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小蓝单车:我们来过,再见

小蓝单车生死故事面对翘首以盼的围观群众,就在今天上午,滴滴和小蓝单车前后正式发布了相关公告。滴滴出行的公告中表示,滴滴与小蓝单车已经正式达成单车业务托管合作,滴滴将于近日在其APP中推出共享单车平台,包括ofo小黄车、小蓝单车和其自有单车品牌,并推出免押金骑行服务。

关于外界关注的重点——小蓝单车的资产,滴滴在公告中表明:小蓝单车的品牌、押金和欠款等各项事务仍归属于小蓝公司。滴滴会提供“小蓝单车APP用户押金、特权卡及充值余额等可转换为等值滴滴单车券”的备选方案。

小蓝单车方面也发布了与之内容一致的公告,并用“我们来过,再见”作为结尾。滴滴收购小蓝单车的新闻猜测可以告一段落了,而小蓝单车的一段新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本文转自公众号“凤凰科技(ID:ifeng_tech)”,作者:贺树龙、马晓宁。

2017年6月2日——这个日期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员工关于小蓝单车的记忆里。

这一天,小蓝单车的核心团队在北京金辉大厦彻夜开会,梳理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为两天后的重要决定做准备。当时摆在小蓝面前的最佳选择有两个:接受一家资本5亿人民币的投资,或者以1亿多美金的估值把公司卖给摩拜或ofo。

但随后发生在这一晚的一件事情,让关于小蓝单车的所有美好设想都化为了泡影,成为那只彻底改变小蓝单车命运的黑天鹅。

此后的半年里,小蓝单车经历了资金链断裂、押金难退、拖欠供应商款项等一系列风波,最终在11月中旬以李刚的一封道歉信宣布彻底失败。几位合伙人陆续出走,剩下李刚一个人东奔西跑、寻找救赎。

李刚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天,出行巨头滴滴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接管小蓝单车,用户的押金将以滴滴单车券和出行券的形式予以返还。虽然结局不太完美,但相比于其他倒下的共享单车企业,小蓝单车起码对用户有了一个最终交代。

关于滴滴收购小蓝,《风眼》了解到:

因为投资了ofo的缘故,滴滴和小蓝此前并没有接触,本次交易的谈判在11月中旬才开始,但进展很快;ofo想做与滴滴存在竞争关系的共享租车业务,还在10月和11月中间一度决定并购小蓝,但戴威的提议被滴滴否决,这成为了滴滴和ofo决裂的导火索,也改变了小蓝单车的命运;滴滴只负责小蓝单车的押金部分(需用户自主选择是否转换为滴滴单车券和出行券),涉及200万用户,总金额不到3亿元,供应商债务和员工工资仍然需要小蓝公司来承担。

长远来看,滴滴不会保留小蓝单车的品牌,李刚也不会在滴滴实际任职,代号为“海棠”的滴滴共享单车项目,目前已有50人左右的团队,接下来将会激进发展,成为改变共享单车行业的另一只力量。

无论局势如何,小蓝单车的故事已经彻底划上了句号。遗憾之余,外界对于小蓝单车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被誉为“最好骑的共享单车”,为何没能以产品和情怀赢得市场?在公司从生到死的一年时间里,小蓝单车在资本、战略、管理、团队上犯过哪些错误?作为这个公司的掌舵者,李刚和其他核心高管又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了哪些教训?

《风眼》记者历时一月有余,采访了多位了解小蓝单车的核心人士,全面复盘这家公司从生到死的过程,希望能够讲述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小蓝单车故事。

迟到的选手与梦幻的开局

2016年11月的深圳发布会上,李刚骑车进入会场

一个专注骑行、了解单车的创业公司,看到不断升温的共享单车风口和市场上不完美的产品,会忍住冲动、不亲自入局吗?

很多CEO可以忍住,但其中必然不包括李刚。

李刚的人生太过顺利,以至于他总相信自己是那个打破局面的人,不管来得有多晚。在创立小蓝单车前,李刚在纽约做过金融行业分析师,后来回国创立了快按钮,并被360收购。2015年,李刚创立野兽骑行,不仅做骑行app,还做高端自行车整车,这家公司获得了李开复、徐小平等大佬的投资,而他当年只有27岁。

2016年年初,李刚意识到共享单车可能会是一个成就独角兽的行业。当时的摩拜和ofo还没有建立起绝对优势,它们拿到的投资也刚刚超过千万。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野兽骑行并没有下定决心完全转型共享单车。到了下半年,摩拜和ofo拿到的融资已经以上亿美元做单位。李刚分析,野兽骑行的优势在于产品端,所以它们涉足共享单车的方式是与其他玩家合作,为后者供应单车、“提供弹药”。

如果李刚安心做共享单车供应链的一环,即使赚不了大钱也能赚点小钱,最差也不用承担共享单车行业巨大的资金风险。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拿着钱来游说李刚,他的心态逐渐改变,他开始问自己:为别人供货的模式可以持续吗?为什么人家非要给你下订单?问多了之后,李刚决定“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入局共享单车大战。于是便有了小蓝单车。

2016年11月,小蓝单车在深圳召开发布会,宣布落地运营。随后,小蓝单车陆续进入了广州、成都等南方城市。但李刚明白:真正的战场是在北京。2017年2月,春暖花开,小蓝单车大张旗鼓进入北京,与摩拜和ofo进行正面对抗。李刚的筹码是,小蓝单车拿到了黑洞资本领投、智明星通跟投的4亿元人民币融资,公司估值达到10亿。

李刚曾经公开表示,作为后来者,小蓝当时的策略是:一,做最好骑的产品,这样整体效率更高;二,在城市里打纵深,强调单个城市的密度,而不是城市数量;三,精力有限的背景下,只做一线城市。

这些策略非常有效。大批量投放后,产品优势明显的小蓝单车收获了很多用户的好评。根据李刚发布的公开信,上线半年时间,小蓝单车累计投放了60万台车,最高时每日300余万日订单,2000万注册用户。小蓝单车的综合效率,甚至一度好于摩拜、远超ofo。

资本接踵而至,李刚和小蓝单车CSO陈怀远每天不断接待登门而来的投资人。公司估值水涨船高,投资方一度对小蓝估价超过20亿人民币。一位知情人士告诉《风眼》,与此同时,摩拜、ofo也都想并购小蓝单车,摩拜甚至已经做完了尽职调查。

陈怀远告诉《风眼》,当时摩拜和ofo都在募集新一轮融资,竞争十分胶着,它们讲不清楚到底谁才是这个行业的第一名。但倘若有一家拿下了小蓝单车这个当时的行业第三名,就能成功狙击对方的融资进展、影响对方的估值标准。这就是小蓝高管团队认为自己能够左右战局的战略价值。

摩拜、ofo、小蓝融资对比

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虽然小蓝单车的现金流开始吃紧,但高管团队当时的预判是:最坏也不会拿不到融资,只不过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小蓝单车在四五月份一度向供应链追加了数亿元生产合同,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和摩拜、ofo的业务规模差距。

黑天鹅改变一切

继续融资还是出售公司,这是6月2日之前小蓝单车核心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果选择融资,小蓝单车可以拿到一家产业基金5亿人民币的现金,对方还承诺了25亿元的低息债务贷款。手握30亿,小蓝单车确实可以与摩拜、ofo继续正面竞争;如果出售,最好的选择是摩拜或ofo,他们给出的价格都超过一亿美金,这是小蓝单车股东们套现的最好机会。

6月2日,小蓝单车的核心高管齐聚北京,大家彻夜开会,梳理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那天是周五,他们希望在两天后,也就是新一周的周一做出最后决定。

但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事后调查显示:一个年龄甚小的广州运营团队,在没有恶意的前提下,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上线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推广活动。也许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这个活动原本计划的上线时间很早,但因为合作的游戏公司的缘故,拖延到了这一天。为什么是6月3日和4日?因为周六和周日,小蓝单车用户的活跃度要远远高于上班日。

故事回到6月2日24点,小蓝单车的团队仍在开会梳理公司业务,但几位合伙人的手机瞬间就被各种电话和信息引爆了。

“怎么办?”李刚问陈怀远。

当时没有人有时间去想这个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他们忙于下线活动,忙于跟各方沟通,想把这件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此后两周,小蓝单车一直在为这件事情收尾。事实上,事件本身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但这个事件对资本市场造成的影响,足以毁灭这家本来还比较受欢迎的公司。

“投资方开始变得不再积极,不管我们如何退步、降价、不停打电话。”陈怀远告诉《风眼》,此前大家在一个桌面上平等谈判,而此后变成了小蓝单车去求投资方。

李刚则感叹:“资本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

当然,站在资本的角度,小蓝单车被冷落并不奇怪,因为谁也不敢忽视难以预知的风险。

“资本市场急转直下,我跑遍了上百家基金,得到了无数关于产品和团队的称赞,但这一切都没有换来一笔资金,打没了我最后一分骄傲。”李刚在此前的公开信里这样表示。

最有可能出手的产业基金没有了音信,小蓝单车对于摩拜和ofo的战略价值也随着它们新一轮融资的到位消失殆尽。2017年6月,摩拜宣布完成了6亿美元的E轮融资;2017年7月,ofo宣布完成7亿美元的E轮融资。

六月成为小蓝从盛到衰的转折点

漫长的救赎之路

无力前行的小蓝

从6月开始,小蓝单车的资金情况不断恶化,此前激进策略的恶果开始显现。意识到资金会成为大问题的李刚,迅速停掉了所有的自行车产线,并把效果不佳的出海业务也叫停了。

小蓝单车前员工Alex告诉《风眼》,当初选择出海,小蓝的意图是避开竞争激烈的国内战场、试图成为海外市场的第一名。在商业模式规划上,海外似乎也是非常良性、可以赚钱的市场。但在进入旧金山、西雅图等城市后,小蓝单车渐渐发现,因为使用习惯、政策监管等因素,共享单车很难在海外城市大规模投放,没有密度就没有规模效应,商业模式就难以正常运转。

停止生产、叫停出海之后,小蓝单车开始收紧内控,没有必要的市场和运营费用全部被砍掉。但尽管如此,失血的速度仍然十分之快。

3月埋下的激进祸根,在9月把小蓝单车的资金问题彻底暴露在了大众眼底。3月22日,小蓝单车推出199元的半年免费骑行特权卡,用户在有效期内的任意6天有骑行记录且小蓝单车押金未退,180天后将全额返现199元。到了9月底,骑行卡到期,小蓝单车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半年骑行卡延长到一年,受到用户抵制。这个事件,把小蓝单车的资金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用户眼前。

申请退押金的人越来越多,退押金不成功导致的怨言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留给李刚解决问题的时间则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登门讨债的供应商也源源不断;10月份的员工工资也没有如期发放。

李刚奔走在寻找救命钱的路上。他见过的基金不少于100家,但很多人在夸赞完小蓝的产品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跟永安行、ofo的谈判一度非常接近交易,但最终都没能成行。“打不赢了。”一位小蓝单车高管告诉《风眼》,这或许是很多资本方没有出手的原因,要和腾讯、阿里、滴滴抗衡并不容易,未来一年起码得准备好三四十亿人民币才有胜出的希望。

多位知情人士向《风眼》表示,ofo和小蓝单车在10月之后达成了多种收购方案,戴威力推本次交易,但在董事会上遭到了滴滴系的否决。此外,ofo想做共享租车业务的提议也没有获得股东滴滴的许可。这两件事直接导致了滴滴和ofo的决裂。

滴滴太想控制ofo,希望推动ofo和摩拜合并,并由滴滴主导合并后的新公司。但很显然,这个设想不仅受到了摩拜、ofo管理层的抵制,更是牵涉到了背后的腾讯和阿里之争。

与ofo再次错过后,李刚几乎丢掉了最后一丝希望。在小蓝单车的最后几个月里,员工小韩经常看到李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打坐冥想、意志消沉,而这是他此前从来没有干过的事情。

李刚没有想到的是,在否掉ofo对小蓝单车的收购案后,滴滴会有直接接盘小蓝的想法。知情人士向《风眼》分析,对滴滴而言,小蓝单车的产品和品牌都很不错,但更有价值的,或许是小蓝单车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投放数量。目前,北上广深等城市都已叫停共享单车的新增投放,滴滴自己推出的海棠项目大受限制,借力小蓝则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和滴滴的谈判中,李刚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但不管用什么方式,滴滴解决掉小蓝单车的用户押金问题,对李刚而言总算是了了一个心结。不过,员工和供应商的欠款还需要小蓝公司自己来承担。

李刚仍在救赎的路上,他借款、卖房,想尽一切办法弥补员工和供应商的损失。

“过去几个月很屈辱,也很艰辛。”李刚说,“但人生还得继续翻向下一个篇章。”

小蓝做错了什么

“小蓝的失败,更多是因为创始人的问题,也就是我的问题。”李刚对《风眼》表示,自己做了很多反思,最后总结成三点:一,盲目乐观,凡事总往最好的方向想,并且在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没能及时踩刹车;二,在战略制定、战术执行、管理反馈方面做得不好,导致公司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处于失控状态;三,用人不慎,做不到知人,也做不到善任,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人在战斗。

1988年12月出生的李刚,上个月刚刚过完他的29岁生日

这些问题一点一滴出现在小蓝单车的业务上,并慢慢毁掉了这家公司。

在融资方面,小蓝单车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送上门的钱不要,总想搞一个大交易,导致原本可能的投资一拖再拖,最终因为黑天鹅事件全部灰飞烟灭。而在后期的救赎过程中,李刚自认不是擅长谈判、达成交易的那个人,机会一失再失。

在管理方面,黑天鹅事件看似偶然,其实必然。或许是因为成长太快,小蓝单车来不及梳理自己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6月3日上线的那个推广活动方案,高层负责人甚至都没看相关邮件。当然,小蓝员工的另一种声音是——“活动太多了,看不过来”。没有经过审核和评估环节,活动就直接上线,这为后面的灾难埋下了祸因。

在团队方面,小蓝缺少一个保守型的合伙人。李刚自认是“勇敢型CEO”,他性格张扬、富有激情,善于规划和谋略。但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扎实的业务和财务管理。李刚需要一个能跟他互补且能对他叫板的合伙人。这种团队上的缺失导致的后果到处可见,一位小蓝单车员工向《风眼》反馈,在高速增长的时候,没经过严格计算的大手笔花钱随处可见,过度的员工福利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不少员工对于李刚的评价是——他是个十足的好人,没能带领公司走向成功,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他太年轻了。

“我不是个坏人,至少我不想做一个坏人。”李刚说。或许因为他太想成为一个好人,甚至是一个英雄,所以很多时候李刚做事的方法不够坚决、不够理性,他过度放权、缺乏监督,在该做了结的时候犹豫不决,该谨慎的时候又冲得太快。

当然,马后炮式的总结很容易,但设身处地去经历,哪个CEO又能保证自己做得比这个30岁的年轻人更好、更有担当呢?

小蓝单车死了,但它留给我们很多商业上的价值和启发。比如:这家公司的单车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共享单车,他们踏实做产品、注重用户体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刚也是最近倒下的一大批共享单车企业中最有担当的一位CEO,为了给用户一个交代,他不断奔走,借钱、卖房,想尽一切办法;李刚把公司失败的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说他对不起用户、对不起员工、对不起股东、对不起供应商。

但成王败寇的逻辑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共享单车这个风口太残酷了,大部分创业公司的命运都不在自己手中,包括摩拜和ofo。

胡炜玮、戴威、李刚,他们或许只是巨头和资本的代言人,这场战争本质上不属于他们,他们的退出与否,也改变不了背后的利益格局。

商业残酷,但人性永恒。

最近半年很多团队里的人跟我讲——他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恶。我说,我的体会正好相反,我感受到的全是人世间的善,现在不落井下石者皆为善。”

李刚告诉《风眼》,小蓝不是终结,处理好一切之后,他仍会继续创业。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