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创业与资本,实体与金融,殊途能否同归?

创业与资本,实体与金融,殊途能否同归?

本文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未来三十年海归使命论坛”做了《创业与资本,实体与金融,殊途能否同归?》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迅速,有很多问题难以短期内找到解决方案。中国资本市场有自己特定的规律,更大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在中国的创业者需要更好地看清资本市场里有哪些机会,哪些陷阱,才能更好地与资本共舞,而不是被资本所利用。

以下为李小加演讲全文(有删减):

我作为一个忠诚的潜水员,在2005委员会的微信中关注着2005委员会的一切。以前说不可以潜水,但是我好像是一个特例,可以长期潜水。

今天我们想从几方面谈一下,我们这一代的海归出去了,回来了,创业创新是今天所有大家关心的事情,而创业创新和金融、资本的事情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中国,在大股灾之后的中国,所有的方面大家应该怎么认识。

这里我首先提到我们这一代的海归,2005委员会开始的时候海归都是八十年代出去,差不多九十年代回来,2000年黄金十年的成功,到了今天,我觉得进入到了一个困惑的十年。所以说,我们之所以第一代的海归,这就是改革开放第一代的海归,应该来说是最庆幸的海归,最幸运的海归,因为我们这一代海归和现在的海归不一样,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国外留学,我就发现这一代的海归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当时最幸运的海归是出去的时候是国家相对贫困,国家的一切是百废待兴,还没有再建。所以出去的时候有很多的伤心事,很多人走的时候是没有准备回来的。所以签证的时候,被拒签,认为这人还是很聪明的,我的确不准备回来了。

到了美国以后,基本上是全身心的拥抱了美国,觉得我自己的“美国梦”开始了。那个时候的美国和中国差距之大,第一次尝到了麦当劳的自由,第一次住在酒店的自由,这一切是脱胎换骨的经历,真正实现自己的经历。这个时候的读书非常苦,在打工,但是感觉到世界上如此之美丽,生活如此之幸福。

但是我们基本学成的时候,祖国开始起飞了,开始大规模发展了。这个时候回不回国,几年前想的根本不可能回国的这种完全落在脑后,所有人见面都是什么时候回去,回去干什么,怎么回去。回去是先去香港还是直接回国。这样一路走过来,我们感觉到我们这一代的海归真的是在中国没有机会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到美国去发展的一个人生的转换点。当祖国发展到了大规模起飞的时候,拐点还没有来临的时候,我们又一批回来了,因此在祖国发展大潮中,我们完全赶上了黄金十年的大潮,使得各位的海归每个人都是精英,但是每个人能成功,和我们的拐点,和我们的大潮上,和我们在潮流顶端上的这么十年,不光有自己的能力,更是赶上了好的十年。

第二个十年是九十年代我们是一个启蒙的九十年代。黄金的发展是2000年的这十年。我觉得到了这后十年,这十年,特别是从现在开始,我们讲了一个未来三十年,我觉得开始进入到了对海归来说,进入了一个困惑的十年。

为什么是困惑的十年?不讲更大的政治,不讲更大的生态,我就讲自己了解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大家可以看到,在资本市场,如果搞创业创新,都可以很清楚看到资本市场有两类人,可以说海归和土鳖,像王石的语言体系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分类也可以。就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两种不同的看法,两种对市场发展的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和认识和语言体系,使得我们大家过去的2000年的十年的资本市场和这十年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今后5—10年的资本市场,将有很大的不同。

这两个语言体系反映出来,我们这一代,海归的这一代做金融的这一代人,都是在国外学到了金融,回到了国内的发展中间,运用了他的金融。而国内的土鳖是在国内学清楚了金融,然后怎么再进一步的把它发展起来变成今天。这里有非常大的不同。

国外的海归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学到的一切。我们是从理念开始,为什么要有金融。最后到原则,最后再到操作,最后才是到自我、实践。而真正的本土派,我们在建立一个资本市场,在建立的过程中间,你是不可能先从理念学的,从理念学是没有用的。我们到国外的华尔街去,人家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是绝对知道所然,不知道所以然,一切的规则很清楚,一切的原则也很清楚了。你的部门你的执行,你的执行非常清晰。而中国从头建起一个资本市场,不可能有任何东西做的情况下,本土派必然是从下而上走,每件事情知道是什么,是什么产品,这个产品干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则,这个规则是干什么的,赌什么的,堵什么漏洞的,防止什么事情。最终找出办法来实施,这样的规则。这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语言体系是非常清晰的对比和体现。这个体现对大家非常重要。因为大家觉得海归在开始的时候,海归有绝对的自我优势感,觉得我们是拿到了华尔街的真谛回来的,国内的是土的,都是要学的,都是要跟国际接轨的。因此,你就老老实实学吧。所以黄金的十年是回归的投行,金融公司,几乎所有的是以海归优先,海归为主这样发展起来的。

最近的十年有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我们自己的市场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到了非常巨大的规模,变成了世界上的第二大的资本市场,第二大的经济体,在交易量上,至少7、8月份的时候,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天中国资本市场的日交易量已经超过纽约,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发展,不得了的成就。

但是对大家来说,在今天我们作为海归,特别是海归创业,海归创新,自己的创业要走向资本市场,本土也在做的时候,咱们大家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应该看到这次的股灾之后,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在经过十年的和平共处的时候,终于在今年走向了全面的冲突和全面的崩溃和反思。这样的话,很多的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不大可以轻易的融合了,要很清晰地讨论,哪些东西是必须学来的,哪些东西学来无法适用了,怎么办?比如说7月份的股灾,我们中国人对它的解读,中国人在座的解读,管理层的解读,监管层的解读,老百姓的解读,外国投资者的解读,国际市场的解读都是完全不一样。

总的来说有两个大的分类。一个是哪个市场涨了100%掉了40%有什么了不起?难道需要这样吗?难道需要暴力吗?这是非常清晰的语言体系。还有一个是认为只有不够,没有更多。这样的语言体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为什么鸡和鸭说不通了?这个是大家一定要对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今天逐渐全球化的资本市场中间,我们要不断的融合的时候,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说,我们稍微回顾一下这两个语言体系里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今年的股灾很明显,最后是很简单的事情,首先有干柴,一定要着火,美国的有毒资产,金融危机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国这次的干柴是什么?小股票。这个着火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所以这次具备了所有的股灾的条件,有大量的聚集。这次的干柴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在干柴撒了大量的汽油,就是中国的杠杆。今年的刚刚是到了一个巨大规模的杠杆,我们最初是叫两轮,就是说管理下的融资融券,这是一个柴油,只能投大规模的公司,但是有很多的P2P形成的大规模的场外的配资,还有收益互换,等等大规模的1比5,1比4这样的一种杠杆加上去时候,这种杠杆怎么加上去?不是你得很长时间开户,人家查你是谁。现在全是英特网上去的。大家开一个网站,连身份证都不要,把你的银行卡往上一放,1比5就配上去了,马上就可以投小股票。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干柴,因为干柴升值非常快,很小的股票。因为中国石油太难动起来了。中国是在赌,而不是投资。中国这样的由英特网产生的运动的大刚刚浇到干柴上面去了,这个着火是必然的。这个时候的着火,有人说这个里面喊着火了,马上就跑。如果大家慢慢跑就都没问题,大家一起往外跑,有人被踩死。这种情况下,咱们的市场开始的时候,大家说今年会不会抓场外配资,踩得太猛了。可能是马上爆发的一个原因。不踩,这个车往下翻的时候,你早踩早翻车,晚踩,可能不翻车,只要你有干柴,有汽油,就出现大问题了。

这次这么大的股灾,政府的力量有一段时间都挡不住了呢?我们感觉到,突然很多的配资是一种场外配资是英特网的配资,有内在的风险管控。你60万买股票,涨10%就6万了,两三天就100%的回报出来了,一出来那个机器又问你要不要再借点?又开始借。很多人10万的时候,到了7月的时候就100万了,那个时候是巴菲特在全国跑,每个人都是巴菲特,每个人都可以和你说,巴菲特和我这个比是小巫见大巫。全体的新的股民,全部都进来了,是以这种高配额进来了。这个配资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在哪里?是机器性的,是程序性的。因为借给你的钱先要还了之后,你才能拿到你自己的钱。可是股市稍微往下一走的时候,有机器就收钱了,就卖股票。一个机器一卖,第二个机器卖,十个机器卖,一百个机器卖,越卖越往下走,扛不住。加上咱们有各种各样的制度,比如说涨停板,10%很快就到了,到了灯就灭了,大家又卖下一个股票,一灭就没有流动性了,就发现市场部可能控制的往下走了。这个给今天的监管者…外国人觉得这个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今天政府觉得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监管没有任何选择,只能暴力救市,这个时候场外不在监管的环境中和视线内。大家觉得如此之猛烈,救火的时候也不要讲姿势了,现在火救完了之后是不是该讲姿势了?现在就讲一将从那些语言环境中要重新认识市场。

很多人觉得怎么一下就把规则改掉了,咱们的股市和他们有什么区别?我们为什么要必须大规模的救市呢?这又回到特殊性,是一个结构上的特殊性。我们是一个散户的市场。大家想一想,每天我们在纽约留学的人知道,纽约到了1月1日的时候,纽约的时代广场,30万人参加每年的新年派对,这个时候大苹果要掉下来,30几万人大家像喝醉酒一样的,大家疯狂的庆祝,但是几十年的庆祝没踩死一个人,为什么?每次都是警察拿铁栏杆围一个一个小圈,人满了就不能进去。每个小圈进去不能乱蹿,你发疯了,顶多把小圈的一两个人打了,这是一个分层次的市场,散户从来不进场,每一个机构都是一个小圈,这个市场谁输谁赢,和政府没关系,和监管者没关系,监管者没有必要,没有需求,也没有社会的压力让他一定跳进来说一定要怎么样。规则定清楚了,大家按规则做,谁违反规则追谁,这个市场就完成了。

可是中国不是这样的。我们中国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特殊性,我们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证券交易所,监管者,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共同出生,国外是大机构先出生,大的机构投资者和监管出生,老百姓后出生,老百姓只跟交易所打交道。中国是全体出来了。和时代广场对比的话,我们有一个天安门广场,我们所有的投资者都在一个广场上,中间没有隔断,我们是最民主,大家谁都能参与的市场。我们一个大妈拿着板凳能给你解释图象,给你讲的非常清楚,为什么这个线这么走,为什么那个线那么走。大家都在广场上一起跳着广场舞,每个人用Ipad交易,只要有人喊这边人少,钱多的时候,那一定是踩死人的。我们为什么变成这样的市场呢?我们也是一层层的市场,也是券商和百姓,可是后来券商干坏事,偷钱,政府一改革,就变成了扁平性的市场,直接是直接跟清算、结算开户,直接跟银行交易,这样是扁平化的市场,但是也失去了一种互相的自保功能,互相的吸纳功能。

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今天的市场,这么多的老百姓,在政府和市场中间,这个时候政府掌握了所有的权利,也就意味着承担所有的责任。老百姓不赚钱,如果是赚钱的市场的话,就不是市场了。市场本身就是两批人,缺钱的人和有钱的人。有钱的人把钱给公司,然后给缺钱的人,不断循环。咱们是二级市场转,你赚了,有人亏了。这种情况下,怎么彻底把这个逻辑改掉?我想说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比如说股值期货,这是全世界都用的很好的避险的工具。为什么要改掉呢?这次股灾的时候,老百姓损失怎么如此之惨重,可是居然有很多的机构能避险,还有很多机构赚钱了?为什么用股指期货赚钱了,为什么不给老百姓用股指期货?因为他们不懂,这样他们赚不了钱,一定有损失。这样的语言逻辑既是有道理的,又是没道理的。为什么有这样的矛盾体出现呢?中国特殊的股市结构,政治结构,既把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引进,同时有不可调和的政府、市场、散户、机构、上市公司、投资者,这几对矛盾本来完全是放在市场中间解决的。可是由于我们特殊的情况,政府不得不长期停在中间,不断平衡,A处的平衡引期B处的不平衡。这样的市场中国能做的就是向国外靠拢。以前WTO是中国向国际接轨,今天的市场中国大到不可能轻易改动自己了,自己的政治逻辑,结构逻辑,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外,但是同时必须开放,必须去不断改革,国际投资者非常想进入,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能为了国际投资者改变自己的结构,国际投资者不可能为了中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投资习惯。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是不断的有一种互联互通,一种转换机制,一种翻译机制。比如说互网通就是一个方式。是我们通过监管者、交易所、清算、结算公司把两边的制度翻译掉,转换掉,用自己的券商和自己的产品投资。对各位的创业与创新的朋友来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希望通过这次股灾以后,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能重回发展之路,重归开放之路,真正认识到逻辑中的矛盾在哪里,有没有办法把矛盾区分开。

在座的海归,特别是搞创业的,一定要理解今天的市场带来巨大的机会,也带来巨大的风险。这个市场不能用国外的非常高大上的理想市场来考虑,你不接地气,可能在这个市场很难。但是这个市场由于特殊的逻辑,如果你不了解,你只看到了新三板给你多少钱,你只看到了有可能有十几倍的市盈率的融资,你要铤而走险,你不知道风险边界在哪里,这是作为海归来说一定要非常注意的。

今天中国大的方向不会变,在未来一段时间,大家在对上市时间也好,融资时间也好,你一定首先第一,永远记住我们海外回来的时候,我们这批人有一个东西是很好的,我们出去的时候是从理念开始,从价值观开始,永远记住整体,永远记住你的核心理念,永远不要突破自己的底线。

文章来源:创业邦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