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文化上墙”,借以展示组织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口号“上墙”是宣传企业文化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但企业文化建设绝不能止于“上墙”,更要“入心”,最终化为“行动”。如何让企业文化由干巴巴的理念变得立体、丰满而深入人心?
人格化
英国维珍公司有一项规定:如果一个项目或计划不符合集团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不管多么赚钱也要舍弃。维珍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有趣”。这种“有趣”文化在其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理查德·布兰森被称为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嬉皮士资本家”。这家伙虽然置身于上层名流社会,却终日一副摇滚明星的打扮,披肩长发,玩世不恭。不仅如此,他的行为更加“有趣”。
查德·布兰森曾经只穿三角短裤和性感美女合拍维珍饮料广告;曾和几十个几乎全裸模特打着“所见即所得”的标语在伦敦街头为维珍手机做促销;曾开着坦克驶入纽约时代广场宣传维珍唱片进军美国;曾骑着一头白象到印度国会演讲;曾经沿着英吉利海峡的沙滩裸跑……这让维珍在英国的认知度达到了“骇人听闻”的96%。并且让维珍时刻引领时尚潮流,始终受到英国年轻人的狂热追捧。想象一下,在这样一家公司工作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企业文化“人格化”,树立能够代表企业文化的榜样人物,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化身”。以榜样人物的身体力行来影响人、感化人、激励人,才是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仪式化
马云的阿里巴巴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企业使命,经过短短十几年时间,现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而阿里巴巴更是把“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企业使命通过“仪式化”的设计,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商业奇观。
阿里巴巴不仅硬生生地把每年的“11.11”从悲催的“光棍节”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更让2015年首次举办的阿里巴巴“双11晚会”开创了一种崭新形态的晚会现场,那些原本以为是玩笑的传言,后来在这场晚会上居然都实现了。不仅半个华人娱乐圈都参与其中,就连“美国总统”和“007邦德”都来为其站台……这场别开生面的晚会以前所未有的互动娱乐营销模式,为亮瞎天下人双眼的“双11”销售纪录起到了推波助澜和事半功倍的作用。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宣扬那个“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企业使命。
将企业文化中使命、愿景和价值观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仪式化”活动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还可以在企业外部增加大众关注度和吸引力;不仅可以创造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还可以创造“壁垒型”的文化竞争力。(本文版权归“李光斗品牌观察”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梦想化
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几乎都代表了人类在某个方面或者某个阶段的梦想。在比尔·盖茨写《未来之路》的时候,微软代表了人类信息时代的梦想。当时,微软是全球最牛的企业,同时比尔·盖茨也长期“霸占”了世界首富的位置。但是现在人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梦想化身”变成了苹果、FACEBOOK、谷歌……还有那个要“带你去火星”的埃隆·马斯克。
这些企业就成为了当下最伟大的企业,也是当下市值最高的企业。因为他们是梦想的化身,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巅峰体验,所以人们才会疯狂。疯狂到连续排队几十个小时,仅仅是为了购买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卖梦想”永远胜过“卖方案”。一个伟大组织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并描绘出实现这个梦想的路线图,而不应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伟大的企业总是能够把客户的梦想,变成企业的梦想,进而变成全体成员的梦想。
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只有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将文化根植于人们心间,浸润渗透到每个成员的血液中,才能将组织的意志变成所有集体的意志。
作者 | 李光斗
来源 | 李光斗的博客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