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浪打浪。
老浪通常会被新x浪(不是那个新浪)拍在沙滩上。
尤其突出的是内容行业。
我们从一个年轻人说起。
年轻人C君
此人姓名不详,姑且可以叫他C君。论长相酷似吴彦祖(自称),90后商科海龟。顶着一个高大上的光环,2015年回到国内,加入一个名为“开始众筹”的众筹团队。C君资历尚浅,从新媒体运营开始做起。
他运营的公众号名为“开始吧”,经常会用爆款的行文格式发一些人物故事。做了一段时间,桂哥——也就是他的老板——认为C君的文笔甚好,头脑也很活(tuo)跃(xian),常常写一些只有90后看得懂的文字,偏偏反响不错,让他这个70后好生苦恼。
纠结了一阵子后,桂哥决定给C君一个内部孵化的机会。
“你就做一个公众号吧!”
C君当然好生欢喜,只是头脑中的想法未免过多。
比如说,他英语很溜,又懂一些互联网的黑科技,若做一些国外的科技产品评测想必不在话下。
又比如,他从不安分,又见不惯权威,总想着在BAT们看似高大威猛的形象(或者说公关形象)下发一些牢骚。
再比如,他收集了N多自定义表情,若单单是和朋友聊天使用,委实有些憋屈。
C君和桂哥,再加上一些别的小伙伴,大伙儿一合计,得了,就做一个吐槽类的科技公众号吧!
既然这个号是自己的,C君想,那就必须得性格鲜明,想到什么说什么。那自己是啥样的?
冥冥之中,C君自认为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又阳光,带点邪气、做好事还留名的……美男子。
于是,公众号的人格画像就此诞生了。
几千万人在读他的内容
公众号从7月份正式开始运营,每日深夜零点推送一篇文章。如此,短短200多天,积累了50万粉丝。或许作为围观群众之一的你,读到这里认为粉丝增长得很快,但休怪我没有提醒你,前方存在高能装逼反应——C君认为,如果每篇文章打开率不足15%,莫谈成功。
500000×15%=75000,也就是说,每篇文章达不到七万五千次的阅读都是不合格的。
……好大的口气!
但事实确实如此。C君每日零点拖着炎症的身体发文(简称拖延症),却有无数粉丝不睡觉等着他零点发文。最终换来的是暴涨的粉丝、每篇逼近10万+,甚至偶尔爆表破千万的阅读量,以及至今(貌似)没有女朋友的现状。更糟糕的是,因为他总是推送一些容易被大(B)大(A)们(T)的公关投诉,从而强行驶入微信避风港被删除的吐槽文,至今还没有攒到足够开通公众号原创和评论的积分。
令C君宽慰的是,即便如此,每当有文章被删时,后台总会有上千条及时的留言来嘲(gu)笑(li)他。嗯,读者老爷必须都是傲娇属性。
虽然对内容本身我持保留意见,不过单论他传播范围最广的几条推送
吐槽在iPhone上使用的新骗术:
2、视频创作行家
举例:优酷自媒体(2015年12月24日-30日)
3、声媒体高手
举例:喜马拉雅FM博客(2015年12月28日-2016年1月3日)
解释:他们刺头,他们热血,他们可能只是从兴趣出发而毫无资历光环。
举例:就像创业邦2016 “30岁以下创业新贵”评选的内容爆款创业者:王安妮,粉丝齐刷刷地调侃“肥妮”,高度关注她的八卦及琐事。在吴晓波频道和罗辑思维里,粉丝敢吗?还有同道大叔,颠覆了以往的星座解读,短时间爆红,成了女生心中的男神。
第二,他们以追逐热点和撰写解释性内容为主。
解释:长篇大论的行业分析他们做不到。对于社会的深入剖析也是强人所难。还不如追热点。
举例:脱口秀《暴走大事件》,王尼玛和王尼美这对活宝每期会首先创作一些没有时效性的内容,然后在周三或者周四加入时效性的内容。同时,大事件很多时候都只是对于社会现象的表述和解释,并不做过多分析。
第三,他们重新用人格将内容组织起来。
解释:公众号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博客。因为在早期公众号的红利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原创内容开始追求人格,用户能够从内容中看到活脱脱的作者。
举例:从当年的韩寒、老徐,我们看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只不过那些是明星。后来微博把他们拆散为零碎的段子,直到现在,人格化组织的内容才又重新崛起。甚至很多成为IP,产生了博客时代无法想象的变现手段。
最后,感谢C君以及内容行业的小鲜肉们
他们给我们提供了权威之外的个性化声音,这种声音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缺乏表现的能力。
他们做了大量解释性的工作,而这些深入浅出的工作往往是传统媒体不屑于做的。
他们重新用给自己的人格形象将内容组织起来,让我们重新意识到,其实人比起单纯的段子有趣多了。
越来越成熟的变现模式,让这个年代玩内容的年轻人,终于可以不仅仅是玩了。流量为王,那些本身性格就奇葩到足够的吸引到流量的年轻人,可以更加放开自己,做一个无拘无束,口无遮拦,却也能赚得盆满钵满的,自由的内容制作人。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