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关于O2O企业死亡名单大把大把地输出,看得人头皮发麻,简直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所涉行业,五花八门,生鲜、外卖、美容、美甲、厨师、洗车、保洁、洗衣、便利零售,等等,囊括了几乎所有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当O2O死亡浪潮袭来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上门O2O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上门O2O从万箭齐发到满目疮痍,这当中资本和媒体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资本对所谓热点和风口的追逐,使得大量热钱涌入,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融资快讯,使得创业者对创业成功的困难降低警惕,同时也更加促使资本对形势的误判,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但就此还不能完全界定上门O2O就一定是伪命题。
当下,本地上门服务的企业依然还有很多活得不错,例如家政、外卖、保洁、洗衣、维修等,这些刚性需求,依然有赖上门服务商提供便捷的服务。除去保洁和洗衣原本归属家政大范畴的业务外,其他几类服务在早先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时就已经存在,只是那时采取电话预约上门,现在改成了APP预约上门,服务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因此,对于上门服务O2O的“伪命题”“伪风口”的争论,需要界定几个前提:
1、上门有没有解决边际成本的降低
上门O2O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互联网规模效应”的毒害。在标准化服务及标品零售电商领域,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比如KTV、电影院,这些都是标准化的设备,基本不需要什么服务,用户越多,边际成本越低;再比如标准化的3C产品电商,用户越多,生产成本越低(科技进步带来批量集中生产成为现实),在没有店面人力、库存和房租多重压力下,控制好单位面积订单密度,就可以实现边际成本大幅降低;而互联网虚拟产品的销售就更明显了,零库存,零损耗,都是一堆代码,可以无限复制,顶多给技术多增加几个人手或多加几个班。
但对于传统手工服务的坐商而言,O2O的到来,把原本到店服务改成上门服务。“互联网规模效应”对于非标类的手工服务则完全行不通。在标准化电商领域,规模与边际成本呈现反比例关系,但在非标服务,规模与边际成本是呈正比例关系,即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高。非标服务的生产对象是人,库存就是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服务的用户规模也必定有限。比如一个推拿按摩的技师,每一次服务是2个小时,在门店订单饱和情况下,一天工作时间10个小时可以接待5位顾客。改成上门服务,如果平均去一个用户家中路上来回消耗的时间是1.5小时,再加上服务2小时,一个客户就要占用3.5个小时,一天下来只能服务2个客户。但实际上路上的时间是最不容易确定的,因此一天服务2个客户甚至还要搭上额外的时间。来回劳顿辛苦再加上消耗的时间,这种成本无论如何是要比到店服务要高得多的。
2、上门到底便捷了谁
服务类O2O平台对接的是供需两端,即服务好需求端的同时也要满足供应端的要求。而当下多数O2O平台则是挟用户流量挤压商户上门成本,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启动补贴,推动商户上门服务,一旦补贴停止,商户上门成本立现。为了维持原有的利润,就必须要提升单价,最终导致用户难以买单,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商户和用户都没法得到实惠。
就便捷层面而言,上门服务是便捷了用户但没有便捷商户。如洗车,服务一个用户,需要1-2个人力外加一辆洗车设备,再消耗来回时间,实际上就商户而言是根本不便捷的;再比如上门按摩,服务一个用户,技师需要携带按摩床及其他工具,劳顿辛苦不算,还要耗费体力,已经不是靠技术吃饭,还要靠体力吃饭。因此从便捷层面看,这不是提高了社会效率,反而是降低了社会效率,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3、上门的服务品质有没有得到提升
按照O2O平台的逻辑:通过线上获客导入订单,从而增加线下商户的收益。反观一些线下实体门店经营状况良好的服务商,他们有好的技师,有好的设备,用户天天排队,根本不需要平台导流。真正愿意导流的正是名声不响,地理位置不佳,用户反馈平平的商户。即便如此,如果平台不予补贴激励,商户也难有上门的动力。
退一步说,即便商户愿意上门服务,用户在家接受服务和在设备齐全、环境舒适的门店接受服务,体验完全是不一样的。服务的质量也会因环境和设备的不同而有所打折。典型的如上门厨师,不是把好厨师请到家中就一定能做出如饭店里的佳肴,家庭厨房的设备、刀具、调味料等等无一不影响菜肴的口感。与其邀请一个厨师上门,还不如外卖一份高端菜品到户。
综上所述,绝大部分非标服务上门O2O是在服务品质受限条件下做的高成本低回报的事,在商业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此,上门O2O当中个别领域,如家政、维修、外卖这些原本在非互联网时代就存在并得到验证的商业行为,并不是O2O促使他们发展,而是它们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要求。相比之外的其他新兴的上门服务,在电话呼叫时代都没有成立的商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不可能成立,这是非标服务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