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总部在上海的公司内部招聘,要求各分公司必须出人。其中北京地区的分公司没有人报名;为此该分公司的老总受到了批评,该老总只好自己前往应聘;事后有人说,此举体现了执行力。
这让我想起,以前在有些地方开展过的灭鼠运动,要求每家交5根老鼠尾巴,不完成任务要受罚。可没有那么多老鼠怎么办?许多人只好用萝卜根充数,更有甚者居然养老鼠,为了割它们的尾巴交差。任务倒是完成了,然而这是卫生运动的初衷么?此外,在有的城市,每到临近月底,交警的执法就比平时严了很多,开车的人都知道,是为了完成每个月的罚款任务。
如果说这便是执行力,那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最有执行力呢?年纪稍长的可能会先想到——大跃进。你很难在别的历史时期或别的国家看到这么高纯度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力是足以使人赞叹或恐惧的。全国人民都响应号召,谁也没私心,劲往一起使,可国家和人民得到了什么呢?文革的时候大家都背老三篇,排队买馒头恨不得也要先说几句毛主席语录,够有执行力了吧?可后果如何呢?
文革需要执行力,运用执行力;改革也需要执行力,同样运用执行力。光凭执行力本身并不能决定事情的对错与成败。执行力是个好东西,领导的权威也需要得到保障,但是得有两个前提。
最近经常被大家提及的还有本书,名字叫作《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被很多老总送给员工当礼物,有些企业还组织大家学习,并奉为真理、圭臬。但是,真理向前一步,往往会变成谬误。看过此书的人都知道,据说这句话出自西点军校(听着象教做蛋糕的地方),而军队和企业有两个不同之处:第一、军人的天职是不问对错绝对服从;第二、军队施行的是长官负责制,执行命令的人无罪。离开了这个环境,“没有任何借口”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而事物一旦离开相对的客观条件,只单独把理念提出来,是很容易被曲解的。在渗透着权衡和民主思想的股份公司氛围中,如果不能尽量确保传达的任务首先是正确的,不能建立明确的问责体系,“没有任何借口”就不能作为执行力的代名词。
在日本奈良时代,有个商铺CEO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思考该将铺子传给谁。本来日本的习俗是长子继承制,但CEO想考察出真正有资格有能力的继承者,于是把两个儿子都叫到面前,问他们:“我一直叮嘱你们,要扶贫助困,如果某天在路上,遇到位急需一大笔钱解困的老人,你们会怎么做?”
大儿子答道:“我会把荷包里的钱都给他。”二儿子答道:“我会给他一半,万一铺子遇到周转困难,我需要有一些现金。”结果,CEO把铺子交给了二儿子。
再讲一个故事,老掉牙的故事:有个国王老了,于是发给全国的孩子每人一粒种子,让他们回家去种,种出来的人就是下一任国王……后面的情节许多人都知道,种子是熟的。
服从权威不能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尽量确保公司层面下达的行政命令是对的,只有实事求是,才能避免形式主义,让事情得以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并让人们看到贯彻后的真实效果。以上这两点原则,也恰是执行力能否得到正确、有效利用必要前提。
企业需要执行力,也要预防变了味的执行力:为追求执行力而执行,偏离工作的主导方向与目的,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起到反作用。想起一句古文: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执行力不是凶器,但执行力也怕滥用;比之更怕滥用的,是执行力的标准,是以执行力为名义搞一刀切;那样即使有足够的执行力,也很难保证效果。还是邓公说的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