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滴滴柳青自述:我原来对养牛比对O2O更懂

滴滴柳青自述:我原来对养牛比对O2O更懂

柳青是中国“IT教父”柳传志的小女儿,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次,她受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邀请来到杭州,参加“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叫“She Era”(她·时代),有许多来自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天猫平台的女性创业者齐聚。

柳青2000年本科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后,2002年在哈佛获得理学硕士后旋即加入高盛。她自称是“Goldman Girl”,并且说“高盛使我长大(Goldman grows me.)”,足见12年在高盛直投部的经历对她的影响巨大。

滴滴的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加入滴滴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滴滴和快的合并了,滴滴和快的陆续推出了很多业务,我们原来叫打车软件,现在不光是打出租车,我们还在打专车,马上要打公交车,我们还要做公共交通,我们现在也在打直升机,所以很多人说你们已经是从单元业务完全变成了一个多元业务了。

同时,很多投资人给我们的估值说100亿美金以上了,我的朋友跑来问我,你们是不是可以收关了坐等IPO?

是这样吗?不是。今天我的心情,我们整个团队的心情,可能是危机感最强烈的时候。

“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是自己做企业的,如果自己做企业的人一定会特别有感受,像我们现在感觉和我们要做的事情来比,我们渺小了。我们本来是轻量级拳击手,一下子变成了重量级的拳击手,感受就是速度与激情,所以我很感谢大会派给我的题目,很老实地准备了PPT。”

从投行到创业公司的转变,最大的是心理压力

这是我做滴滴快的的第一个感觉。当时滴滴和快的还没有合并,去年的时候,第一个月是非常煎熬的,这个煎熬主要来自于心理压力很大。为什么压力很大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很多我的朋友,其实都是很关心我的人,很替我担忧,因为滴滴和快的两家烧钱,全中国互联网+史上创了奇迹,某一家烧了3000万美金一天,而且基本上是照这个速度烧下去,政策上各种不确定,这个就不细说了。还有整个团队,也才是一个两年半到三年的团队,这是挑战的地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我是一个12年在高盛,我不知道我高盛的同事来了没有,是12年在高盛工作的,毕业以后就到了高盛,一路做起来顺风顺水,组织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组织,在这个环境里面成长起来,没有去打拼过,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我做的也是传统企业,对养牛比O2O更懂。

所以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压力,我更大的压力是我加入公司一个月以后,发现这个味道有点不对。

“因为去年这个时候,现在有流行一个词叫”女神,只要是某个企业的女高管都被统称为女神,我刚刚去的时候被称为女神,我非常忐忑。尤其是当我排队上洗手间的时候,突然间有很年轻的女孩子过来跟我握手,说女神姐姐,我能够跟你照张相吗?因为我们公司的平均年龄是26岁,很多女孩子是92年、93年的。

“还有我跟另外一个同事吃完饭在北京一个叫”上帝的地方,到了五层,突然门口黑压压一群人,因为我们是做服务行业的,我们自己觉得自己除了做互联网+还是做服务行业的,除了服务乘客还服务司机,服务司机不好的话会有很多人来找我们。所以我的合作伙伴说你先避一避,我去挡一下,然后回来了,说虚惊一场,他们是来找你合影的。

“我当时是什么心情呢?我当时非常纠结,因为当一个人被定位为”女神的时候,但是当你又要去做事情和业务的时候,这是很矛盾的,我给自己的心里压力也会比较大。

“这一个月的时间,找不到创业的感觉,我很迫切地需要找到创业的感觉。后来怎么样呢?我后来被我的团队感染了、启发了,我们团队核心的同学们从哪里来?阿里的B2B团队,阿里的最核心的中共铁军,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是阿里的同事?说起阿里的中共铁军,大家是非常有感染力的,以骁勇著称,以无所谓著称,以忘我著称,在他们看来舍我其谁,什么都可以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跟这个团队有深入的接触以后有很多的启发。”

背后PPT为柳青和滴滴CEO程维

她认为,滴滴的大数据能力已经与世界级的同业在同一个水平上了

这是我们一个产品,因为我们服务很多出租车司机,我们为了让他们了解到哪边好接单,我们做出租车的热力图,比如在北京哪里是订单比较多的。像这个也是我们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大家,作为一个中国的出行方面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我们每天运行的数据,做的算法匹配的数字,是我们全球竞争对手在全球规模的数倍。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第一这是中国;第二,我们确实有先发制人的优势。这个数据量非常大,比方一下这是匹配的算法,就像一个人出门如果要去打车,有点像是移动打靶,打靶的人是在不停地动的,靶也不停地动,要在几秒内匹配打靶的人和靶,这也是匹配的算法的意思。我们在中国10秒钟可能要配10×10,10秒内要配1000×1000,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在中国就因为有这么大投入,才能够承载这么大密度下的算法需求,尽管如此还是不够,所以我们在人才的迭代上,也是不停地,一方面提升自己内部的人才,一方面我们召唤全球的最顶尖的技术人才。今天全球最顶尖的技术人才也都愿意来中国,来挑战一下这个世界级的难题。

“像这个也是从我们的匹配上能够看到的,比如北京实时的交通路网和实时情况图,绿色的是通行的,红色的是不通行的,为什么这个有意义?这是非常大的数据积累,能够不停地调你的地图和导航,保证准确性。这是我们在产品上,在服务上希望能够提供的更细致化的东西,”为你而来,主要是讲女性司机和女性乘客,很多女性乘客半夜回家的时候,可能不愿意坐一辆普通的专车,就专门找了一个女性的司机。

“这是一个真实的司机,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士,专门做专车的司机。在服务上,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服务不断进化、进化,尽管中间肯定是有不完美的,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持续地努力。战斗力是什么?战斗力就是没日没夜不吃不喝天天想着一件事情,战斗力你觉得哪里不够好就在这个地方不断地去努力,这就是战斗力。滴滴和快的经过了两三年的洗礼,真的是很有战斗力的团队,我很为这个团队而骄傲。”

提问者都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女性企业家,总体看提问水平相当高,可以不夸张地说,提问能力远在一般记者之上。这里也整理部分最精彩的给大家。

嘉宾:柳总您好,您说您之前在高盛从业专业投资很多年,投资也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产业之一,是万达商业地产院线以及大银行的第二大股东,近几年很多传统的企业和投资机构转到创投领域,今天很多创业者,所以我想问的是在创业路演的时候,很多创业者都在困惑怎么能够抓住投资者以及投资人的痛点,您认为从专业投资者的角度,您最关注的创业项目的痛点是什么?

柳青:我觉得如果是创业项目,我最关心的还是团队,就是这个团队和他想做一件什么事情,很多人问我当时来加入滴滴这个项目的时候,为什么想来,尤其是当初很多人都相信我们烧钱会不会把自己烧死了,什么时候有收入,什么时候有利润。在我看来,今天因为是女性大会,所以没有跟大家太赘述我们的业务模式是怎么样,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

我觉得追根溯源的东西是有社会价值的东西,一定有商业价值,有商业价值的东西一定是会给投资人带来回报的,就像我们来看BAT,阿里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们改变了它的交易方式,百度也是改变了人们的搜索方式,腾讯是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滴滴快的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这件事情是足够有价值的。在看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尤其是早期,早期没有别的可以看,我自己觉得一个是看团队,一个是看他做的事情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谢谢!

嘉宾:柳总你好,我来自山东济南,我是从事家政行业教育培训的,您刚才的演讲中间有一个话题我非常感兴趣,您提到滴滴在跨界人才方面用得非常好,您本身就是一个跨界人才,我相信在您进入这家企业以后,也有很多跨界的人才进入这个企业,我想听听无论是您还是后来加入滴滴的团队,跨界的人是如何适应到这个企业里面来,如何融入到这个企业里面来,最后如何能留到这个企业的?谢谢!

柳青:这个问题我只能借花献佛,我跟彭蕾讨论过怎么招人的问题,她给我的答案非常好,而且跟我的想法一模一样。

首先,招人是很难百分之百招对的,能够20%招对就不错了,所以千万不要给自己很高的目标说要百发百中。

第二,招人的时候要找到跟你的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人,这个话说起来很虚,所以彭蕾给我讲了几块还是很适用的,第一是要聪明,当然聪明是仁者见仁,对你这个行业比较了解;第二是要阳光,阳光就是说要比较积极、正面,不要老负能量;第三是要皮实,皮实就是不要有玻璃心,一碰就碎了,因为刚才我们也说了,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很难有谁会彼此顾及到彼此的情绪,但是大家只要知道我们在做事情就好了;第四是自省,一日三省吾身,一个人只要满足了这几项要求,对我们来说就是非常合格的人才。

嘉宾:柳总你好,我来自杭州,我们这个行业是属于文化传媒行业,现在文化传媒行业公私合并是比较多的现象,也是我们接下来要面临的现象。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滴滴和快的合并以后怎么协调两个团队,因为两个团队的原来文化包括工作思路,可能原来还不是互补的资源,是竞争的、相互对抗的,这样怎么把两个公司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公司?

柳青:这是非常实在的问题。过去的两三年中这两家公司都对彼此非常了解,程度超乎你的想象,而且也在战场上赢得了彼此的尊重。所以基本上在合并了以后,大家其实马上就变成同一种人了。

其实本来就是惺惺相惜的,很多时候你的对手定义了你是谁。所以你去跟一个已经打过多年交道的对手说合并的时候,大家已经长舒了一口气。

另外滴滴打车的创始团队都是从阿里巴巴来的,快的的股东是阿里巴巴,两边也算是姻亲,在文化的整合上是比较幸运的。但是对一般的企业来讲,合并确实是对文化和对团队的考验,是远大于其他一切的。

我们自己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呢?非常定期的,比如每周的星期天下午从两点到五六点钟会有管理层的例会,这个管理层的例会基本上是两边的高管都参加,前办部分讨论业务的问题,后半部分就是讨论管理人的问题,而在讨论人的问题上,大家通过磨合,其实是非常容易达成共识的,而且慢慢就把话说开了,我觉得把话说开是很重要的一点,能够达到把话说开的程度,两边的融合就不难。

文章来源:品途网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