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见了两位从湾区回国的朋友,一位作为Airbnb中国落地团队回国,另一位刚从微软跳到LinkedIn,虽然微软已经把LinkedIn给收了,但两家公司还要花一些时间整合,才能正式成为一家公司。
LinkedIn我是非常熟悉的,除了是前员工,职场社交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领域。从去年中开始,我越来越认为中国的职场社交与美国的职场社交产品无论从产品形态还是应用场景,都应该有非常大的不同,产品和场景,映射的是两个国家商业环境和形态。
职场上的交流方式,两国就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做商业的方式,更多时候还是大家先做朋友,再谈生意。对方对你这个人认可了,那么接下来就好谈了,如果对方对你不认可,很大程度上,生意也会做得磕磕碰碰。
我这里所说的「做人」并不是一个二元论式的,只要会做人,生意自然而来。并不是这样子。在北京这样商业成熟度高的地方,专业能力是基础,在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时,更多是看人。人靠谱,事儿就八九不离十。
从沟通工具上也能看得出来。美国一位农村的老太太给你发邮件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在美国八九十年代还是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高度成熟化之后马上碰到的一个典型问题是,大家已经非常习惯和擅长使用这种方式沟通,要再切换一种新的方式,反而没有驱动力。在他们看来,邮件很好用呀,为什么要用IM?所以大家会看到LinkedIn整个通讯架构的基础,就是基于邮件。谁邀请你成为好友了,给你发封邮件;朋友有什么动态更新了,给你发一封邮件;你的朋友跳槽换了个新公司,再给你发封邮件。
即使是站内的沟通,也是邮件式的:有主题和正文的区别。这种架构一直到最近才改成了IM式的。国内最流行的社交产品站内信,哪有带主题的?全部都没有主题。唯一我能想到有的,就是豆瓣——一款老气横秋且几乎被遗忘的社交产品。
长期习惯使用邮件的后果之一,是对新兴的沟通方式兴趣度不高,接受度自然也就低了。如果说中日韩的网友们没有表情包就聊不下去天的话,美国人对这个就无所谓。倒不是说IM及表情包就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竟然不是从美国开始流行,而是在东亚流行起来,这件事情就值得仔细思考一下。更不用说各种O2O以及网络社群形态的产品的涌现,更是美国所没有的。
在支付上过去几十年中国远远被美国抛在后面。在美国如果你要给别人一笔钱的话,写一张check就可以,没人会怀疑「如果这笔钱取不出来怎么办」?他们过去几十年的商业环境就是这么运转的,大家习以为常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刚到美国的中国人反倒会开始好奇这样的问题。
除了写支票,信用卡的普及也让美国人出门几乎不用带现金,即使去711买罐可乐用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搞定。而中国的信用卡一直没有普及开来,很多人用信用卡甚至还设密码,并不知道其实不设密码除了更方便以外,反而更安全。由于政策规定,银行不能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现在很多人在工作一两年甚至好几年以后才会申请自己第一张信用卡。
可是,由于智能手机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普及,国内在支付上甚至一定程度上已经走在美国前列。我已经好几个月身上一百块钱现金都花不出去了,现在在楼下买个久久鸭脖都能微信转账,不知道带现金还有什么必要。手机显然比信用卡还要方便点儿——它更难遗失,少带一张卡,即使丢了也比信用卡更难被盗刷。
而大规模普及支付,其实也就那么几件事:滴滴被腾讯投资之后支持微信支付第一次让移动支付变成了一个每日使用频率的工具;微信红包这一个功能仅一个春节就让好几千万人绑定了银行卡;O2O及微信和支付宝的线下地推,移动支付已经无处不在。两三年的功夫,把美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饭桌上,朋友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2011年我第一次去硅谷的时候,觉得美国的互联网还是明显走在中国的前面;
2013我出国去工作,我已经觉得美国互联网不如中国;
2016年我再回来看,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跑在美国前面了。
更多独到视角,关注环球管理网微信号:环球管理网(ID:taimeiti)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