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刚拿到DST的C轮没多久,又带着3亿美金的“众包物流”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里。
他们将原本需要职业配送员运送的货品分包给普通人来配送,人们在达达APP上注册会员并实名认证,完成线上培训考核之后,通过手机APP接收到方圆3公里以内的配送订单,一旦“抢”到这个订单,按照订单显示的地址取货,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货品送给收货人后就可以领取酬劳。
蒯佳祺认为这种配送方式自由灵活——兼职配送员赚取了收入;O2O公司减少了全职配送员数量,节约了成本;消费者也能快速收到货品。
但没多久,这只“独角兽”的前行就开始出现了些问题。
就近日的报道,饿了么、口碑网、美团外卖等多家外卖平台表示,已断开了与达达原有的物流配送合作。
被饿百度外卖、饿了么和美团联合封杀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分一杯羹”前的疯狂成长
起步初期,在共同的投资方红杉资本的牵线下,达达与外卖巨头饿了么达成合作。达达的产品demo(演示)得以在饿了么平台上完成测试。根据双方最初的合作计划,饿了么从品牌馆的订单中,每天分出10单给达达配送,之后每周增加10单。
当时为了保证配送及时完成,达达几乎把办公室里仅有的10余名工作人员全部调动。一旦出现订单没人抢的情况,蒯佳祺就自己上。最终达达获得了饿了么的信任。
饿了么订单的接入也成为达达在起步初期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后续美团、百度外卖等平台的接入,达达一举成为O2O市场最大的第三方配送平台。
与外卖平台“分手”与“封杀”
在同城配送站稳脚之后,2015年国庆期间,做O2O水电煤的达达上线了自己的外卖品牌“派乐趣”。
达达的做法很快遭到了外卖平台的反击。根据网上流传的一张截图显示,饿了么、美团、百度、口碑网等集体封杀了派乐趣,要求店家不与其合作。在采访中,后面四家均回避了封杀一事。
“估计是个别市场的人自己瞎搞的”,饿了么内部人士指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四家的订单都没有再交给达达进行配送。上述人士称,“目前(与达达)几乎没有合作”。之所以称“几乎”是因为部分饿了么的商户依然会自行使用达达的服务。不过,对方并未透露断开合作的具体时间和原因。
达达作为第三方众包平台,掌握了大量用户信息,他们在洗其它外卖平台的用户。这被认为是其它平台断开与达达合作,甚至封杀它的重要原因。
此前达达与饿了么、百度、口碑等外卖平台打通,作为第三方众包物流接入,随着达达旗下“派乐趣”的上线,前期掌握的数据成为了达达自建外卖平台最有力的基础。
只是,当下并不是一个绝佳的时间窗口,外卖市场早已一片火海。包括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以及蚂蚁金服重新启用的品牌“口碑”网都扎堆在外卖这一入口。这些平台几乎瓜分了整个市场,而且背后均站着BAT等大树。
卫继勇认为达达走上外卖的道路是出于入口考量,迫于无奈。“因为入口不是它的,它说了不算。它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主权。”
达达方面则解释称,“(做外卖平台)为了形成闭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物流基础。”
当然,在达达想要形成业务闭环的同时,外卖巨头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开始自建物流体系。
众包物流的合纵连横
2015年5月,京东到家上线“京东众包”;6月,饿了么上线“蜂鸟配送系统”,搭建第三方物流平台和众包物流平台,上线一周即聚合超过1万配送员;3个月后,刚宣布获得口碑网C轮融资的外卖平台“点我吧”,也推出面向商户的配送服务“点我达”;12月,美团正式启动“美团众包”项目,开启美团专送,配送时间较普通餐厅减少了10分,上线一周后,日订单突破10万;悄然上线百度骑士,以半自营模式搭建众包物流团队……
“未来百度外卖就是要做中国最大的同城物流。”巩振兵在一次演讲中公开表示。他认为,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是规模和效率。达达想要单纯地做O2O的水电煤几无可能。
这个一直服务于“老雇主”的第三方配送为何突然杀了个回马枪?还要“自立门户”?
达达从2014年6月份上线至今,从发布的数据中看出,达达已经拥有了100多万的实名配送员,日订单150万以上。已然在创新土壤中狂飙突进。成为了众包配送平台中服务覆盖较广的其中一员。
所有同行和相关产业链里的人对达达的表现不以为意,拿“从外卖巨头虎口拔牙”的事儿当段子津津乐道。
但这样缓解继续烧钱的被迫转型,显得让人摸不到头脑。
众所周知的原因,派乐趣的推出并未如预期一般顺利。近日更有媒体曝出,很多配送员、商家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被达达和派乐趣拉黑。几位使用过派乐趣的网友也反映,派乐趣能搜索到的商家“更远”,但都是很小的商家,连锁品牌非常少。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从各方反应的问题中就可以分析出,达达被迫转型面临的困难重重:
(1)如入的市场没有打开细分差异化,不仅大环境不适合推动外卖配送,也没回落到外卖服务本质——餐品及商家的质量上。
(2)自身产品设计缺陷:刚才讲到送餐服务质量是和配送最核心的竞争力。而这一竞争力是以来庞大且和活跃的简直配送团队。
(3)需求不匹配带来的订单量不足会降低配送员粘性;
(4)合作共赢的商业价值观被打破:物流业务很难向“商流”转型,平台的风控机制要比物流复杂得多。也由于配送服务质量的限制,达达的合作平台会非常广泛。更需要面对“过河拆桥式”的合作方式,面对凶残的市场竞争,达达在扩展业务上会自顾不暇。
也有接近达达人士指出,达达的优势在于早已拿到了大批商户和大量的配送员,在用政策保证这批资源不流失的情况下,可挖掘的价值可能远不止送餐。“达达已经开始有驻店服务,在这类模式走通之后,也可以驻店服务送花、服装等高价低频需求商品,创造更多收益。”
单纯的众包物流只是一场春梦?
从“基础设施”众包物流做起而后慢慢走向转型的企业,达达已经不是第一个专人直送。人人快递尝试转型涉水代买谋划全民销售,众包配送最鲜到上线生鲜商城……红极一时的最后一公里众包配送已经到了被迫转型的阶段?
订餐平台客单价低,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的成本有限,因此,这部分运力的往往需要订单规模和每单补贴来保障生存,自身商业模式的变现能力却极低。按照行业惯性,这类运力平台的转型可以有两方面猜想,一种是像顺丰一样,提供基于自身物流业务的多元化服务,另一种即是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做平台。
然而建立适合众包物流的基础设施所需人力、物力和资金成本,并非众包平台所能承受,因此,如果想靠转型“自救”,向上转做平台似乎是唯一选择。
很早就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的众包物流平台一定会走上两条路:被大公司整合或转型。
“众包物流不是一个行业,只是众包服务中的一种,它们可以用于补充运力,但由于稳定性不足,不能永久作为基础设施。”专业人士解释道“不是说众包物流是泡沫,在市场趋势下众包物流必然存在,但脱离了纯粹商业载体的众包物流,根本没法生存,转型前的达达就是一个案例”。
“相对于人人快递和最鲜到的物流转商流,外卖平台生活半径就选择选择了另一条路,接受投资、服务投资方,这样从商流转化更专注的物流就轻松得多了,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拿到了巨头的投资,有了商流的保障。”上述人士再次强调,物流要想生存一定离不开商流。
另有资深物流人士认为,单纯做众包物流的企业难以变现是不争的事实,但众包物流是不是虚假繁荣市场不应该单纯看其配送业务,而应该着眼整个市场的潜在价值。“前期市场扩展阶段肯定是在拼资金的支持能力,但从长远看,对市场的规划才是这部分企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对于补贴,当事人有话要说
从各个渠道的报道来看,补贴在蒯佳祺看来是商业策略。“本质上补贴是花钱买时间,补贴是希望能够快速超越规模临界点的动作。”蒯佳祺相当信奉补贴的作用,他也曾受益于此。
一年半前,上海是达达上线之后的第一站,当时单量少,也没有配送员,配送成本非常高。为了吸引更多人接单,达达初期给配送员的15元费用中,平台需要补贴10元。而随着订单量提高,当前每单的补贴维持在4到5元。
在降低补贴的同时,达达也开始探索可能的盈利方向。一方面物流本身有获得微薄利润的可能,另一方面,蒯佳祺提到一个有趣的场景:在达达配送员上门与用户短暂接触的那几秒,配送员可以利用这次机会,进行高效推广,“因为场景和用户都是最精准的”。换言之,达达除了配送服务,也可以利用配送员优势,提供推广服务。
不过,这两个场景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践检验,而达达配送的每一个订单,依然处在补贴状态。
结语
现在,蒯佳祺已经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饿了么等大型外卖平台,他更愿意提到诸如“一米鲜”、“回家吃饭”、“药给力”等更多垂直细分市场的O2O平台。因为这些平台没有能力自建配送体系,绝大部分依赖于达达。
只是,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越来越多的O2O平台已自身难保,在生死线上挣扎。根据品途商业评论的数据统计,2015年死亡的O2O项目达到220个,这还不算未披露的数据。
“明年再次召开这次会议的时候,我希望大家都可以非常好的坐在这里,我们大家都活下来。”在2016年初一个行业峰会上,蒯佳祺在演讲最后说道。在O2O哀鸿遍野的当下,这既是对他人的祝愿,更是对自己的良好祝愿。
“未来还是BAT的故事。”
当然,被BAT相中,创始人套现出来,未必不算成功。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