了它的一生。可见这样靠掠夺起家的人,不管他用多么迷人的外表来掩饰自己,都隐藏不了丑恶的本质,最后也难逃惩罚。

  故事的哲理———企业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

  这则寓言使我们联想到企业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对“道德”的追求,要求其将“人类共同的幸福”作为目标;而对“经济”的追逐,则要求其将“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准确地说,企业在目标上的这种矛盾、尴尬和困惑,是从18世纪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

  亚当·斯密一生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而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斯密这种在道德学上的利他主义者和在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的矛盾,就是所谓的困惑了人类300多年的“亚当·斯密难题”。

  一批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和理论“武装”起来的“弄潮人”是极力否认甚至抹杀企业的“道德性”的,认为追求“成本收益的最大化”或“利润的最大化”才是企业惟一的“经济性”。

  事实上,制度执行中的信息非对称性决定了“制度总会有打盹的时候”,这就显得道德力量的非同小可。如果说,“制度是器”的话,那么道德就是弥散在企业内部的“无所不在的空气”。道德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企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有效“调节器”。

  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未必是有道德感染力的企业。无疑,见利忘义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企业”的;只有寻求义利共存、共融、共生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企业”。(张小明 )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