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看过了创业的各种死法,为什么那些不符合“O2O理论”的企业都还活着?

文/谌基平(环球管理网专栏作者)

今天和两个朋友在一起吃饭,其中一位做行业学术研究的朋友,提到了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尚品宅配,他说尚品宅配在传统企业里大家还是很认可的,但在电商里就一般般了,我问为什么呢?他说尚品宅配的电商模式不符合“电商的概念啊,你看它的模式那么奇怪。我笑着回答了一句:活命要紧还是形式主义要紧?

当然类似的事情,记得我还在尚品宅配的时候,我们老总有一次开会的时候就提过:学术界总是在定义什么是电商,什么是O2O,听上去好像都挺有道理的,但真正按照“标准”在做,然后能做成功的有几家?

“标准”那么重要吗

你的员工只关心你的企业能不能发出更多的薪水,更多的奖金,给到更豪华,更宽松的办公室;你的投资人不但关心你的商业模式稳妥不稳妥,而且还关心市盈率如何,并不关心你究竟是不是按照“电商标准”在走。既然利益的既得者都不关心标准,为什么我们创业者还要那么在乎标准呢?

这阵怪风,把好多的企业都差点给整垮了:

比如之前有些企业依靠经销商活得挺滋润的,非要去搞个天猫店,更要命的是还做的风生水起,结果经销商不愿意干了,三天老天闹上吊;

比如之前有些企业做a类产品做的挺好的,看到有些企业做b类产品风生水起,受到诺基亚,索尼,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活生生的把a产品砍掉,冒进的做了b产品,把企业一下子推进了深渊;

古人强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知识是人造出来的,是学者们根据成功者或者失败者们的表象总结出来的,他们脱离了实际的发生环境而概括出来的“成功学”,你的情况又不同,怎么能去做全盘接受的事?

诺基亚为什么从龙头老大变成了微软的收购品?小米为什么短短四年就迅速崛起变成了世界第三?学者们给出了很多的答案,甚至给出了很多的方法论,但真正能深入了解到诺基亚衰败的本质原因的人,没有实实在在的经历者,又有几个人能说出个全面?

即便说出来了,也因为企业的基因不同而无法直接复制,哪怕是失败的经验,也无法复制。

好比一个人在企业的路:有些人是靠着脚踏实地,用业绩换职位往上走。有些人凭着某次亮相被老板看中委以重任。有些人抓住了某次机会,一簇而成。按照职场标准,你非要用脚踏实地的那套晋升法则来框定每个人的成长之路,你说现实吗?

标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别人的看法真的那么重要?

营销人员为了强调营销的重要性,他们会不惜撕破脸皮写出一篇“初创企业,如果身上只有一分钱了我也会选择做pr”;产品经理为了强调产品的重要性,他们也学会了营销人员那套,任何商业回归到本质都是产品;做投资的人为了炒热资本市场,好让自己的回报率更大,投资机会更多,他们会厚无颜耻的高声呐喊:宁做创业狗,不做打工狼;现在是最好的创业机会,创业后悔三年,不创业后悔一辈子。

于是,各种不同角色的自媒体人在虎嗅,百度百家上对各家企业的做法提出各种批评,各种高瞻远瞩的建议,放佛你不听从我的分析,明天分分钟倒闭。

作为一个创业者,当你面对这么多“真理”时,你该听从哪个人的建议?你是把全部的身家全部丢进中央电视台打广告,还是请上100人的技术大牛团队闷声作产品?

于是,创业的各种死法开始出现了。有因为有产品没有市场而死的,有因为有用户没有盈利模式而死的,有因为扩张太快团队管理失控而死的。然后这些失败者还能大大方方的走上各种论坛去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去不断告诫新的创业者,你们继续加油啊,现在是创业的大好时机,接下来自己偷偷摸摸的换了个名字到其他公司做高管去了。

这里面的基本岗位,我自己都有做过,当你单一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言论的时候,都是对的,而且的确每个模块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系统组合起来看的时候,发现是漏洞百出的。

你说营销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大多数人会违心回答,都重要。是的,理论上来说,一个企业的营销100分,产品100分,如果管理部出问题,企业的成功率应该不会低于80分。但事实是,不仅仅只是人力是资源,资金是资源,同样时间也是资源。作为一个初创企业,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同时把几件事打磨到100分,从这个角度来讲,前面说到的那些营销论,产品论都是过于偏激的。

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某家打车软件公司,创办初期发现很多的出租车司机没有智能手机,他们觉得这是用户的一个非常大的痛点,于是给每个司机都发了一部平板。后来这家公司被一个连app都做的不成样子的滴滴打车给秒杀了。

这家公司只考虑到了产品,并没有考虑到资本和时间。虽然给每个司机配一部平板,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但从财务的角度来看,过多的资金被司机所占有,那么在营销,在团队方面能分配到的资金必然不多;从时间资源来看,每个司机都要去推一部平板,这种效率肯定低,市场占有率起不来。从司机的真正核心诉求来说,光有平板电脑,没有订单,该打车软件能给司机的帮助依然是一句空口号。

所以,创业者的判断力,并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学者,也不是来自于某个导师的尊尊教诲,而是依据企业的现有实力,以及市场状况,再加上借鉴部分别人的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它是一个吸收,思考,消化,生产的过程。

当然,留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去思考的基础是,你还在创业市场活着,如果你早早挂掉了,哪怕头上顶的商业模式再好听,也只是这一场互联网大战的炮灰。

比如去年狂热的社区O2O,今年的上门O2O。都有可能是学者们“O2O理论”下的炮灰产物。

文章来源:品途网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