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韩国:后发国家追赶的典型》,陆璟 ,2003
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亚洲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比较,韩国也已经赶上或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这样的观众,当然也就蕴育出如今的韩国电影人和韩国电影工业。
今年国产类型片的代表作《烈日灼心》取得了3亿的票房成绩,这个成绩与其上影节获奖以及邓超当红谐星的关系颇大。其他的悬疑类型片就没有这么好的结果了,《解救吾先生》在产值为18.5亿的国庆档期里仅仅收获了1.4亿,《心迷宫》这部金马获奖片则在10月中旬的档期里勉强突破了1000万。
结语:时间是中韩合拍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实的情况就是,尽管去年中韩签署了两国政府级别的合拍协议,但供给端的韩国电影工业要与生产端的中国电影工业和消费端的中国电影市场无缝对接,仍必须耐心地等待。韩国电影人和电影公司在合拍协议的春风下有了大规模西渡的契机,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尽快地熟悉中国市场、掌握中国市场的规则和规律,经验的积累即是时间的价值。
另一端,中国观众也正在逐渐开始寻求更多元、更高品质的电影,这里表现比较明显的是一线、二线城市观众在审美上的变化,但更广阔的三四线城市影院的大规模下沉还刚刚开始,要与一线、二线城市的观影趋势同步仍需较长的时间,急不得但值得等待——这是一个已经400亿的市场,从10亿(2002)到100亿(2010)花了8年的时间,从100亿到400亿(2015年11月)不到五年的时间,下一轮到达千亿还需要多久呢?
当市场足够大,当工业化生产足够成熟,当观众消费需求足够多元化,类型电影很快就能在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内成为中流砥柱。
文/陈昌业,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
*环球管理网转载此文不代表认同文中所述之观点。
本文由 华谊兄弟研究院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3256/1.html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