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主人养了一只小花猫,小花猫好吃懒做不捉老鼠。主人为此不高兴,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对小花猫讲:“从今以后,每天必须捉到一只老鼠,捉到一只老鼠奖励一条炸鱼吃。”
于是小花猫为此而动起了脑筋。
一天傍晚,小花猫捉到一只老鼠,老鼠胆子都吓破了,小花猫却极为和蔼可亲,拍拍老鼠的肩膀说:“别害怕,咱们俩商量一件事,我不吃你,但是每天傍晚你必须出来一次,我用嘴轻轻的叼着你在主人面前走一趟,然后把你放掉,奖励你一条炸鱼尾巴,不知你意下如何?”
小老鼠一听乐坏了,真有天上掉馅饼的事,说:“没问题!”
小花猫与老鼠一拍即合,每天小花猫都叨着老鼠在主人面前走一趟。
主人很高兴,心想:这管理的软硬两手果然是作用非凡!
于是信守承诺,每天奖励小花猫一条炸鱼。
当然,比主人更高兴的是小花猫和老鼠。
你从这个故事之中读出了什么?
这样的“好戏”在企业中演出频率最高的,便是在销售队伍中。
为什么?因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即小花猫的行为过程主人看不到。
信息的对称程度越差,管理的难度就越大。销售员的信息对称程度往往是最低的。
销售员出差在外,几十天、几个月甚至整整一年才回到公司,在外面的所作所为管理者常常不甚清楚。比如说,一个月中有二十多个工作日,销售员一直在用心工作吗?有二十天吗?有十天吗?甚至有的连五天都不足!
除了信息不对称,产生这种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目标不一致。主人的目标是消灭老鼠,但是小花猫的目标呢?是过得舒服。
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效益最大化,但是,销售员的目标是个人效用最大化,比如,我的收入(不管什么颜色的)最大化,我的职务消费最大化,我的生存状态最佳……
于是在销售员中便出现了下述种种现象:
- 销售员懒散疲惫,晚出早归,出工不出力,心安理得领出场费。
- 销售员离职带走客户,毫无疑问作为公司财产的客户几乎全都变成了销售员的私有财产。
- 个人收入不依靠销售业绩,而是虚报费用,与客户吃饭花了三百元回到公司却报销三千元;克扣渠道费用和客户费用,不惜以市场萎缩、客户流失为代价中饱私囊。
- 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利用公司的平台与资源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最终来个金蝉脱壳、釜底抽薪,将公司置于死地而后快。
- 截流公司货款,侵占公司货物。
- 与客户串通一气,共同损害企业利益;帮客户出谋划策向企业申报损失,所得赔偿销售员与客户分成;唆使客户赖账不还,自己从中得利……
这种现象就是经济学上的委托一代理问题。产生这类现象的根源何在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
西方经济学对人性有一个基本的假设:经济人或理性人,只要人是理性的正常的,就是利己的,就要考虑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有人向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挑战:难道母亲爱孩子也是自私的吗?
西方经济学家的回答是:是!母亲生孩子、养孩子、爱孩子都是为自己的将来投资,如果母亲觉得养孩子注定是吃亏的、不划算,他就不会选择要孩子。现在不是有很多的家庭不要孩子了吗?
又有人向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挑战:难道慈善人士做善事,把自己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也是自私的吗?
西方经济学家的回答是:是!慈善人士积德行善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获得自己心灵的愉悦和安宁。倘若捐出财富遭到他人指责,或者痛苦到回家蒙头大哭,他才不于这样的傻事呢!
乖乖,西方经济学家就是这样不要脸!
既然如此,难道说销售员的上述种种做法都是合理的吗?
回答是:肯定不合理!
为什么?
因为在人与人交往(换)的过程中,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没有错,但是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否则的话这种交往(换)是不可持续的。
比如说,企业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便偷工减料,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卖假烟、造假酒,那会更赚钱,这样做可以吗?答案是:不行!
为什么呢?因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同样,销售员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能以损害企业利益和客户利益为前提,否则就违背了职业道德!
所谓销售员的职业道德,大概可以这样讲:销售员努力追求自己合理的应得的利益,不合理不应得的利益不准动!
一个没有职业道德的人,职业生涯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将来个人职业道德修炼的信誉体系完善了,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就会寸步难行。
有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洗盘子,酒店老板要求每只盘子用过洗洁精之后要冲7次。可是这个留学生想:自己洗盘子,又无人监督,为什么非要冲7次呢?于是他便自作主张冲洗5次,心想:冲5次已经足够干净了吧!
后来这事儿被酒店老板发现了,于是他被辞退了。这样不听指令的员工老板不敢用。
这位留学生心想:没关系,再换一家酒店洗盘子。可是,他想错了,在那个城市中再也没有人肯雇用他。这样不遵守职业规则的人谁还敢用呢?他失业了。没有办法,他只好痛苦地离开了那座城市。
那位留学生为什么没有人肯用呢?因为谁用他,谁就会承担用人的风险。
因此,“耍小聪明”的员工一旦被公司发现,结局必然是被冷落或者被辞退。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