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亿多元票房,拿下了好莱坞影片长年占据的中国动画电影榜冠军,真人动画电影《捉妖记》成为华语电影首部破20亿元的影片,2016年动画电影的高峰出现在7月上映的《大鱼海棠》,斩获5.65亿元票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动画正在崛起!
但你可曾记得?这个一度被我们打上“低幼”、“雷人”标签的国产动画电影,在以前,却推出过亚洲首部动画长片,甚至比我们现在的二次元文化中心日本还要早,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产动画从萌芽走向巅峰又进入低谷,如今再次复苏。本期文创资讯记者将带领大家一起回到上世纪初,重温国产动画电影由亚洲第一步到沉寂数十年后的发展历程。
一、从《铁扇公主》到《大圣归来》:细数这些年我们追过的国产动画电影
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的诞生算起,中国动画至今已经90岁了。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国产动画片曾经创造了辉煌,出现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片,成为几代人的美好童年记忆。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才的断层和日美动漫的冲击,中国动画业渐渐“风光不再”。进入21世纪,随着国产电影市场的复苏,国产动画电影在数量上也逐渐增多,虽然出现了诸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几部建立在电视动画片基础之上的电影作品,但这些动画片面对的观众更多还是停留在低幼年龄段,很难做到老少皆宜,合家共欢。但是《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良心之作”的出现,不但带来了优异的票房成绩,更让国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走向复兴的曙光!
萌芽期: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
从《大闹画室》到《铁扇公主》
中国动画电影历史开始于1926年,标志是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的诞生。创作这部短片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被称为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
早在1920年代初,万氏兄弟受到《大力水手》等美国动画片的影响,萌发了拍动画片的念头。在之后两三年里,四兄弟用一台破旧照相机改装的逐格摄影机尝试拍摄出动画广告片,积累了大量的动画制作经验。1926年,万氏兄弟在动画广告片的技术基础上成功拍摄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事实上,这是一部真人与动画合成的动画片。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国内战火纷飞的岁月,但对于国产动画,甚至亚洲动画来说,它是一个起步。1937年,世界首部动画电影、迪士尼《白雪公主》上映,让万氏兄弟坚定了制作动画电影的决心。最终,在1941年,万氏兄弟在上海播映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电影 《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三借芭蕉扇”,片长80分钟,汇集并培训了一百多名动画工作人员,经过一年半的制作才告完成。电影以美国的动画技术呈现,人物设计则以中国古典绘画为蓝本,虽然只是黑白动画,但完全不影响影片的精彩。
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而后又到香港、日本等地上映。其中有一名叫手塚治虫的日本观众,看完此片后深受鼓励,随后放弃学医,从事动画创作行业,代表作有“铁臂阿童木”系列、《佛陀》等。可见这部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巅峰期: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
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
中国动画在1941年后迈出了第一步,到了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它在技术方面更趋成熟,表现形式也更丰富,“80后”、“90后”的玩家熟知的动画佳作大多是这几十年间的产物。此时,它们并不叫做动画片,而是被称为美术片——从名称就可看出,这个阶段的动画电影十分重视艺术追求。
更难得的是,这期间的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都极具创意,水墨动画,如《小蝌蚪找妈妈》;剪纸动画,如 《鹬蚌相争》、 《猴子捞月》;木偶动画,如《曹冲称象》等新型动画层出不穷,中国传统元素如绘画、戏曲、手工、服饰也得以融入其中,使这期间的作品都带着浓浓的“中国味”。
这段期间的代表作很多,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万籁鸣执导的电影《大闹天宫》,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仙女的造型可见敦煌壁画的影子;角色的对话采用介于京剧念白和朗诵之间的风格,听起来既有艺术感又不会太生僻;配乐则以京剧锣鼓和昆曲为主。
在童年记忆中,还有另一部动画电影可以和《大闹天宫》媲美,它就是1979年的《哪吒闹海》。影片的画风线条一如《大闹天宫》的行云流水,对于颜色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该片后来屡屡获奖:入选戛纳影展、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等,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作品。
这一时期除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外,全国还有20多家动画片制作单位,长春、北京、南京、福建等地都开始创作各类型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独家制作”的垄断局面已经不再。
冷淡期:上世纪90年代
《宝莲灯》之外,佳片寥寥
天有不测风云,国产动画电影的辉煌没有继续下去,一方面,国产动画没有继承《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的大众化剧情,反而越发向低龄无脑的故事发展,画风单调、粗糙、缺乏美感,当年“每帧都像是精雕细琢”的画面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日本动画、漫画开始从影院、电视、书店、盗版商几大渠道进入国内,画风更精美,题材更新颖,科幻、奇幻、少女恋爱、热血少年等不同类型的故事轮番“轰炸”观众的视野,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审美,以至于当我们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国产动画电影时,几乎一片空白,只剩下这部代表作,1999年的 《宝莲灯》。
《宝莲灯》和很多“前辈”一样,改编自家喻户晓的同名民间传说,讲的是少年沉香四处历险,找到神斧,劈山救母的故事。影片登场的角色很多都是“老熟人”,如孙悟空、二郎神等,加上救母这种容易催泪的亲子题材,是大人和小孩可以一起共鸣的电影。
影片除了剧情,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电影歌曲,包括刘欢《天地在我心》、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李玟的《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等,这些流行歌曲的加入,让这部电影和同期喜欢用儿歌来当原声的低龄动画完全区别开来。
尽管我们如今觉得《宝莲灯》的画风、故事编排、音乐有模仿迪士尼的痕迹,但它依旧是一部诚意十足的作品,所以当年的观众很给力地奉献了 2900 万票房,连同年的迪士尼动画《花木兰》都不是它的对手,成为了当年中国动画史上票房最高的作品。
复苏期:20世纪至今
从《喜洋洋与灰太狼》到《大圣归来》
经历过上世纪的沉寂后,国产动画电影在日本动画、欧美动画的“夹击”中,终于也开始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除了影片本身,营销活动、周边产品也随之完善起来。
“喜羊羊大电影”系列是最早的代表作品。该系列动画的故事基本是“狼要吃羊,羊打败狼”的无限循环,低幼到完全不能跟我们看惯了的日漫相比。但它的成功之路却和很多日漫相似——长期播放的电视动画培养大量观众;简单易懂的单元剧故事和特色明显的角色设定,让大人小孩都能第一时间接受,甚至有洗脑的效果,当这些条件成熟后,大电影就应运而生了。
2009年,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以总票房过亿的好成绩收官,创国产动画电影的新高。官方也很懂动画品牌的运营之道,在保持播放电视动画的同时,也以每年一部动画电影的速度迅速在电影市场和观众心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喜羊羊”系列电影运营得再好,它的定位始终是“给小朋友看的动画”,在后来的动画电影中,极大多数作品也都把服务对象锁定为小朋友,只有少数成年观众向的作品,像 《秦时明月:龙腾万里》、“魁拔”系列和《龙之谷》等,但都由于宣传不足、影院排片量不足、剧情过度粉丝向等问题,在票房方面的表现都不尽人意,尤其是游戏改编的电影《龙之谷》,有当下最流行的3D 画面,奇幻冒险风的剧情和明星配音阵容,上映后很多游戏玩家和影迷评价也不错,却败给了排片量,实在可惜。
2015年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兴的转折点,主要表现在:超高票房动画横空出世,真人动画电影《捉妖记》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新高;国产动画学习和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动画制作技术和视听语言风格化明显提高。《大圣归来》借助《西游记》的影响力,故事改编自出机杼,民族文化传承掷地有声,动画制作水平较高,全方位营销得力,从而成为国产动画的里程碑。
《大圣归来》这影片最大的优势是,它非动物拟人的人设有帅气也有可爱,既符合小朋友的口味,也戳中了成年人的审美;脱胎于《西游记》的简单故事、观众熟悉的世界观,让非粉丝的各年龄层的观众们能一下子看懂,并且共鸣讨论;华丽烧钱的“大闹天宫”和“最后变身”的 3D 场景更惊艳世人——原来国产动画还能这么美!
2016年,一部满载着动画人梦想的《大鱼海棠》高调上映。12年磨一剑,影片里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颇有几分类似中国神话传说。影片不仅包含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东方哲学理念,也将丰富的民俗文化细节埋藏在影片里。这部动画片有着原创世界观,虽然在故事情节上存在瑕疵,但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原创层面,都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片。
如今,伴随着优秀的作品的不断涌现,国产动画电影在制作水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纵观最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动画电影正从低幼年龄段向全年龄段的市场转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内,国产动画电影将进入“从规模到精品”的换挡期。
二、从模仿抄袭到原创孵化 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如何破茧成蝶?
当下热闹非常的动漫潮流,至少在数量上给了我们安慰。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何时新一代的“原创中国”动画风才能出现?既不好莱坞,也非日式风,而是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形象和动画故事,这是每一个人都期待的。要做到这点,需要从以下四个方向入手:
NO.1坚持本土原创而不是模仿抄袭
国产动画在被好莱坞与日本动画击溃之后,也曾经多次试图反击,但大概是被对手打蒙了的缘故,他们完全放弃了自身的特色与长处,而将模仿甚至抄袭当成了抵御敌人的武器。于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国产动画除了从语言与字幕上能够判断是在中国,其人物形象、动作、情节、道具等诸多方面,几乎失去了中国色彩与元素。国产动画电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落入了模仿与抄袭的怪圈,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自然永远也不可能赶上对方。
今年暑假播出的《摇滚藏獒》被指有好莱坞风格,《大鱼海棠》则被认为模仿了宫崎骏的作品。尽管这些指责有点苛责的意味,但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动漫依然处在学习、模仿、借鉴他人的阶段,尚未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学习、借鉴、模仿是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这无可厚非,关键是要在学习、借鉴、模仿之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从《大圣归来》到《摇滚藏獒》再到《大鱼海棠》,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动画人为开辟动漫的中国特色之路所做的努力。
经过对已上映中国动画电影的深入研究,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认为,当前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要想得到受众的认可,一定要大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寻找灵感,这是中国动漫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条捷径。事实上,《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动画电影已经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市场号召力。
NO.2坚持孵化作品而不是速产商品
国产动画近些年之所以难有精品,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责怪与嘲笑动画工作者缺乏想象力,固然,能力与水平不足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关键却不在于此,而在于动画制作人与动画制片方的态度。长久以来,很多国产动画影视作品之所以故事俗套、制作粗糙,多数是因为创作者与制片方将动画电影看作是顺应电影复苏大潮而尽快捞金的一次商品投机,而不是遵照艺术规律,将其看作是艺术作品的倾情打造。
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在喜羊羊系列大成功后,引起一批效仿之作,各种系列制作,各种IP开发如雨后春笋般一股脑儿地冒了出来, “洛克王国系列”“摩尔庄园系列”“魁拔系列”“熊出没系列”等接连横空出世,对游戏、电视动画等各种IP可谓开发到极致。这些系列动画电影依托线上、线下,电视动画、游戏,成功吸引儿童前去观看,成了票房制胜法宝。
但是系列动画的制作过于频繁,也为国产动画的发展埋下隐患。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即使成功,续集上映时间往往间隔两到三年,甚至是十几年,而国内国产动画电影,基本每年都可以看到续集上映。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无序疯狂,跟风再跟风,最终导致香港电影的没落。这些不合规矩的续集跟风上映圈钱,一样会有重蹈覆辙的危险。
就拿经典IP《魁拔》来说,2011年,青青树公司历时三年时间,排除万难,筹资3000万打造了动画电影《魁拔》,上映后却只获得了300多万的票房。青青树把《魁拔1》的惨败归结于“裸发”,“那是我们第一次做电影,哪懂什么发行、宣传啊,大家就像产品经理,闭关做产品,做完卖就好了。”于是,在一年半之后《魁拔2》上映时,青青树找了一家业内颇有名气的专业发行公司。这次票房2500万,虽然比第一部翻了8倍,却依旧赔钱,他们把这种不理想归咎于“排错了档期”。一年后《魁拔3》迅速上映,这次青青树再次换了发行公司,档期也定在了更加多元的“十一档”,可最终还是以2500万票房收官。
纵观《魁拔》三部的制作时间,三年,一年半,一年,时间越来越赶,“我们被市场赶着走,根本没时间好好打磨。”青青树最终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再看《大圣归来》的创作用了8年,《大鱼海棠》更是用了12年之久,就连《摇滚藏獒》也是花了郑钧6年的心血精心打造。而好莱坞每一部大片的横空出世,都是至少5年的打磨。由此可见,一部好的作品,从时间上就能看出诚意。
NO.3坚持“情节+情怀”而不是只卖情怀
情怀是电影的灵魂,没有情怀的电影即使情节再离奇、特效再花哨,也不过像方便面一样,食用时味道浓烈,但又会被立刻遗忘。而缺少了情节的支撑,空有情怀,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或者故作高深,同样会让观众乏味。
相较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中国动漫电影还在成长的路上。人们对于中国动画的关注度持续增高,这让中国动画电影在压力和期盼中艰难前行。而如何处理情节与情怀的关系,做到两翼齐飞,仍然是制约中国动漫电影由合格走向优秀的瓶颈。
近年来,一部又一部满载“情怀”的经典动画被翻拍成了电影。去年《大圣归来》的出色成绩更是直接带热了西游记题材,除了新面孔作品,一些老电影也打着怀旧、情怀的牌子出现了。那么,将老题材翻拍或重制成动画电影是否可行?答案是肯定的。
去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就在日本创下了80亿日元的票房神话,而今年《魔兽》则在中国创下了14.7亿人民币的票房神话。但是,从《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不尽如人意的票房,各种“毁童年、毁经典”的吐槽来看,观众为情怀买单的前提还是过硬的电影质量。
事实上,当一部电影被赋予了一种情怀,就会被赋与更多期待,至于如何利用这种情怀,还需要导演和编剧精心打磨。毕竟情怀只是吸引观众的招牌,而真正的口碑还是要靠实力取胜。中国动画电影一定要高度重视内容和故事,精心打磨剧本,塑造人物的良好形象和鲜明性格,学习外国大片在情节上曲折动人,增加文化内涵和价值内涵,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产业运行规律,认真研究青少年和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把有情怀、有故事、有价值的动漫影视传递给社会。
NO.4坚持打造精品而不是被票房左右
去年,《捉妖记》以屡破票房纪录的姿态成为国产电影的骄傲。无论是业内,还是广大观众,都对于这部命运坎坷、重拍延期的影片给予赞赏和呵护。这部制作精良、具有开拓精神的优质国产片获得高票房原本当之无愧。但在“夺冠”之路上以“公益”之名刷票房,成为《捉妖记》画蛇添足的污点。这一行为背后,其实揭露出国内电影界对票房神话的扭曲崇拜。
经历了上世纪末国产电影的票房滑坡、电影院门可罗雀乃至破产转行的苦日子,近十年的高速增长的票房,让电影人有了一种翻身做主的自豪感。在全球票房增速第一背后,以票房论英雄的观念,也让高速发展的动画电影市场进入误区,票房神话刺激了某些不规范运作。如导演被票房绑架,电影成功了,导演失败了;如“偷票房”事件频频发生,网络水军成为职业;再如某些影片为追求高票房,把2D转制为伪3D……
而在成熟的电影市场,更科学的统计数据不是票房,而是观影人次。在“唯票房论”思想指导下,电影创作者是在为谁创作?我们看到,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但电影类型和审美却越来越单一僵化,具有开创性的作品越来越少。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赚快钱”的跟风之作,而对《百鸟朝凤》这种原创作品的接受度、容忍度却越来越低。
中国电影界到了转变“唯票房论”观念的时候。国产电影迅速崛起,但票房神话不应成为电影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丰富的类型、精良的制作、旺盛的原创力,才是中国电影真正的精气神,中国动画电影也不例外。
三、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眼下,国产动画电影相较于以往,全年龄动画电影有所增加,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运用趋于成熟,影片的制作技术和艺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圣归来》的崛起,给国内诸多动画工作者和动画制片方打了一针强心针,更坚定了要让国产动画升级换代的决心——在内容上要告别低幼定位,立足本土故事与东方美学基础,展开想象的翅膀,国产动画影片的复兴之路不再是遥不可及。
但存在的问题也亟需引起重视:过度好莱坞化,民族元素沦为点缀和装饰,过分依赖于IP开发和系列制作,原创力不足,一些作品仍在狗尾续貂,上映圈钱;剧本创作方面整体水平仍不够高,剧情设置仍有很多漏洞,很多作品角色设定还不完美;动画制作整体水平仍不够高,题材单一,低幼化成为票房阻碍之一,低俗倾向仍旧严重。因此,急需提高创作和制作水平,在未来的动画创作中,设置丰富而合乎逻辑的剧情,设置有个性的角色,努力向全龄化、精品化、去低俗化、民族化方向发展。总而言之,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潜力尚未爆发,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