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干货:传统企业思维转型操作手册

文/万能的大熊

前两天写了一篇《新时代传统厂商如何转型》。因为前面讲大环境讲的太多,后面进入细节的时候,就篇幅不够了,简单的写了一个流程,后来很多人说太干了,看不懂,所以还是要写的细节一点。后来我仔细想想,与其大家都来找我聊天讨论转型,不如我直接写一篇操作手册出来给大家参考,这样可以省掉更多的沟通成本,再聊天就聊进阶好了。

说一句题外话,上次和聊天的朋友今天给我发消息说,一个设计师品牌给他打电话说做不下去了,可能要关了。说悲摧的服装行业一定要转型了,不然怎么办呢?我说那确实要转型了。

今天有一篇文章吐槽雕爷牛腩、黄太吉和极路由的,我觉得确实说的不错,三个产品都不太好吃好用,靠一些噱头和限量来前进确实是后继乏力的。连锁餐饮最重要的是可复制的标准,这个东西中餐方面欠奉,至于说个性化服务,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东西,比如海底捞靠的其实不是标准,是热情敬业的感染,但这种精神也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无法复制下去。只是这时候品牌已经形成了口碑和惯性,会继续推动企业前行。三年上市的投资思想严重的影响了和互联网沾边的企业,所以,大家都求快,产品一般达不到吹的牛逼的水平。所以,这不是一个长久的事情,传统企业千万不要学。就算小米炒的那么大,一半的量也在线下,线上也就是维持个热度,炒个品牌。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学市场上炒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一般你只能看到表面,它的宣传和它的结果未必是逻辑必然关系。比如说,有人每天玩十个小时的游戏,他考上了名牌大学,就说,考上大学要靠平时多玩游戏,然后你也跟着去玩游戏了,最后肯定悲剧了。因为他老爹是大学的校长,你老爹不是。

现在言归正转,我们来讲细则,按照上次说的五个部分去讲:

第一、找到你的客户群

就好像现在已经越来越没有可以一统天下的主流媒体一样,未来除了顶端老品牌,可能也不太会有主流品牌存在。之前的主流品牌,大部分是通过主流媒体比如最Nb的央视,就是造品牌的专家。而现在,价格很贵,效果一般,换句流行的话说,红利期过去了。

所以,你很难覆盖到所有人,你就必须要选择覆盖哪些人。比如说,前段时间有人问我如何做个互联网家具品牌,我说你做家具品牌太难了,因为这个需求太复杂,不好宣传,你投资也有限,不如聚焦一点,你就做个餐桌的品牌吧,只做餐桌和椅子,做成各种各样的。这样你只要宣传,买餐桌,xxx,很清晰的可以打到有需求目的性极强的消费者。而不是什么家具买XX之类。

找到你的客户群,就意味着要放弃另外一些。比如有些人就做屌丝的生意,有些人,就要高端一点的商务人士,而你投一个户外广告,所有人都看见了,显然浪费了一半。如果你做垂直精准的可以影响高端人群的推荐,可能效果会好很多。就好像电话营销你不要以为他们都是随便打的,他们买的号码也都是很精准的,比如车管所的数据,可能还有车的品牌,从而可以让你猜到他们的消费能力,增加成功率。很多人吐槽说经常接到推荐理财产品的电话,自己绝对不会买,觉得这些打电话的怎么可能会活下去。而事实上,人家活的还非常好,他们做错的也只是给你打了电话而已,而你只不过不是他们的客户群而已。你看不起他们觉得骚扰你,他们也看不起你,觉得又打到一个穷鬼。后来这种事情,被包装成了大数据影响。

好了,这个不需要再解释了,就是一定要限定缩小你的用户群体,以使的各种宣传和品牌建设都有的放矢,非常直白的对目标客户,诉说功能和解决的需求,从而放弃全品牌的想法。至少,短期之内是要放弃的。

第二,找到可以影响你的用户群体的途径

你指导你的用户是谁了,然后就要看看怎么能找到这些人。这个途径就很多了,我当时举了传单、地推、广告、短信、邮件等等几种方式。然后就是你的分析和选择。没钱的都喜欢泡在网上,所以如果你的产品是大众消费品,面对的都是屌丝用户,网络手段是好的。而如果你的客户比较高端,那你可能就要去机场、会所之类的地方针对性地推了。比如移动互联网广告,你选择在苹果手机上做广告和在安卓机型上做,客户和效果还是会有明显分界的。

其实一些传统的方式不见得是没有效果的,比如群发短信、比如邮件广告,如果掌握比较精准的用户资料去发送的话,效果肯定是不错的。包括一些电商渠道的促销也可以好好利用。再就是一些社区,贴吧,论坛,qq空间,百度知道,知乎等等,有一个自建站卖蜂蜜的,一个人就是维护一下百度知道和回答,给一些询问病情的人推荐蜂蜜养生,不到一年赚了六十万。我做微信朋友圈最好的学生,一个月一两百万流水的,就在专业论坛找客户和代理,因为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这些途径很重要,类似快销产品的渠道,掌握了渠道,才有可能带来粉丝,而不是去选择什么刷粉、骗粉,那样来的粉丝就算是真的,但可能根本就不是你的目标客户,所以一样没用。不是很有钱的话,就不要把钱都投在大广告上,不如去做一些小活动。找到有效的渠道之后,就可以开始进入下一步了。

第三,找到你和客户沟通和建立关系的方法

比如最简单的,我们换个电话,加个QQ,加个微信,以方便联系,我可以推荐给你信息,也可以更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空间让你被动的看到。比如说微博关注,电话热线等等都算上,还有网络社区,包括第二点中说的那些。因为你即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用户,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和用户沟通。记得,是沟通,不是推销。沟通的意思就是交流,有感情在里面,这样呢,你的产品就附加了服务,如果说以前大家会买流行的大品牌,那么现在可能会选择去购买服务好质量好的小品牌。所以,与其花精力去考虑品牌的逼格和调性,不如自己去派人去专门服务客户,用服务和感情,得到用户的认同,形成粉丝消费。记得,是认同,不是崇拜和洗脑,你必须承认传销做这种东西已经很有经验和传统了,但完全基于崇拜而不是产品认同的宣传最后一定会走上歪路,遭到觉醒的粉丝反噬,比如那个什么手机,你懂的。

当你和用户开始直接建立关系的时候,你的生意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就好像做朋友圈营销的一个经验就是,你一定会有客户会转型成为你的代理帮你销售这个产品,因为他的认同。这时候,就会有无形的口碑和传播了,你需要的就是不断的做内容让他们去传递。比如一些什么发烧友啊,最快啊,极客啊之类的概念。

第四,用户参与

之前传统的商业模式都是我们做出产品,然后宣传,然后让用户来买。这种玩法在产品少,用户多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但一旦产品像信息一样爆炸,用户无法选择或者产品宣传成本太高的时候,那么用户就开始成为资源成为企业要争取的对象,企业就要开始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造一个东西出来看看用户要不要。这里和天猫说C2B有相似之处,本质差别是,天猫的C2B是产品上的C2B,而我这里说的是感情上的C2B。也就是我一直说的情感营销,让用户认同你更重要,而不仅仅是做一件他需要的产品。

这里必须要说,小米可以炒起来,还是有一些过人之处的,比如在一开始喊发烧,喊极致,喊超预期,最近黎万强也改说参与感了。记得,是参与感,不是参与,参与太多会乱,但是有参与感还是很好的。比如说,我国长期以来的一个产品,举报箱、信访制度,就是这样的东西。用户参与了,有了参与感了,自然就会对产品有感情,就算很烂,也可以忍受,这一点,已经验证过了,你已经不能用产品质量来考量用户的想法了。

第五,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就是用户感受,这一点大家做的都不错,经常会有很多的花样出来,你去看一下那些炒作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炒作的用户体验。不计成本的做一些服务出来,让用户开心,觉得超预期。这里需要注意的依旧还是成本,很多人不计成本是为了造势宣传和融资,真正的运营中,成本还是第一考虑的问题,这一点千万不要被带到沟里去。换句话说,人家玩花样讨好消费者是为了忽悠投资人的钱,而你就是为了赚消费者的钱,目的不同,成本控制也不同。这一点还是要分行业去考虑用户的痛点,并且解决它。这个问题,就放到进阶的讨论中去吧。

第六,品牌战略

以上所有的五个步骤,核心目的都是一个,就做一个品牌出来,比如说“万能的大熊”,就是一个品牌,因为我一直在做,所以我才可以去讲,怎么做品牌。品牌策略是一个讲的比较烂的东西,主要问题是,大部分讨论这个问题的人,都集中在了品牌定位这个问题上的纠结,以为定个好位,就成功了,其实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步骤了。真正难得部分在后面,包括品牌承诺,品牌规划,品牌文化的形成,以及品牌优势的形成,难得都是在执行步骤,而不是策划上。因为在执行上,需要考量更多的创意和效果,而且也受到客观的能力和条件所限制,所以,品牌问题,是一个好说难做的问题。

前两天一个apps的朋友来找我探讨这个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模糊的,甚至在定位上,都有些问题,而在渠道和事件上,就根本是无计可施了。这个问题,大家多多思考一下,然后留着进阶讨论吧。

虽然这篇文章比以前长了很多,但很多问题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这里讲的六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想做好这个事情,就要把这些方面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先建立思想,再形成制度和规划,然后开始认真的执行,最后融入每个企业员工的血液,然后你就建立起了一个品牌文化,逐步就会形成品牌优势。一个新时代的品牌,就这样建立的,总体上还是很需要一点时间的,千万不要老想着速成。

文章来源:品途网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