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考自己两道题:曾经像海尔那样什么家电都做,会陷入多元化的深坑,为什么现在乐视、小米这些新锐豪强在不断涉足新的产品类别,还显得底气十足?原本互联网是收费即死、补贴都留不住人的,为什么如今换个场景,阅读打赏成了风尚?
观点理论也是消费品,要升级得打怪!
对“消费升级”最通俗、最不会出错的理解,就是消费者需求在变!当然,你可说恩格尔系数降低了,人们在娱乐、体验型消费上的支出增加了;可以说经济下行,口红效应凸显(经济萧条时人们减少投资、储蓄,偏向用更多口红之类的低消费满足自己)。这些宏观的定性分析不够的话,还可以再加点技术环境的外因:互联网发展了,全民的信息和品位都同步了;社交便利了,所以亚文化族群泛滥丛生;流通成本降低了,长尾(个性化)经济时代到来…… 可惜啊,这些无外乎都是从结果找各种角度倒推合理性,消费升级了,时代变了,人心慌了,新鲜观点无论多么鸡肋,总归有人看啊。看是要看的,不能当令箭!真到了要判断未来具体情况的时候,靠这些做决策还是换不来“科学”的结果。
本篇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帮各位的头脑打打怪,让某些理论都在知识碎片的位置上凉快呆着,别太昭彰!
企业家总是正确的(总是比昨天的自己正确)
你瞧实体生意人,可能有一招鲜的商业逻辑,觉得自己手艺独一份,貌似特别靠谱,可共享经济一来,民间高手全进入市场了,还都凭兴趣不太在乎赚钱,再遇到一些不要利润不要命的互联网企业推一把,根本扛不住啊!做互联网整合的呢,有一盘大棋,可这摊事会变成什么样又说眼下是看不清的,最后没等看清,被合并了,问题继续拖着。再说那些新的有个性的流行品牌,如今多得眼花缭乱,强调人格化,或者就是卖网红,比如马佳佳以前说啥搞啥大伙儿都觉得牛逼啊,可鼓完掌不掏钱捧场,所以那些90后消费者洞察到底是对是错呢?然后怀旧的需求好像是一直存在的,但你失败了才发现流行文化被过度消费、青春电影这些时机并不总存在,怀旧和流行一样不持久……
理论分析不是生意经,就是给你压压惊!
总而言之,这是个遍地开花、又光怪陆离的商业时代,创业和创新就像双向移动打靶,根本没人说话能有准星。那些理论分析呢,都是单一、静态坐标系。所谓观点,也就关上门指指点点,有限范围内自圆其说罢了。这不是在鼓吹不可知论,而是劝大家不要拿那些简单的观点当止疼药、解决一时焦虑、满足一下学习快感然后就万事大吉,要摆正心态,迎难而上!
既然没有金科玉律,那该怎么瞄准未来消费的升级需求呢?
——预测未来(消费需求)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
创造不是架空现实,但是却要最大程度地淘汰自己、淘汰别人、淘汰当下还没有没落的主流,创造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向死而生!
(号称)华人创意教父的包益民说过:“想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就必须先知道一样是什么。”乔布斯当年在首届西岸电脑展览会上一炮而红,也是因为常去家酿计算机俱乐部领略最新近的发明,才能知道自己捣鼓的东西是更牛逼的。这是一个在任何细分领域只有NO.1能被记住的时代,最创新最卓著的先驱品牌是必须要关注和紧盯的。
主流升级观点,全是马后炮!
研究先驱之后你会发现,这轮消费升级就像很多人说过的,体现在性价比、产品和服务的新体验、实实在在的情感沟通、显著的功能差异、酷炫的能show off的颜值和能social的包装文案等等。然而知道这些会不会有点晚了呢?就像营销行业一直有很多投机分子,始终致力于忽悠企业主去做微博和公众号、日常互动、跟热点发海报一样,晚了!
放眼望去,一百块钱以下、功能新奇的电子产品,各种高颜值的日用“神器”充斥在我们各种购物APP的推送消息里,充斥在各种生活美学公众号的软广告里…… 同等层次的升级就是在继续当分母!
未来不会演戏的学霸没法当老板!
怎么样能再次胜出呢?首先要知道,比产品更高一个层次的、更不可替代的沟通力是产品的创造者,或者说IP。举个例子:你和老王竞争卖西瓜,不管谁说破嘴,人家还是要拍拍、切开看看来做选择,这时只有产品具有沟通力,但如果你端着本书,摆摊一边苦读,放个牌子写上“自种西瓜,攒钱上学,未必更甜,绝对无害,读书人不赚昧心钱!”人家可能就会买你这个人。
假如,周总理当了企业家
明白人都已经发现了,品牌年轻化、O2O之类各种窗口期都是有限的,一两年功夫,红利没了!但是人的因素从商品经济开始一直存在,还一直稀缺。品牌和产品的真正代言人(创造者)应该用很深刻的方式,给消费者提供品质信任、产品迭代的期望值、族群归属感和话题性等“社交货币”,甚至是公益方面的号召力和某种信仰。举个极端例子,如果周恩来总理当企业家,他很可能就没有负面,做什么都大卖,号召什么都好使。说白了,未来属于天才和偶像!不是靠作秀、撕逼的,是要经得起考验的,乔布斯、马斯克那种。一个超级牛的商业领袖,他的产品不会惧怕理性群体的取舍,他的人格更能博得感性群体的偏向。未来胜出的企业家会慢慢具备艺术家的特质,而拼“作品”最后也会像是拼艺术家的人格高度。
光头仁波切卖梳子,说什么才会对?
人的因素在还是有一种局限:消费者即便再认同和买账你这个人,他仍然不会买不理解或是不需要的东西,一部锤子手机可能已经是粉丝“资助”极限了。而能够继续“创造”需求的则是理论和知识的能力——教育人家为什么需要这个,但这还要高水平,不能是伪科学大师大骗子的行径和水准。
也就是说,在未来企业主还要成为科学家,具有广博的学术涉猎和理论能力。到那时,他们参加综艺节目、举办发布会说“相声”时就不能单纯是卖弄个性和口才,还要能够谈论2045奇点临近,如何购买人工智能作为意识载体,来实现永生的乐趣;大谈公益无用论,让大家参与众筹支持天灾大数据的科研项目,以求彻底根除同胞的悲剧等等。
总之,升级时代的企业主需要人品爆发、知识爆发,那些还在不求甚解、听信投机型顾问、整天刻舟求剑的人,是不会存活太久的。
然并卵,这种人总是顽固而大量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必须先承认,“真正(有效)的思考”是非常辛苦的。这要基于大量的事实研究,进行冗繁的归纳整理和分析工作,进而是深度思考,还要警惕思维的路径依赖(不装逼来讲就是用最熟悉的方式思考),警惕浅显易得的结论,要记得从多种变量中寻找线索,并随时引入新的维度和学科理论框架…… (艾玛真累!光动嘴都累!)
所以多数人更愿意看一些流行常识或者干货文章提供的三五条步骤、方法,然后让一天的工作更容易获得一些“完成感”和可见的进展。这些战术上的勤奋,比真正的战略思考吸引力高百倍,最后就形成了人们在工作上、在重大决策上最刻骨的通病。
那些当年押题、裸考的人,如今在为企业思考方向
在商业决策上把“真正的思考”做到极致的,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肯定能算一个。作为巴菲特最重要的伙伴,他是一个肯花成年累月时间,从社会学、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甚至气象学等多种角度来辅助考量一个企业,最终赌定一支股票,倾尽全部资金的人。所作所为一直是在挑战和逼近着“全息思考”,力求算无遗策。他有一句名言,专门形容与他相反的大多数:“手拿锤子的人,把任何问题都看成钉子。”说的就是那些单线思维的战略懒逼!在任何风口面前捕风捉影、一知半解就往前冲往下跳的炮灰们!在当年,估计都是押题或者裸考的人,习惯了不学无术自欺欺人。
所谓老板,就是负责犯大错的人
极端的过分的思考也会延误商机,而且绝对的算无遗策是不可能的,提到查理·芒格只是为了矫枉过正,不必人人效仿。多数老板和管理者要做的,是把盲目行动和在老路上撞南墙的时间,换作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消费升级其实是伴随着商业、技术、理念的演进一直存在的机会, 只不过这次的消费者决策重点(购买动机)变了、关注点多了,于是看起来更无从下手了。这个时候,虽然没人能掌握通盘的信息和绝对的真理。但肯做真正有效思考的人,能够分辨什么是不该坚持的、什么是还要继续守候时机的,这个是几乎所有企业决策者的重大痛点,也是最大的成王败寇的分水岭。
蠢人勤奋思考起来,连自己都骗!
不愿意做全面思考、战略上不能时刻完善和给自己纠偏的领导者,常常把自己愿意相信的当成应该相信的,常常看到能够支撑自己立场的信息和理论,一叶障目一意孤行,相信获得成功和真理需要再往一条道的“黑”处走,等待临界点出现。然后在模式和业务上不肯变道,沉没成本不肯放下,在抱残守缺和填坑的事情上付出巨大的代价。其实早点换个平地张罗,生意的大厦早就起来了,商业和人气进来后,原先的坑可以改个地下车库嘛!何必死守着它做起高楼这么不划算的事呢?
当然,即便你做到了全面思考,规避了各种非理性决策,别人成王成得比你高级,比你先进,你还是败寇。这可能是此次升级所处的创新时代 最残酷的一点。
——创新的本质,就是毁灭旧的均衡,达到新的均衡!
依靠如今的互联网,爆品和明星品牌是可以一夜间人尽皆知的;依靠如今的物流,供货也是一样高效,意味着便宜酷炫的好东西会十分汹涌残暴地打劫市场。在单点形成入口之后是会发展很多品系、构建生态链,微信和淘宝都是这样的怪物。也就是说,未来赢家通吃,优势聚集,这是比较有共识的道理了。
进一步推断的话,未来消费升级的一种现象会是怪兽企业,比如苹果和小米的入侵,再靠信息、价格的低门槛引起大规模普及、席卷市场。也就是说,创新借助互联网来颠覆格局的事情会更轻易发生,而多数企业的还手会更加艰难,若非另辟生路,各自开花,它们的淘汰就会越来越容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一脸懵逼的时代!
而且,那些只有几天有效期的理论虽然不能持续权威性,但换个地界倒是有可能成为他山之石、外来和尚!原先我们对一些现象只能说是不敢十足确信、理解不够深刻,未来的商业演变,会常常有你还没想透的东西,突然又跨了个界、变了个种,立马毁你三观!
全面思考的困难,让你看事情不完善不理性;而这些他山之石的鬼马之作,又会让你一脸懵逼。再加上前面所说的,企业主站台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总而言之,情况很严峻,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下面这个:
——未来消费者升级的门槛越来越低,企业的淘汰越来越容易。
淘汰不意味着死,但意味着割肉:割掉坏死的肉或者业务,淘汰腐朽了的观念。
还是前面说过的,这个“被迫”创新的时代,你得向死而生,不能饮鸩止渴,讳疾忌医,也不能病急乱投医。除了继续碎片化地学习和反思,更该从底层观念和心态上砸碎自己,回炉重铸。要基于全面理性,时时看清我执和战术投机,变得有效率有魄力,又要看清成功的难度,免于急功近利!
本文抽你一个嘴巴,总要给块糖【全篇彩蛋】
最后给点具体有帮助的好处吧:正如全篇当中海报所展示的,10月20日即将在北京·M剧场举办“2016消费升级创新大会”,围绕“品质时代的新质生活”的愿景,上演高朋满座的巅峰对话。届时有先驱和明星企业聚集,可能会启发“未来”和您;可能会有最本质和艰难的思考;可能碰撞出一些东西,决定未来商业的生死格局;还有就是可能票不多了,把握住机会的人,可能会与我当场碰面并切磋。
(注:以上海报提及的人物并非大会到场嘉宾)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