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有个标题,说现在这个年代,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适应周遭的变化,太少有时间思考本质的内容。都在说用户内容付费的习惯培养起来了,我却觉得不一定,恰恰是值得付费的东西开始出来了。
内容付费的最大前提
五年前,十年前的互联网环境里,有多少东西是值得付费的?内容也好,信息也罢,大家都是转载,现在依旧如此。所以并不是付费习惯的培养,我相信有大量的人等着花钱,也愿意花钱听更有价值的内容。不论是做内容服务,还是知识电商,这都是需要想清楚的一个点。
我的内容付费习惯是看杂志。所有出差的时间里,杂志和书都是我的必需品,有特别文艺的许知远《单独》,也有比较商业的《财经天下》和《人物》,还会参加课程,或者特意请老师给同事讲课。
总之,内容付费产品就两条路。第一条是拿时间换钱,拿时间换钱的方法可能是娱乐内容。娱乐内容不直接向消费者收钱,但会有大量的赞助资金。第二条是拿钱换时间,目的是节约对方的时间,换取时间成本。
罗辑思维上面有几个专栏我看得比较多,其中最爱的是李翔和雪枫。李翔会教我很多如何解决与事业相关问题的方法,比如他介绍对冲基金公司的一个习惯:所有的会议都会被录音,公司内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察看任何一个会议的记录。这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本,如果哪家公司的管理能够做到这般透明,那这个公司一定非常了不起。
做培训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用户是能拿百度上查到的教他,他们可能会付几百块钱,付几千块钱,但成长力却很弱,因为这些事都能被解决。不管什么形式的知识,背后一定要有专业价值,这是内容付费最大的前提。
启动项目前的思考
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我们花了太多时间适应变化,却很少有时间思考本质。不久之前分答成为现象级产品,但很快发现,好奇心、大咖效应驱动的消费,一旦热劲过了,没有人愿意花1分钟时间和1块钱。人的需求很稳定的,比如说杂志拓展视野,课程启发思维,咨询解决问题。
一年多的教育经营让我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课程解决问题,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课程会非常辛苦,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其实是咨询。比如石榴婆报告,他本质上解决的是咨询问题。
在做每一个项目前,要思考四个问题:你想做什么,你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有什么,缺什么。还有包含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的8个角度。
在自身条件上:
要做内容付费,在自身条件里必须要有内容编辑能力,而且一定是基于专业领域内容之上的编辑能力才有价值。
体验设计非常关键。李翔的商业内参上,明确注明了某段可入PPT,某段开会可用,这就是体验设计。
然后是内容的持续供给。一个内容能不能持续生产举足轻重,总不能今天涝明天旱;每堂课都优化课件,优化到把自己掏空,但学生还是那些学生。
在外部环境上:
付费规模上有个问题,三千块钱一万人与三万块钱一千个人如何抉择。大家都想在最少的人身上赚最多的钱,关键是如何从原来的流量红利变成专业价值红利,这样才能在一个人身上赚更多的钱。
不要想着所有用户都是你的,现在这个年代,平台的战争已经结束了。在专业领域创业时,需要想办法在用户身上设计一个更高的收益模式。
价值边界与用户期望管理
价值边界管理和用户预期管理是我的两条方法。价值边界管理就是现场听课的人是否拿到老师的PPT、盒饭、水、速记……用户的便捷是什么。罗振宇讲过一个例子,苹果手机的门店从不会给排队的人递一杯水,这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是否在做大量无效的工作,而对价值本身的投资上却很少。
预期管理也是一样,用户更愿意为稳定的有明确预期的知识买单,你越稳定他愿意持续买单,内容付费的根本能力取决于用户预期设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内容生产付费并非一门好生意,在领域内持续投入研究是非常累的,当然所有的生意都一样。
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大的幻觉,看到马云,看到阿里巴巴,看到腾讯的成功后,就开始幻想自己的将来,幻想公司什么时候能有人均280万,什么时候能达到200万的利润。导致普遍的创业浮躁,上来就想做平台,做大事,所以一定要把预期管理好。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