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败走中国,Uber难以实现的“中国梦”

2016年,Uber以败走中国而收场。昔日网约车烧钱大战的场景已不复存在,资本过境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地鸡毛,还有对共享经济的反思。

2016年,Uber以败走中国而收场。昔日网约车烧钱大战的场景已不复存在,资本过境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地鸡毛,还有对共享经济的反思。

Uber的本质是一家科技公司。按照公司规定的流程,成为注册司机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下载软件,填写一些资料即可。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而它的底气就是所有人都能像《三字经》中说的那样: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环境,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实现,但遗憾的是,目前依然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达到这样的标准。Uber对注册司机的信赖使乘客在搭乘Uber时存在隐患。而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也证明了,这并不是平白无故的杞人忧天。

一名上海女乘客在深夜搭乘Uber后,遭遇了Uber司机的性骚扰,而她在向Uber平台投诉后得到的回复仅仅是“将该车主的账号永久封禁”。

此外,刷单猖獗给Uber提出了一道监管难题。“幽灵车”、“扎针”、虚拟软件等刷单形式层出不穷。有分析人士认为,Uber在中国曾每天有30余万单,但其中可能至少有4成是刷单的结果,如此推算, Uber每天在中国因刷单造成的损失就要超过千万元。

Uber的审核门槛较低,即使注册司机通过了Uber规定的注册流程,也很难对其个人品行、驾驶技术、违规记录等有全面了解。同时,Uber也缺乏强有力的惩戒措施来警戒旗下的注册司机。

广州的一名Uber司机在使用Uber提供服务期间,涉嫌对搭乘该车的女乘客实施强奸行为,在后续调查时发现,犯罪嫌疑人是一名盗窃前科人员。

2016年3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通报,经初步排查,该市网约车驾驶员群体中,有吸毒前科人员1425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1661名。消息一出,一些乘客开始担心出行安全如何保证。

虽然Uber的乘客安全问题备受质疑,但中国政府对其调查的原因并不仅限于此,而是Uber所从事的相关业务,与中国法律法规形成了冲突。

在中国从事出租营运业务,必须拥有运营资质,但是在Uber注册的私家车显然不符合该项规定。由于Uber在中国为非法营运,因此公司多次被相关部门约谈,而Uber注册司机的非法营运行为也遭到了各地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

在网约车兴起以及出租车难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等形势下,政府也在积极推进网约车的合法化。

2016年7月28日,《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随后各地相继公布了相关细则。此举最终为网约车正了名,但令人意外的是,Uber在新政刚刚落地就向滴滴做出了妥协。

2016年8月1日,滴滴宣布与Uber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将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事实上,政策的掣肘并不是Uber败走中国的致命原因,常常游走在法律边缘的Uber,在多个国家都遭遇过强力打击。Uber因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被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家以及一些国家中的部分地区下令禁止运营,同时也曾在德国、法国等多国各家陷入司法诉讼。

针对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封堵,Uber的态度依然强势,用其创始人特维斯·卡兰尼克的话说就是“将油门踩到底”。例如,在韩国被禁之后,Uber公开嘲笑“首尔市政府还生活在过去”;在荷兰,当法院判决禁止Uber的拼车共乘服务后,Uber回应称“将继续提供服务”……

Uber被迫叫停的例子多不胜数,但像此番示弱、主动退出某一国家的情况确属罕见。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在中国市场上冒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滴滴。说它强,主要是其背后雄厚的资本支持。

Uber进入中国伊始就是依靠低价来吸引用户,无论是对乘客端还是司机端都倾注了大量补贴,烧钱成了网约车市场上竞争的关键。

在Uber和滴滴都在大举扩张的时候,滴滴曾经一天就要烧掉1亿多元人民币,Uber的压力可见一斑。在一封当时发送给投资者的邮件中,卡兰尼克表示,为了吸引中国用户,Uber必须扩展至新的城市,并对用户进行补贴,这将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压死”优步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其在中国市场上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

2016年初,卡兰尼克曾透露,Uber在中国年亏损超过10亿美元,这显然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我也不想看到这种局面。比起融资,我更喜欢构建业务。但如果我不展开融资,我会遭到其他通过烧钱提升市场份额的对手的挤压。”对资本的渴望迫使着Uber急需实现盈利,“在中国发生的一切都是跟竞争有关系的,所以我很自然地要建立一种可盈利的模式。如果没有这样的创新,企业家就不能挣钱。”

但遗憾的是,这种模式最终也没有找到。由于长期亏损,资本对垒难以为继,Uber在中国市场上败北而归。不过,退出中国的Uber依然没能止损,数据显示,2016年前 9 个月Uber营收达 37.6 亿美元,而亏损已超过 22 亿美元;预计全年营收将超过 55 亿美元,亏损幅度预计扩大到 30 亿美元,实际亏损金额可能会超过这个数字,而且还不包括利息、税、股票薪酬。

无独有偶,在共享经济的版图里,共享单车也正在遭遇着Uber曾经的尴尬。

共享单车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据统计,中国会选择“最后一公里”骑行的人口大约有0.85亿,一片蓝海吸引着诸多资本的注意,蓄势已久后,终于在2016年下半年集中爆发。

有数据显示,目前至少有30家共享单车品牌加入激战,已披露融资消息的有11家,仅2016年下半年融资额就超过了30亿元人民币,入局资本多达30家;其中,ofo和摩拜单车的融资规模最大,两者皆已突破上亿美元。

但巨额融资难以被转化为利润,就像Uber屡禁不止的刷单一样,共享单车如今被如何止损的难题所困扰。

目前,共享单车的收费基本每小时不超过1元,而共享单车损毁和丢失时有发生,公司维修车辆的成本较高,这给企业达到盈利造成了不小的难题。摩拜单车和ofo都曾透露,目前尚未盈利,但“我们相信好的产品、好的模式,在未来会有盈利模式出来的,我们也在探索中”。

Uber的“中国梦”碎了,共享单车未来的道路也尤为坎坷,共享经济在中国如何走下去,首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寻找一种盈利模式,毕竟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无论发展得有多快、前景有多光明,是否具有盈利的能力才是关键。

    文/郝一萍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