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第一媒体

新规新滴滴:在政策和市场的夹缝里,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从7月21日到8月1日,滴滴和Uber因为合并传言、网约车新规、正式合并,一直雄踞各大媒体头条。

网约车新规让滴滴实现了合法化,而与Uber中国的合并又没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表面上看,滴滴确实赢了,但出行市场的战争并未结束,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 

“自由”的新规对滴滴有何影响?

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的火爆,验证了出租车公司并不能满足大众的出行需求,虽然之前并未合法化,但市场推着网约车平台不断前进。因此,7月28日交通部等部门推出的“新规”有些许无奈——我们不能逆潮流而动,那就给它个合法的身份,让各地政府各玩各的好了。

确实,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如果制定统一的标准,无疑是不够人性化的表现;但是权力一旦下放,新规就变得无比“自由”了。

“新规”出台后,环球旅讯评论员汤新满就表示,从政策执行层面看,网约车属于一个不值得央企去垄断的领域,国家从政策角度顺水推舟做个表态,具体还要看地方政府如何执行,地方不阻碍就是滴滴们的胜利。

专注于出行服务的壹壹租车CEO许国朋则在接受品途商业评论专访时,认同了地方政府对出行市场的影响,他认为未来出行市场对滴滴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各地出现自己的出行平台,滴滴面临高成本拓展

绝大多数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都经历了教育市场,培养用户的阶段,这个过程避免不了烧钱。出行市场更是如此,Uber中国的离开的很大原因就是看不到烧钱的尽头。滴滴出行在中国市场最大的对手已经离开,但是“新规”在给他合法身份的同时,也将为他培养更多对手。

新规实施后,各地会纷纷推出符合当地利益的网约车平台。尤其是那些当地有汽车企业的政府,他们会设立门槛,阻止其它品牌车辆的进入。

虽然有人认为滴滴会用市场的手段进行拓展,比如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成立若干地方事业部。但是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滴滴已经形成的标准化模式无法进行复制。为了一一满足不同地方的要求,滴滴的拓展成本势必会被推高。 

2,市场会进一步细分,滴滴的市场份额或被切割

在“新规”出台之前,滴滴和Uber的模式比较趋同,经过补贴后,价格差距也很微小,在15公里内的出行市场有竞争优势;而易到主打较长距离出行,在15公里以上市场极具优势,比如接送机服务等。而神州专车则用高端路线和B2C模式圈占市场,提供安全可靠、有品质保证的出行服务。

根据极光数据服务提供的信息看,2016年前7个月打车租车产品中,滴滴出行的渗透率遥遥领先,后来又与排名第二的Uber完成了合并。虽然易到、嘀嗒拼车、神州的渗透率均不足1%,但是“新规”后,随着滴滴补贴力度的降低,势必会面临用户的流失问题,而易到和神州似乎更坚定了自己的打法,准备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上,用自己的优势圈定用户。

8月15日,易到组织了平台上评分较高的80多位司机进行软硬件服务培训,最后着装统一的司机们驾驶特斯拉、奥迪、沃尔沃等车辆在北京市区绕行,宣传自己的新形象。据一位参加此次活动的司机介绍,这是易到培训的第一站,本次培训包括车内瓶装水、口香糖、纸巾的摆放,以及司机服务意识的提升等。

许国朋认为“出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远没有被满足”,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能真实地体现用户的用车、出行需求。因此未来的出行市场,还会以更丰富的维度进行划分:比如有专门巡游在热门站点,提升通勤效率的公司;有专门为学生、职场新人提供服务的,性价比较高的公司等等。

如此一来,滴滴出行的市场份额将面临不同地域外的又一次切割。虽然滴滴已经有顺风车、快车、巴士等业务线,但在进一步细分的市场里,似乎并不够用。 

滴滴的矛盾

网约车新规出台过程中,滴滴参与了与交通部等部门的研讨,这是国家政策制定层面的进步。也意味着滴滴早已知道“新规”对自己的挑战。但是回到当时的情景,滴滴势必会怀着矛盾的心理接受“新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不想被神州专车等对手揪住“不合法”的小辫子

不光是滴滴,所有C2C模式都希望尽快获得合法身份。虽然滴滴和Uber的整体服务并没有差到哪里,但偶尔爆出的一起司机和乘客的纷争会被无限放大,让安全意识比较高的用户远离平台。

2,资本希望尽早结束与Uber惨烈的烧钱大战

滴滴和Uber合计烧掉了300亿元,让背后的资本方心惊肉跳,都想尽快结束这场看不见尽头的战争。

抱着对“新规”既盼望又抵制的无奈态度,滴滴踏上了新的征程。

“新规”后,滴滴如何抵达完全盈利的彼岸?

今年6月,滴滴出行国际战略高级总监李子健表示,滴滴出行已经在400多座城市开展业务,在超过200座城市实现盈利。7月份,Uber中国高级副总裁柳甄表示,Uber拼车产品人民优步在开设的15座城市中已经有一半取得盈亏平衡,在其中5个城市已经实现盈利。但这些成绩并不能表示滴滴和Uber中国开始盈利了,在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发给Uber中国团队的内部邮件中表示,实现扭亏为盈是此次双方合并的主要原因,“Uber和滴滴出行在中国市场已经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目前还没有实现(整体上的)扭亏为盈。”

“新规”出台后,有用户普遍反应滴滴开始“涨价”,实际上这并不是涨价,只是减少了补贴而已。

8月3日,多名北京滴滴快车司机反映,滴滴取消了当天司机端的成单奖,而在之后的几天里,成单奖回归:22单60元,相比今年1月的200元成单奖足足少了70%。一位滴滴司机算了一笔账:每天流水800元,平台25%左右的抽成费,以及每单0.5元的保险,每天200多元的抽成让他觉得这和出租车份子钱没什么区别。

8月18日,滴滴开始实行“司乘分开计价”。滴滴表示,此次调整并没有变动司机端20%但抽成,每单0.5元的保险费,和1.77%的管理费,只是把司机端之前显示的流水变成显示收入,好让车主更明晰地看到自己的收入。比如某段路程需要20元费用,之前司机和乘客两端都会显示20元。调整后,同样是20元费用,乘客端仍显示20元,司机端会显示抽成20%后的16元。

但随后有媒体误读,认为本次计价方式的调整是取消了司机端每单20%的抽成。对此,滴滴方面表示,平台针对司机端抽成和计算方法都没变,只是显示方式改变了,司机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收入。

如果只给出这个理由也未免太牵强了,据滴滴公关透露,这次计价方式的调整,还会对未来平台针对乘客端推广市场活动产生作用,“例如,此前想做一些市场活动,司机与乘客端费用连在一起,情况较为复杂,为乘客端做优惠活动就必须考虑司机端收入是否受影响”。

因此这也是滴滴在调整补贴力度的过程中,寻找最佳平衡点的过程:怎样补贴既能让乘客满意,又不会让司机有怨言,平台又不会觉得消耗太大。

正因为滴滴面临要兼顾乘客和司机的尴尬处境,因此许国朋并不看好网约车平台在出行业务的盈利前景,他告诉品途商业评论,“网约车平台很有可能在出行领域赚不到钱,因为成本太透明了,客人可以根据自己支付的金额和司机的抽成情况,去了解平台是否赚钱。”未来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一旦有一家想抬高价格去盈利,用户会立马流向其它平台,因此没有人敢轻易迈出这一步。

“微信是社交产品,但从来不会因为用户发送消息而收费。”许国朋认为网约车未来的盈利点在出行之外,比如同城快递;或者说联合高科技公司,让乘客体验VR等科技产品。

很显然,滴滴也早已在出行服务之外,开始探索商业变现的方式了,而且专门成立了滴滴商业事业部,企图结合出行场景和增值服务,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

据了解,滴滴商业事业部把商业变现的目标对准了三块业务:广告,试驾和汽车电商,以及汽车数据服务。

滴滴出行副总裁、商业事业部总经理朱磊,在接受《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一书的作者张晓峰的采访时表示,“滴滴平台天然带着触达终端用户的基因。”因此这是滴滴在广告业务上取得盈利的重要原因。

就在近期,已经有滴滴快车,在副驾驶座椅靠背上装载了一块某广告公司提供的屏幕,轮番播放一些比较长的视频广告。如果乘客点播小品、音乐等节目,就必须看完一支完整的广告。随着这种业务的成熟,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玩法上线。

出行与汽车产业水乳交融,因此滴滴能自然地对接试驾、电商等相关产品,可以与汽车厂商、4S店合作,打造交易闭环。

据朱磊介绍,滴滴预算过国内试驾市场体量,不包含额外的营销类活动的话,一年大概是在60到100亿元人民币。而滴滴试驾2015年11月7日上线,到2016年2月,已覆盖100万车主,订单量突破300万单。可谓前景光明。

另外,滴滴的汽车数据服务也在探索阶段——抓住厂商每年在研发环节、市场销售环节、售后环节都要付出巨大的调研费用的机会。朱磊认为,“汽车数据服务的市场规模至少几十个亿。”因此,厂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用人工的方式,挨个儿地区搜集销售、品牌占有率等数据了。滴滴可以提供出车主、车辆使用、消费、用户等多维度数据分析,通过这些分析结果去影响上下游产业链。

黎明前的黑暗

距离“新政”正式实施还有2个月的时间,这2个月犹如黎明前的黑暗,各地在试探的过程中往往引起一片轰动。比如兰州出台的网约车细则中,有“禁止网约车司机上下班顺带接送”这样争议性的规定;而北京市安贞门地区出现了黑摩的跑网约车的现象,这说明在行业未走向正规之前,还有不严格验证司机和车辆的平台存在。

本以为和Uber中国成为一家之后,滴滴会在出行市场上呼风唤雨,但没想到变数才刚刚开始。“新规”既要整顿混乱的市场,又要让网约车运转下去,服务大众出行。滴滴的机会很大,但是身处政策和市场的夹缝,未来可能会走一段追求稳健的路了。

文章来源:品途网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