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关于“辞职”我想讲个很长的故事”

三年前的四月,我怀着“爱之初体验”的心情从遥远而寒冷的北方来到了一无所知的深圳,在这里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站。虽然读书期间成绩尚可,也读到硕士毕业,但那时的我对职场一无所知。在3年里换了5份工作的我,关于“辞职”,有很多想说。

传统企业的积累

第一家公司属于传统制造行业,我的职务是管理培训生,大概是学历原因,一开始就进入了从来不招收应届生的项目部,作为初出茅庐的我感觉格外幸运。

第一次部门会议被要求做会议记录,因为对广东普通话发音不熟悉,我记下的几个关键词都错的离谱,比如把一个环保项目“绿塑”记成了“路数”,好在会后一一找当事人核对后都改了过来。就这样云里雾里地开始了全新的职场生活。

会议记录这项工作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说,也能学到东西,就看你肯不肯用心,不过这是我后来才明白的道理。当时的我只觉得这是一项初中生都能干的活,听清楚、分类、记下来、备份即可,没有动脑子去思考和挖掘可以帮助未来工作的内容,这就是日后挫败开始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的消极想法就是“大材小用”,我好歹985硕士毕业生,会议记录而已,有什么好认真起劲的呢?带着这种想法,我起码忽略了两点:

一个是部门项目内容的基础学习。前辈们正在做的项目类型和主要内容,正是我日后必然会参与甚至负责的,这些项目的主要内容、大致流程、基本进度、参与成员、内部对接部门、政府归属部门、项目预期、盈利模式、项目把控等等都可以在会议记录里有所体现,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我,说要了解公司和业务,翻看简介、荣誉等对外宣传资料根本不靠谱,而会议记录才是开始最好的方式,这个时候沉下心尤其关键。

另一个是观察和了解团队伙伴。会议记录记下的除了事,就是人,哪些人正在跟的项目大、项目多、责任重,哪些人对事件描述更清晰、分配更合理、统筹更明了,哪些人对项目总结更深入、对成绩和过失的态度更公正,诸如此类的同事情况,会逐渐在会议过程里清晰起来。而做好会议记录的同时,应该默默地观察团队:同事间的互动、上司的反应、说话的方式等等,给出自己的判断。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毕业进入职场后觉得身边的人都很low,但我知道此刻偷笑的你一定中招。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和过低地评价他人。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的你,注定和初入职场的我一样找不到“战友”,也得不到支持。这件事情细想极其可怕,一个人看起来恃才傲物,但是他的成绩却又都在过去,而不是现在,他自信以至于自负,想要和世界不一样,结果脱离群众、失去基础。

《从0到1》里说“如果舍弃团队,一个孤独的天才可能会创造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却不能创造出整个产业。”现代职场没有孤独天才的伟大成就,只有团队的成败,如果不从了解伙伴的做事方式、沟通习惯上下手,想和同事拉近关系、培养信任犹如纸上谈兵。

三个月后,我开始参与项目申报。从了解立项准备、撰写申报材料、获取不同部门的数据和材料,到完成完整的申报材料、对接申报单位、确认申报细节、拿到申报项目、跟进申报款项,关于项目申报的一块知识在3到5次的反复练习里熟能生巧,也逐渐开始了解知识产权、政府关系、财务数据这些专业知识,准确地说,这是一段打基础的过程。

由于是管培生和文科生的原因,我同时在企业文化部做集团对内的企宣工作。集团刊物里有一个长期的主题就是采访员工并且出稿,从一线作业的十年老员工到三进三出的董事会高管,从参与集团活动的大学生到提供战略指导的协会领导,每一次的交流都让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公司,也因为这项工作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个企业,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毕竟每个人的思维都有盲点,如果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不到的始终看不到。

这项工作几乎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肯定,如果要总结,最大的收获就是,沟通和交流比你想象的更重要。以对话和发问的形式,同样的提问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管理层专注的战略成就和品控员必须的细节把控,每个螺丝都在这个大的机器上运转良好的时候,效率才会最大化。

第一份工作坚持了1年半的时候,重复的内容越来越多,能发挥我所学的部分也更多地在简单重复中进行,加之对互联网行业的向往,我选择辞职。

初创团队的绝望

离开第一家公司,我决定转行去互联网企业发展,那时候想法其实很原始,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丰厚薪酬,但是互联网零基础的我其实经过了一个小小的挫折期。

老总是著名广告公司的大中华区总裁,离职后选择创业,从广告转向儿童教育。我主要负责的是文案策划的部分。这间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基础薄弱,不管是产品团队、技术团队,还是宣传团队,同事们几乎都是互联网新人,完全不懂如何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渠道去宣传,也不懂基本的策划理念,线上线下团队几乎割裂,产品连雏形都没有,师资团队几乎是零。

在这里我经历了发传单加小礼物的地推,也经历了客户定位完全混乱、文案内容随心所欲的堆砌,2个月后,我决定辞职,即使薪水比前面一份工作多了二分之一,即使老板给的职业规划看起来丰满而有诱惑力。闭着眼睛在泥潭摸索的感觉,让我彻底绝望,放弃几乎是唯一的出路。除了时间的损耗,什么也没有学到,巨大的恍惚感让人非常焦虑,无论对薪酬还是团队,都有了新的认识:不再那么看重薪水,成长比薪水重要的多;如果你是个零基础,加入刚成立不久的初创团队是个风险不小的选择。

互联网行业的基础积累

离开这个初创团队,很快加入了一家第三方大数据的互联网咨询公司,虽然仍旧是创业团队,但是6年夯实的基础也确实让这个团队有了一定的规模,我进入市场部开始了“文案策划”最基础的积累。

咨询公司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面向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企业提供智囊支持,从行业大数据的角度深度剖析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结合战略指导给出咨询报告,而我部门需要针对不同企业和咨询报告做出相应的整套的品牌策划,活动包括线上和线下两大块。

从最简单的朋友圈图片到大数据报告基础上的分析型文章撰写,从媒体资源置换到节点热点营销,从活动报道到与设计、前端共同完成的H5制作,再从单个论坛的宣传到行业大会的举办,从小白开始的晋级路,一步一步,走起来格外踏实。

视野扩大让我知道世界真的很大也很有趣。这期间,接触了许多不同类型、层面、阶段、行业的互联网公司,对互联网的基础认识得以完成,在此基础上对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对客户需求的把握能力,也慢慢增加。可以说,这是一段疯狂学习的阶段,加班都不会累反而觉得成就感十足。

相应的,不论由甲方客户带来的新公司的认识,还是对大数据报告的解读,或者全新领域盈利模式的了解,我的视野扩大不少,世界真的很大也很有趣。虽然确实很累,但是带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新体验的感受,领导的指引和适度放权,可能性不断增加。

高级别的友谊是在共同承担中建立的。这段时间,创意层出不穷,从起初的模仿到后来的创新,我开始担任项目经理一职,新的玩法总能刺激小团队的热情,共同承担项目的战斗友谊慢慢建立着,各司其职又彼此依靠的团队,战斗力不俗。

公司允许试错,不断尝试,不同职能互相碰撞的火花,犯错后共同承担责任,这些让我对“团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面对工作要直接简单,面对分歧要倾听也要表达,面对成绩要更谦让,面对责任要勇敢承担。

比起八卦闲聊,这时期的友谊是高级别的,包括彼此的认同、互相的了解和信任、共同的挫败和成就。一起打过怪兽的回忆更是职场生涯里非常美好的一笔。

用反复练习刷能力值最靠谱。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企业的速度快很多,要求的知识储备、工作时长和投入程度、创新能力、协作效率也更高。尤其是高级别行业大会举办期间,整个团队试过48小时以上的连轴转,在高强度工作里,快速成长不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强大的随时随地的快速应对能力,而真正对个人最有用的部分就是,在反复的练习中与日俱增的能力值。

聪明的大脑和一定的储备自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某项工作中需要的那些专门的技巧和知识,最直接的获取的方式就是反复练习。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呢?到闭着眼睛走也能绕开雷的地步。

离开的原因现在看来,应该是太年轻沉不住气,而且判断力不够。一方面,经常“空降”领导需要磨合的时间比较多,公司的职业晋升道路不明确让曾经最常合作的团队成员纷纷离职,这一部分打击了我的士气,由于人事变动带来的管理层纷争也让我感到心累。另一方面,,工作内容上的重复、学习热情的减退、学习内容缺乏等等,我最终选择辞职。

坦白说,回想时,这份工作让我最遗憾的部分是时间太短,因为一年多的工作时长里,虽然工作内容相对繁重,但还是不够更多更好地积累。一句话,量不够。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