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共享经济如何在中国落地?在美国是环保问题,但在中国却成了再就业和挣外快问题

共享经济如何在中国落地?在美国是环保问题,但在中国却成了再就业和挣外快问题

最近CCTV财经频道制作了一期共享经济的节目,节目提到“共享经济正在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新时代被开启了”。共享经济的话题在中国又热起来了。这一次,可能不再是虚火。

当影响人类社会变迁的两股推动力——技术&文化逐渐成熟后,它必将推动共享经济的成熟。

文化方面,事实上21世纪我们正在回到一个更加具有亲密感,具有普适信任,社会资源更加频繁流动的交易文明。这似乎是绕一个大圈,将回到人类交易文明最初的状态。

技术方面,实名社交网络、移动设备普及、移动支付、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五项技术的成熟,使得一个随时随地、有高度信任基础和支付便利性的创新基础架构被搭建起来。也使得我们在现代都市里极大的扩大的“自己人”的范畴成为可能。

那么,共享经济在中国该如何落地?

首先,共享经济在美国是个环保问题,但在中国却是个再就业和挣外快的问题。

那么发源自美国的共享经济成功模式迁移到中国来适用吗?

我们先来看下面两张图。

第一张是《经济学人》杂志某一期专门探讨共享经济主题的封面:

两种不同的视角取决于品类的轻重。 比如,房子非常重,车子非常重,孩子非常重,所以围绕他们就容易形成围绕场景。但是,灯泡很轻,凳子很轻,电钻很轻,吃个便饭很轻,所以这些往往会融入到其他的场景中。

当你切入共享经济类别相对轻的时候,品类自身的引力不够形成周边场景,这个时候你就要转化思路,主动融入其他场景考虑问题。

比如“Enjoy”从高体验餐饮场景切入,构建了一个体验经济的核心场景,从而逐渐切入其他零食,甚至手工艺品就显得顺理成章。而“觅食”选择了覆盖所有饮食场景的全品类切入方式,反而有可能让用户觉得无所适从,最终只使用其最核心的一到两个场景,使得其他场景枯萎。

或者,如果你是做个人手艺的共享经济,那么你提供的共享服务层次和类别差异可能非常大。比如你提供主要是按摩、美甲、身体护理类的服务共享经济,这就是一个轻品类,它其实隶属于多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比如办公室场景、家庭上门服务场景、周末姐妹聚会场景。服务于不同的产品完全可以形成彻底不同的产品形态。

第四,看清打开频次与传播率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交易平台,高频打低频的理论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详。

不过,到底为什么高频产品可以侵蚀低频产品呢?

这个可以看成是一个进化生物学问题,不过最终还是一个数学问题。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里面对于原始海洋中基因间如何竞争有过精彩的描述。进一步用数学来解释就是,如果有AB两个产品:

A产品用户体验非常好,用户满意度极高,每次使用都能产生200%的传播,但它一个月的时间只有5次用户打开。

B产品用户体验做的一般,用户满意度一般,每次使用只能产生5%的传播,但是它用户打开频率很高,一个月能打开200次。

那么一个月后,A产品传播结果为243,而B产品的传播结果则是惊人的17292。

所以,一个自我复制频率高但是每次复制能力低的产品,会胜过一个自我复制频率低但是每次复制能力强的产品。

以上四点即是我对于“共享经济如何在中国落地”的一些看法。正如央视财经频道所说,共享经济在中国已不是新鲜话题,它将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经济共享时代。

本文作者:厅客App联合创始人&CEO林超,连续创业者。成功创办过三家高科技和互联网消费类公司。中山大学数学和金融双学位。在厅客的第二职业是:人类学家。厅客目前获得PreA 数千万人民币融资。本文由作者授权创业邦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创业邦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