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最让企业界揪心的事情已经漏出了端倪:资本寒冬下的企业究竟能不能熬得过去,能不能熬到开春,能不能熬到盛夏?答案是,难,很多已经支撑不住了,创业咖啡馆和孵化器之类的企业,已经开始倒闭,而且是批量的倒闭,深圳已经开始,北京也已经迫在眉睫。整个行业的倒闭趋势越来越严重。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近3000家孵化器,16000多家众创空间,不计其数的创业主体咖啡馆,在倒闭狂潮面前,怎一个崩溃了得?
为什么会是这么一个局面?为什么会首先是从这里开始推倒多米诺骨牌?又为什么总有特别少的一部分这类孵化器和咖啡馆,依旧如火如荼,纵横捭阖呢?
鲁迅先生说,这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句话的号召力非常强大,激励和鼓舞着好多代人去走出新路来,是创新的经典语录,但创新之后,问题就来了:如何才能让这创新能够生根发芽并最终变得郁郁葱葱呢?我们并不缺少创新,我们缺少的是只在篱笆上下功夫,却不在桩上做文章。
创业咖啡馆和孵化器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我们更多的人会做模仿或者趋同的企业乃至转型,却很少有人去做互补的企业和转型,正如同中国人扎堆开加油站而犹太人却分散查漏补缺弄出一个小镇来一样。
中国人不缺少创新,但却把一个好的创新,在很短的时间内玩废了。究其原因,一个创新,在一开始并不是完备的,需要各类资源在各个相关领域的跟进。但是,我们习惯于去模仿现成的成功模式,却没有脑力去发现和挖掘周边的空白地带。
比如,创业咖啡馆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能提供硬件,却提供不了软性的需求,比如,培训、咨询、融资、宣传、资源整合等等,当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咖啡馆和孵化器的硬件条件上时,这几大领域却荒废着,无人耕种,也从而导致咖啡馆和孵化器缺少相应的资源整合,无源之水,支撑不住,最后慢慢凋零了。
很多咖啡馆无不是在学习模仿车库咖啡和3W咖啡,仅仅几年的时间,创业咖啡馆就几乎泛滥成灾了。但是,大家只是学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他们二者的真正精髓在于:除了硬件之外,创业者可以获得在别处无法获得的软性服务,比如,项目的专业咨询,相应的培训,融资的渠道,等等,而这些,绝大部分的咖啡馆是做不到获取不了的,甚至在基本层面上连想都没有想到。
这从一方面看到了他们二者的强大,自成体系,但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了更多的咖啡馆完全可以不做咖啡馆,可以去做别人没做的事情,可是不行,大家不会去做,这是脑力的问题,大家会模仿,却不会查漏补缺,也不会去填补空白,大家没有想到那一个层面上去,大家满脑子想的都是赶时间,怕落伍,于是一哄而上,再而衰,三而竭,如空中楼阁直接摔进下水道里一般。
企业转型也是如此,本应是转型得五花八门才是,可实际上不是这样,大家都在往一个洼地里转,于是转型与不转型,意义并不大。大家都如一个羊群,头羊往哪走,大家就一起往哪里走。这就是悲哀。
大家回过头来想一下,那些不看天吃饭的企业,真正的秘诀在于,从不做扎堆的事情,从来都是眼光独到,从不盲从。
当大家都在做一件事情时,后来者就要注意了,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跟进,不要扎堆,你大可以去做大家都来不及做或者做不了的事情,而这一类事情却又是非常需要的,变成你为大家来提供服务支持,把这些咖啡馆和孵化器变成自己的客户。李维斯的智慧之处在于,当大家都在淘金时,他发现需要耐磨的裤子,需要水喝,于是他发现了新商机,他成功了。这就是在扎堆的人群周围发现新商机。
作者 | 钟清扬
声明:本文系作者钟清扬授权MBA智库发表,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