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生产商高田破产

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生产商高田破产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ID:autocarweekly),作者:女青鲶。

6月25日晚,高田在美国申请了破产保护,列出超过100亿美元的债务。作为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生产商,高田成为日本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制造业破产案例。

即使对于高田(TAKATA)这样有着84年悠久历史的集团来说,深陷1.2亿辆汽车召回事件的漩涡之中,依然是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1

故事要从84年前说起。

1933年,高田武三在日本滋贺县,开创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棉纺织品加工企业。

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前往美国的一家研究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前身,考察一种叫做安全带的新产品,并将样品带回了日本,用了近10年时间研制、开发。

之后,高田武三与同为技术狂人的本田宗一郎一拍即合,本田第一辆乘用车S500成为日本第一款加装两点式安全带装置的车型。高田借此完成了从纺织业向汽车零部件业的成功转型。

这次合作还间接推动了一项新规的问世——1969年,日本政府要求所有新车出厂之前,必须加装安全带。

此后,高田继续引领行业创新。比如,通过开发儿童座椅来推进安全带的使用;又比如,高田1985年研发出的树脂材料儿童座椅,至今仍是业内主流。

说起来,面对同样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安全气囊,高田起初是拒绝的。

“如果安全气囊出了问题,高田就会破产。我们不想走上这个危险之桥。”谁曾想,这句话就像卡珊德拉的预言,为这头大象的轰然倒下埋下了伏笔。

抵不过本田的再三邀请,1987年起,高田全力发展安全气囊业务,同时成为本田驾驶模块开发单元的重要伙伴。

此后三十年,高田的气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高田也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生产厂商,仅次于瑞典奥托立夫公司。截至2014年,它在全世界28个国家拥有58座工厂。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田命运走向的改写,再一次因本田、安全气囊而起。

2

高田气囊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夜之间让高田占据各大电视、报纸、网站头版头条的,是2009年5月,18岁美国女孩埃希利帕海姆的死亡。她在驾驶本田思域接弟弟放学的途中,与另一辆车发生碰撞,被高田气囊中弹出的一块金属片划破颈动脉,大量失血而亡。

但真正促使事态走向极端恶劣情况的,是高田拒不配合的态度和做法。

在第一起死亡事件发生6年之后,迫于气囊爆炸致死案件的不断发生,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以下简称NHTSA)介入调查,宝马、菲亚特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本田、马自达、三菱、日产、斯巴鲁和丰田10家汽车厂商组成独立测试联盟(以下简称ITC)进行测试,高田才首次公开承认其生产的气囊存在缺陷。

在此期间,高田甚至仍在气囊组件的测试结果中作假。

而几乎在同一时段陷入踏板门召回事件的丰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亲孙子丰田章男亲自出马,7天内辗转中美两大市场,道歉连连,谢罪不已。

相比之下,认错后的高田,态度依旧算不上诚恳。它在提交给NHTSA的“测试计划”中,直接夹了一张空白页,拒绝公开缺陷气囊问题的细节。理由是:“保密的内容多,包括专有信息。”这是一个连新华社都卖起萌来的时代,导致十余人死亡,超过100人受伤的高田,端着架子给谁看?

“终有那么一天,无人会在交通事故中死亡。”那时的高田,早已将曾经的愿景抛诸脑后。情怀已死。

3

爱之深,恨之切。

被老铁扎心了的本田,是第一家宣布不再使用高田气囊的企业。本田汽车公司总裁八乡隆弘甚至直接喊话:“即使公司持有高田公司1.2%的股份,但也不会对高田公司有任何的支持和帮助。”

三菱、马自达、丰田、日产等企业也相继与高田划清界线,寻找代替供应商。这个曾经被日本汽车业引以为傲的、依靠互信与忠诚度形成的巨大利益共同体就此瓦解。

直到2016年3月,高田“气囊门”的根源终于水落石出,原因有三:使用硝酸铵推进剂、高田充气泵设计与制造不合格,以及高温潮湿环境。

不过,持续了近10年的高田“气囊门”还远远没有结束,数以千万计的隐患车辆等待召回。

NHTSA任命的独立监察人透露,到5月中旬,全美大约有3040万个高田安全气囊仍未被修复。监管机构、19家汽车制造商及其经销商皆面临着重重考验。没错,这仅仅是美国一个国家尚未被修复的汽车数量。

至于这场召回风波的全部涉及车辆,预估有1.2亿辆。什么概念?去年我国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过2400万辆,5倍之多!

4

对于连续三年亏损、面临高额负债的高田来说,独立、妥善解决目前的烂摊子已经没有可能,申请破产、“卖身”成了所剩无几的方法。

此前就有消息称,高田或将一分为二,一半接纳中国均胜电子旗下子公司美国百利得(KSS)1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0.7亿元)的援助款,以合资的形式东山再起;另一实体承担债务。

而此刻,比起它的出路,我更关心的是,是什么压垮了这家84年的老企业?

我以为,这是许多历史久远的家族企业容易滋生的顽疾——体制冗杂、上传下达迟缓、处事思维僵化、内部利益链条盘根错节。更可怕的是,最初坚守的那份情怀也在岁月的流逝中磨没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众集团背后的波尔舍家族和皮耶希家族、宝马集团背后的匡特家族、福特汽车身后的福特家族等等都会选择职业经理人来协助打理集团。

二十年来,将面临财政崩溃的日产汽车带离死亡边缘,缔造、执掌雷诺-日产联盟的“憨豆先生”卡洛斯·戈恩就是极具说服性的代表之一。

高田也曾试图向职业经理人道路转型。就在2013年,它迎来82年经营史上第一位“外姓”社长,曾任博世日本公司社长的斯蒂芬·斯托克。可惜,仅一年时间,这位新社长便因全面爆发的“气囊门”被迫辞职。现在看来,他的上任怎么看都像是迫于无奈之下,一次失败的临时救场。

至于,破产重组计划是否会顺利进行?接连不断的召回何时才能画上一个不太难看的句号?这些都是之后的故事。总之,84岁,曾历经辉煌的高田倒下了。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