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文来自Benchmark基金合伙人Bill Gurley 2011年文章,研究了那些能获得10倍收入估值的公司所具有的特质。他创造了“10倍俱乐部”一词,指那些获得收入10倍估值的公司,比所谓的独角兽俱乐部更具有公司业务的指导意义。文章很长,分为两次翻译。
“难道你不知道你是一颗流星,整个世界都会爱你,像流星一样长”
——保罗·罗杰斯,流星
随着IPO市场的打开,媒体完全陶醉于泡沫化的后期私募市场中,不难看到同时引用“价值”和“收入”的文章,并表明这两者之间的关联。采用收入倍数这个简单而粗糙的工具来进行估值(也被称为价格/收入或价格/销售额比率)在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很流行。所以也不奇怪,我们的好朋友价格/收入比率又开始流行了。但投资者和分析师要小心: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技术,因为所有的收入都是不一样的。
是什么驱动真正的股权价值?我们这些喜欢金融的人会争来争去最后还是回到一个事实:贴现现金流(DCF)是任何金融资产的真正价值驱动,公司也不例外。但问题是,任何一个公司的长期现金流几乎是不可能准确预测的。特别是对一个年轻的公司,或者一个创新的和采用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此外,要知道长期的现金流状况需要知道很多未来的变量。什么是长期的增长速度?什么是长期营业利润率?这家公司能抗的住竞争多久?他们再投资需要多少钱?因此,从纯粹的实用角度看,DCF对一个年轻的公司几乎无效。这不是因为它是一个糟糕的理论框架;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准确的输入。所以,垃圾数据进,垃圾数据出。
由于DCF方法很难搞对,投资者通常使用一些其他快捷方式来确定估值。 “价格收入比”和“企业价值对EBITDA比率”是常见的快捷方式,他们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我想告诉你,出于各种原因,价格/收入倍数是这些工具里面最粗糙的。
下面的图表列示了全球122只互联网股票的远期价格/收入比。其结果分布范围之广泛令人咋舌。一端是Overstock,估值是2012年分析师营收预期的0.2倍。另一端是Youku.com,中国领先的视频网站(近期新股LinkedIn不包括在此列表中)。优酷网的市值是分析师2012营收预期的21.7倍。其他公司沿着这条连续线分布。现在想想,媒体和一些投资者经常使用价格/收入比作为其主要的估值工具,而我们的数据表明,从Overstock到Youku.com, 每销售1美元价值能相差100倍。这种误差的空间太大了!热门新公司的价值到底应该多少?该图显示,光看收入是不靠谱的。
在我们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之前,有必要强调几点。正如你可以在上面的图中看到的,左边有一个很长的尾巴。基本上可以讲,价格/收入比低的公司要远远多于比率高的公司。下表显示统计数据。超过72%的公司其2012的价格/收入倍数低于4倍。此外,你还可以看到,这些122中只有12家公司(<10%)的公司收入倍数超过7倍。而倍数超过10X的公司只有5家。还不难发现,这些高倍数的企业大多数都在美国之外。这个观察很重要,因为媒体喜欢高收入倍数估值的公司,例如10倍的收入,依此作为他们的“默认设置”。问题是,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值得在“10倍俱乐部。”
是什么原因导致价格/收入倍数如此广泛分布?虽然我们可能没有DCF所需的具体数字,但我们知道,其他事情相同的情况下,哪些业务素质将对DCF产生正向的影响。当投资者看到大量的这些特质,他们的信心就越来越强,只要这些要素在,长期看DCF价值就会很大。你经常听到人们提及那些有很强DCF特质公司,称其具有高“收入质量”。而那些具有不符合一个强大的DCF模型特质的公司,经常被说成低“收入质量”。
下面列举的业务特点,是高质量收入的公司有别于低质量收入的公司的主要原因,也是高价格/收入倍数的来源。
1. 持久的竞争优势——巴菲特所谓护城河
到目前为止,区分高收入倍数公司和低收入倍数公司最关键的特点是竞争优势。这个概念,在波特的书里有很好解释,基本上问一个问题,“别人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有多难?”。如果你的公司有“高进入门槛”,华尔街将超级兴奋,因为投资者相信公司未来很多年以后都能获得现金流。可口可乐预计2012的增长速度为5%,它的价格/收入倍数为3.6X。 RIM预计2012增长率12%,但是价格/收入倍数才0.77X。为什么?投资者预计可乐从现在起大约50年都可以维持现状的地位。但是对于RIM,这很难说。巴菲特有个很有名的比喻,把这些进入壁垒称为一种“经济护城河”,你可以想象一下城堡外防止别人进入而设立的城河。
如果高价格/收入倍数的公司有宽广的护城河和强大的进入壁垒,那么反过来也是如此。公司如果没有竞争优势,或相对较低的进入门槛,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收入倍数将很难。如果投资者担心,一个公司的竞争地位(这使得他们能够创造超额现金流)是脆弱的并会恶化,那么企业的价值可能只值未来几年的现金流。
2. 网络效应的存在
网络效应可谓是最强的护城河,忽略了它,任何关于竞争优势和进入壁垒的讨论都是不完整的。如果有这样一个系统,任何一个新用户获得的价值都是系统中已有用户的直接函数,那么你就有可能获得赢者通吃的能力。关于这类优势最好的定义文章是布赖恩·阿瑟1996年发表的:报酬递增与两个世界的商业。布赖恩所指的“第二个世界”就是:那里的市场领导者能通过网络效应强化其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关于网络效应,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记住。某些网络效应比另外一些网络效应强。最关键的要素是:增量用户的价值相对于客户价值函数的衰减速度。其次,网络效应讨论的很多,实际存在并没有那么广泛。很多被当成网络效应的事情实际上仅仅是规模经济效应,这和网络效应之强大不可以同日而语。不幸的是,有强大网络效应的公司屈指可数。幸运的是,当它们确实存在的时候,它们通常是10倍收入俱乐部的优先人选。微软,Ebay,Skype和谷歌的Adwords以及Facebook均从网络效应中受益。
本文来自于戴汨,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midai@joycapital.com.cn, 微信midai2008)愉悦资本是新一代的VC基金,由刘二海、李潇、戴汨创立,我们是创始人也是仅有的投资经理;愉悦资本,创始人和创始人对话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