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面流行的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规模达到700亿,而且正在以每年15%的增速在爆发,到2025年达到万亿规模。
吊诡的是,700亿的市场规模,15%的市场增速,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行业,为什么资本对它不屑一顾?
为此,内参君专门向几位资深“资本家”求教。
资本为什么看不起咖啡行业?
行业扭曲,偏离商业轨道
“咖啡这个品类,目前并未出现特别性感的标的。”天图资本副总裁曾凡华告诉内参君。天图资本专注于消费品类投资,曾投了甘其食、汤城小厨、周黑鸭等多个餐饮品牌。
什么是性感的标的?
在曾凡华看来,就是有差异化的品牌。“品牌调性、目标客群以及其他环节的差异化和创新型的都可以。”
无差异不生存、无创新不生存
雕刻时光咖啡曾一度以“差异化”进入资本视野。2011年和2012年,挚信资本先后2笔资金注入雕刻时光咖啡。
当年决定投资雕刻时光的挚信资本董事郑庆生,如今已加入红杉资本。他当时主要考虑的就是雕刻时光与星巴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化。“它的特立独行存在着商业机会。”
显然,在资本方眼中,咖啡行业受冷落的原因,跟咖啡人自身在商业上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沉迷咖啡技术、对风味近乎变态的膜拜。一味迷信SCAA等技术指标,却忽视了在市场上做本土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咖啡口味。看看隔壁,传统茶的衰落,所谓的“茶文化”难辞其咎。
过于推崇小众市场。精品咖啡的崛起,本来应该从咖啡大众市场中进化而来。结果,全行业都在追求小众精品,甚至咒骂速溶产品。把咖啡当奢侈品,把咖啡文化当圣经来读,路只能越走越窄。
对手工艺的膜拜,对新技术的排斥。在投资人眼中,这些扭曲的行为被引导成为整个行业的风气,把自我情怀当宝,早就远远偏离了商业资本的轨道。
“资本期待的独角兽,还没出现”
除了行业商业氛围的吊诡,咖啡业开拓型人才的缺乏,也让资本望而却步。
天图资本在决定投资某个领域时,更看重“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拥有远大的抱负和卓绝的领导力。
咖啡独角兽企业才会引起资本的目光
“咖啡行业如果出现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我肯定会关注。”曾凡华说。
中咖产业基金发起人汪才华则表示,目前资本期待的咖啡独角兽企业,在资本方视野中尚未出现。
“其实资本这两年一直期待一个咖啡独角兽的出现。我们一直关注咖啡行业的创新模式、咖啡馆品牌的突破,咖啡商业模式的更新。但咖啡行业的风气,人人自娱自乐、自我安逸,一直没出现一个黑马型的企业或创新性科技型的标杆企业,没有一枝独秀。”
“只是现在咖啡领域缺乏开拓性人才的参与罢了。”曾凡华感叹。
咖啡数据存在泡沫,产业规模尚未达到
目前,中国大陆咖啡市场大约在700亿的规模——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相去甚远,仅与台湾地区规模持平——距离成熟市场的万亿规模,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咖啡行业的数据大多存在泡沫,缺乏专业的行业数据。
尽管消费数据在不断上涨,但这个体量还不足以引起产业资本的重视。
汪才华表示,资本是高度关注市场体量问题的。通常来说,1000亿—1500亿的阶段,是资本介入的最佳时期。要知道,逐利的资本最容易算计出手时机以获得更好的回报,他们往往只领先市场半步。
“国内的咖啡市场,还是比较弱、比较小的小众市场,几百亿,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市场。”
另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大家看到的这些数据存在大量的泡沫。
这些年看到的数字,实际上是一个进出口的指标。真正的数据应该包含3个方面:进出口数据;淘宝等电商的电子交易数据;咖啡馆开店的工商、税务数据和雀巢、麦斯威尔等速溶渠道的消费数据。
“总的来说,咖啡行业数据,还是缺乏标准、专业性、权威性。对现在咖啡市场的分析报表,不敢恭维。
所以,咖啡馆老板们也不要太过兴奋了,行业数据上涨,并不意味着去咖啡馆喝咖啡的人在同比上涨。
总的来说,数据不明晰,让咖啡行业看上去像雨像雾又像风。产业资本看不明白,就很难贸然进入。
管理不规范
在资本方看来,速溶咖啡领域已经没有机会;而咖啡馆这种业态,门槛低、工业化程度低、资产过重、盈利能力又太差,而且管理不规范。
咖啡行业潜能大但很多管理却不到位
这让咖啡行业成为一个矛盾体:潜能巨大但行业芜杂,让资本方又爱又怕。
“我们很清晰的知道,对咖啡产业介入的时间节点真正难形成的原因在于:
能够争夺的咖啡馆市场,存在经营不稳定、不透明、人员成本过高等问题。”汪才华说。
比如,财务不透明,喝咖啡不开发票,收入就没有审计依据;不给员工交社保,人员流动性大;标准化程度低,尤其精品咖啡,投入产出比就低。
资本拥抱过的咖啡品牌
其实,资本并不是抛弃了咖啡行业。就咖啡品牌来说,至少还有一些拿到了投资。内参君简单梳理了一下,大致分为2个阶段。
手笔投资传统品牌:上市、上市、上市!
两岸咖啡、上岛咖啡和上文提到的雕刻时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当时,系出台湾的迪欧和两岸咖啡品牌,都有相应的香港或A股上市计划。如今看来,迪欧与两岸这两笔投资实际上是不成功的,没有达到资本的预期。
播种互联网咖啡:未来、未来、未来!
这一阶段集中在2015—2016年,资本抛弃了传统咖啡行业,转向移动互联网给咖啡带来的新玩法。
但仔细梳理一下,这些获得资本青睐的咖啡品牌有2个特点。
首先大都是非传统咖啡馆,都依托于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品牌。
相对于传统咖啡馆,这些不那么正经的咖啡馆却有着完整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设计。
另一个特点是投资额度相对小。
新的商业模式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风险。比如疯咖,被迫宣告O2O业务失败,被迫转型。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资本对咖啡不感冒,而是对传统咖啡馆的商业模式不感冒。
拥抱资本,你准备好了吗?
在与多位资本界人士交流后,内参君认为破局点是在行业的内部。
① 推动咖啡市场的普及和大众化。让咖啡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而不是用文化外衣包装的奢侈品。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② 行业新技术、新科技、新商业模式的推进。要看到,不止是星巴克推出餐品,中餐企业也在推出咖啡。
传统的咖啡行业人士怎么想不重要,更广泛的市场接受更重要。市场愿意为你的咖啡付费的时候,就是成功的。
③ 咖啡行业产业链上的企业,要有融合、开放、整合、跨界、共赢的胸怀,把市场、市值、利润向最大化发展。
资本涌入之际也是行业洗牌之
事实上,在咖啡产业上,资本已经开始悄悄有动作了:就在今年,重庆咖啡金融交易中心、中咖产业基金咖啡等产业资本进入咖啡领域,咖啡金融将从源头上介入咖啡期货、交易,从种植上发力咖啡产业。
而对行业来说,没有规模优势就没有未来。
大规模资本涌入,就是优势品牌快速扩张,完善团队建设、产品研发,建立规模优势,完成品类占位的最好时机。没有准备的咖啡品牌,腹背受敌,甚至被洗牌出局。
当然,最好的产婆也催生不出假怀孕的孩子。源码资本副总裁王星石提醒,资本是外力,是催化剂,咖啡企业本身做的好才是根本。
关注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pintu360),精彩内容每日放送,还有福利与互动。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