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深度] 2015年互联网+健身生死录:不见先驱者,倒下先烈一大批

[深度] 2015年互联网+健身生死录:不见先驱者,倒下先烈一大批

以前从不健身的Steve,今年开始养成了健身的习惯。晚上下班后回到家,他会铺开瑜珈垫,打开一款健身APP,然后把手机放边上,开始跟随APP中的指令锻炼。

挑剔的他,几乎用过每一款健身APP,不过很多看一眼就会删掉,另一些用几天也会删掉。界面丑、模特难看、声音难听、操作复杂,都会成为一款APP被卸载的原因。最终,他手机上仍会同时保留3-4个健身APP。因为这些APP各有不同,还没有一个能完全满足他的需求。他还加入了几个健身微信群,一会儿不看手机,可能就有上百条未读消息。

2015年,互联网+健身领域的创业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我们粗略统计陆续出现的各种健身APP在200个以上;互联网健身市场中的用户还没有形成高品牌集中度,每款APP都会有不少尝鲜者;显然200款APP中,相当一部分很快就死掉了,或者是不死不活的状态,但仍有新的APP不断发布。

这一波风口从2014年年底出现,至今整整一年时间,未来是将愈演愈烈?抑或逐渐风平浪静?还是中期休整,以图蓄势重来? 

用户爆增之后,健身者到了验证健身效果的时候

我们预估2015年全年互联网健身的用户总量在1600万左右,而根据动域资本的统计,从2011年至今健身房会员累计才1500万人;一年时间,互联网带给健身行业的新用户就达到了传统健身房苦哈哈积累多年的会员数水平。

                                               dfadwe1.png

“健身”的百度指数连年上涨,2015年相比2014年翻了一番 

从上图中,我们还需注意到2015年8月之后,“健身”百度指数一直在下滑,天气转冷是一方面原因,但背后产品模式上的原因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mhtjdf2.png

“Keep”“火辣健身”“全城热炼”的百度指数 

我们选取用户量比较大的三款APP的百度指数,这条曲线和我们从各大应用市场中获取的下载数据基本一致:用户增长的高峰期集中在5月、6月、7月、8月,而8月以后则开始下滑;

一个健身者一般坚持健身3-6个月之后,体型变化、运动表现能力会有显著的提升;事实上,大量的用户可能在两周到一个月就会失去新鲜感流失掉,能坚持3个月以上的,已经是少数。健身效果如何,这也会决定这些健身APP中最忠实的用户,是否在3-6个月之后还能继续坚持使用这些APP的关键因素。毕竟,健身这件事,鼓吹社区也好、社交也好,最终都没什么卵用。

从用户增长高峰开始的5月-8月起算,往后推3-6个月,今年的8月到明年的2月,就是这些用户验收效果的时候,巧合的是,用户的增长已经开始下滑。

而开头中提到的Steve,刚健身时加入了几个微信健身群,热闹了一阵后,现在只是偶尔有个人出来扔一个链接,请求大家帮他拉票。

现有模式盘点:先烈很多,但谁是先驱

现有的互联网+健身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从工具切入,预先编排好健身视频,让用户跟着练。代表产品是Keep、火辣健身。网络上本来有很多健身视频,MikeLing、牛男健身等在PC互联网时代都有不少的粉丝,但Keep们将健身视频在移动端的体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用户打开手机,不用听着教练罗索,直接开练,连思考都不用了。想练了,手机掏出来就可以练。Keep、火辣健身因此获得了总和近千万的用户量,二者也都顺利获得了B轮融资。

社区也是这类APP的一大卖点,美女帅哥纷纷在此宽衣解带,煞是诱人,但无论秀的人,还是看的人,没多久就失去了新鲜感。就如笔者前面提到的,健身这件事,社区社交都没什么卵用。

赢利也是一大问题,从免费切入,是互联网切入很多行业的典型打法。而无论火辣健身要做的向健身房导流,还是Keep设想的电商,都还是镜中花水中月。

无论用户还是投资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工具类APP如果不能快速升级产品、找到赢利点,新的模式一旦从市场从中的某个角落杀出,Keep们也将迅速没落。

这类模式中还有Fittime、硬派健身等,大同小异,没有关键性差异,不做赘述。 

第二种模式,从场馆切入,代表产品有全城热炼、小熊快跑、燃健身等。基本都是模仿classpass模式。但国情的差异让迅速火起来的各种99元包月的场馆模式,又迅速衰落。美国的健身房和健身用户都比较专业,且行业成熟度高。而目前,中国传统线下健身房的体验非常糟糕,健身用户专业度也不够。

首先,传统健身房的抵制已经多次发生。这类模式需要和健身房共生共存,但健身房却难以从中获益。目前很多大型连锁年卡价格在5000元以上的,会员办了卡却很少去,健身房会拼命的推销自己的私教课程来获利,这种结构的健身房,怎么可能用99元来和你合作?

第二,传统健身房用年卡捆住会员的核心就是害怕会员流失到别的平台。在这种趋利模式下,健身房只希望你帮它增加新用户,而不愿意你把它的用户拉到别的平台上。通卡模式却在不同的健身房之间搭建了一个用户流通通道。

第三,中国目前很多线下健身房水平参次不齐,服务水平很难保证,从互联网过来的用户一向比较挑剔,各种差评时常发生。

在大量烧钱补贴、健身房集体抵制、刷单丑闻陆续出现之后,全城热炼转向团体私教课、小熊快跑提价、燃健身拣起了Fitmob模式。这类产品,就像一阵风一样,吹过了健身市场,又消散了。

第三种模式,从教练切入,代表产品有初练、叫练等。这类产品模式,是最不动脑的模式,以为O2O是万能的,挪到健身行业就可以用。结果发现健身行业存量用户太少,尤其是具体到某一健身房所在地周边的用户就更少了。所以这类产品是用户数据最惨的,笔者认识的教练中居然没有人一个人在这类平台上接到过超过5单的正价客户。做健身行业,必须从增量市场切入,才有机会。

教练上门的产品,像河狸家、燃点等,更是中国优秀教练稀缺的背景下浪费教练资源。 

整体上来说,互联网+健身可能只到了春秋时代,也许会产生春秋五霸,但离战国、再到统一市场,还远着呢。我们还没有看到真正的先驱者,倒是已经产生了一大批先烈。

未来互联网+健身的关键词:在家健身、碎片时间

新增的1600万互联网健身用户中最主要的健身场所不是健身房、不是工作室,而是用户家里。在定价99元/月的那段疯狂推广期,全城热炼、小熊快跑也不过获得7-8万有效用户,大部分用户仍因为价格、因为工作忙、因为场馆体验差等等原因没有选择健身房,而在家健身。未来互联网+健身的大用户量级产品,都需要围绕这一场景展开。

同时还有健身时间的变化,原来人们以为健身需要抽出大段的整段时间去健身房,现在HIIT等高效训练方式的流行,人们开始知道原来哪怕每天只有短短3分钟的训练,也可以让你健康起来。时间被更高效的利用了。

“在家健身”“碎片时间”是未来健身的趋势。

但从互联网中崛起的这一些健身人群,正在经历从一个处处有着新鲜感的健身小白,到追求专业、追求科学的升级中。从健身知识的传递、到科学训练计划的制定,多数小白无法通过读几个健身公众号、看几个健身视频来自学成才。教练将当仁不让的承担起这个角色。

中国的健身教练总数可能不超过2万人,而且整体水平不高,拥有正规体育运动相关大学学历教育的都很少,多数为高中以下学历。大量的健身培训机构都以速成的方式培养教练,即使这些教练,到了健身房中,也会被销售压力逼得喘不过气,不能专注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也让很多健身者产生一个印象,中国的教练更像是一个销售,而非老师。

现有私教课的教学模式,仍然局限于健身房或工作室,价格居高不下。未来,我们更看好能大幅降低私教价格、向在家健身者提供私教服务的互联网产品。

文章来源:品途网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