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3日由格力电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董明珠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其言论依旧看点颇多。
看点1:董明珠首次承认格力已实施多元化,而此前董一直否认格力已事实上多元化。
看点2:董明珠再次炮轰小米手机,称:“大家选择不用小米手机是因为小米质量不行,没有人因为小米价格太贵不买它。”
看点3:董明珠公开宣称“格力手机世界第一”,其理由竟然是,“我到日本出差的时候,我专门到市场上,(找到)专门推销手机的人,我说你把这个手机体验以后,你认为在日本一般卖什么价格,你告诉我。他测完以后,他说你这个手机在日本可以卖4800块钱人民币。”董由此得出“格力手机世界上第一”的结论。
看点4:董明珠称,格力将进入家用轿车领域,称产品已经设计出来了,正在试运行。她说,“收购(银隆)之后,我们会往家用的小汽车领域发展。我们现在已经设计出来并且已经试运行了,量产上市的话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我们现在仍在调试当中。所有研发暂时会放在珠海。”
上述四大看点我来逐一给大家分析一下。
先说格力电器多元化。事实上,早在2000年代,格力既已实施多元化,当时的格力,除了空调还有小家电。进入2010年代,格力曲线进入冰箱领域(即晶弘冰箱)。2015年,格力多元化步伐明显加快,相继进入手机、机器人领域;尤其手机,占据了董明珠大部分话语资源。2016年,董明珠宣布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汽车公司,进入新能源商用汽车领域。而最新消息是,格力还将进入家用汽车领域。
至今,格力电器产业布局已远远超出空调单一产业,继续拒绝承认已经多元化,势必会对董明珠个人诚信形象形成考验。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董明珠不太愿意承认格力电器已经多元化?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格力电器是一家上市公司,一度曾经是中国家电第一股,虽然上面有一个母公司格力集团,但细心人发现,身为格力集团董事长、总裁的董明珠,绝大多数场合是以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身份出现的。显然,在董的心目中,格力电器的分量远远重于格力集团,格力电器才是格力赖以生存的主业。
一说到格力电器,大多数投资者脑子里马上会生出四个字——“做空调的”。的确,董明珠过去一直以“我就是一个卖空调的”自许。正因为专注,格力电器赢得了大多数投资者的信任。投资者的逻辑很简单:只有专注于空调,才有可能实现品质、技术领先。这就是过去多年董明珠一直以“专业化”自许的原因。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专业化可以把产业做得很出色,但要想把企业做得很大并不容易。不巧的是,董明珠正好给格力电器制定了“一年増长200亿元”的目标,这就麻烦了,尤其在目前空调行业持续低迷背景之下。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走多元化道路。问题在于,一旦启动多元化,必定稀释格力电器专业化基因,从而影响投资者对格力电器的信心,并进一步影响到格力电器股价走势。这是董明珠不愿意看到的。投资者信心一旦丧失,企业就有可能掉头向下。
再说董明珠断言“小米手机质量不行”。作为公众人物,董明珠一向以“泼辣大胆”著称,给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下“质量不行”的结论,也就董明珠这样性格的人敢做。按理说,质量行不行,由检测机构给出检测结论,最次也要消费者作出评价,而不是某一个公众人物给出结论。我这样想:假如雷军较真,非要问董明珠“你下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我不知道董明珠该怎么回答,会不会涨红了脸哑口无言?
这几年,董明珠和雷军的关系可用“纠缠不清”来形容。先是“合谋做局”联手炒作,后是分道扬镳各说各话。2015年下半年以来,雷军不再对董关于小米和雷军的任何话题做出回应,包括董明珠宣称“我说雷军是小偷他不敢告我”,以及这次断言“消费者不买小米手机是因为小米质量不行”。
我猜想,雷军不做回应,是因为他内心有一个逻辑:“好男不和女斗”。
而董明珠一直揪住小米和雷军不放,内心也有一个逻辑:你怎么可以和我的的敌人合作?!
三说董明珠称“格力手机世界第一”。我相信99.99%的人看到董的这个结论都觉得荒唐、可笑,因为董连基本的逻辑自洽都没有做到。你看,她的逻辑是这样的:“我到日本出差的时候,我专门到市场上,(找到)专门推销手机的人,我说你把这个手机体验以后,你认为在日本一般卖什么价格,你告诉我。他测完以后,他说你这个手机在日本可以卖4800块钱人民币。”日本人说格力手机能卖到4800元人民币她竟然得出了“格力手机世界第一”的结论,这就是“董式逻辑”。事实上,日本人说没说格力手机值4800块人民币,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网友曾经说,董明珠“以做空调的思维做手机”注定了格力手机难有未来。
这几天,网上有一段董明珠在论坛上发言的视频,视频中董愤怒地说道:“你在作虚假的宣传,你就是对中国的一个羞辱!”我不知道董明珠在骂谁,我想问董明珠的是:你断言“格力手机世界第一”,算不算虚假宣传?
最后说格力进入汽车领域。就在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尚未尘埃落定之际,董明珠又释放出更加惊人的消息:“格力将进入家用轿车领域”。并称其产品已经设计出来,正在试运行。
对此,我是这么看的,格力启动激进式多元化战略,选择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手机,一个是汽车,而这两个方向均不符合“相关多元化”原则。更要命的是,格力在这两个领域完全没有储备与沉淀,因此,格力的多元化带有很大随意性。
格力做新能源家用汽车的信心在哪里?珠海银隆董事长魏银仓替董明珠做出了回答,他说:全世界做新能源小汽车最成功的是美国的特斯拉公司,而不是美国老牌汽车公司通用或者德国宝马、奔驰。
我们发现,董明珠对汽车的理解和她对手机的理解一样肤浅,比如她说,“一辆汽车,十年运行成本大约25万元,使用新能源汽车意味着可以节省25万元,10年后换个电池,车可以继续跑。”我不知道汽车行业的人看到这个说法会笑掉几颗大牙。
格力的激进式多元化,难免让我联想起曾经的中国空调第一品牌春兰——一个盛极而衰的先例。
在1990年代—2004年之前,中国空调第一品牌不是格力而是春兰,那时的春兰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是“产品品质出色”, 我至今还记得春兰是中国第一家向联合国总部输出空调的企业,其一杆击进6个桌球的电视广告同样深深地印在了在我脑海里。
遗憾的是,今天,已经鲜有年轻人知道春兰这个品牌,对于一手缔造了春兰奇迹的陶建幸其人,更是知之甚少。
春兰到底上演了怎样一幕悲喜剧?一篇名为《春兰家电帝国的陨落》的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1994年,春兰空调如日中天行销全国,以年产量150万台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世界空调七强之一。陶建幸在春兰空调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影响力最强的时候,出人意料地进入了摩托车行业,迈开了他在多元化道路上令人争议的第一步。那时国内空调业的双雄是春兰和美的,但位居老二的美的,离春兰也有一段距离,根本谈不上对老大春兰构成什么真正的市场威胁。
春兰多元化路径选择的第一站,是生产摩托车。2000年之前,国内摩托车市场在经过军工企业出身的济南轻骑、重庆嘉陵、南方洪都等企业的培育后,开始进入民营板块的“重庆三强”时代。力帆、宗申、隆鑫三大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的快速崛起,使军工“老三企”迅速走向没落。但此时,这三家企业生产的摩托车还基本是低端产品。
春兰在1994年进入摩托车生产领域,早于“重庆三强”,进入之初就迅速推出了“春兰虎”、“春兰豹”两个高端系列产品。每辆5000元以上的售价,让春兰摩托的“虎豹”一炮走红,畅销大江南北,1997年上半年就实现了6万台的销量,销售收入近10个亿。摩托车战略的试水成功,让陶建幸更加坚定了多元化战略实施的决心。
之后不久,他一举收购了陷于亏损的南京东风汽车制造厂,先后投资6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了货卡生产线,生产5—15吨的载重卡车。2001年3月,春兰卡车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同年10月,春兰生产的中型货卡产销量列于一汽、东风之后,跃居国内第三。
在春兰多元化鼎盛时期,除了不相关产品的多元化,陶建幸并没有全面放弃家电产品生产优势。有一段时间,位于南京中央路的春兰家电展示厅里,冰箱、彩电、洗衣机、DVD、微波炉等产品应有尽有。但今天回过头来再看,许多所谓的“同心多元化”产品早已不见了踪迹。
2006年,*ST春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较2005年下降10多亿元;2007年,*ST春兰亏损达2亿多元。经历了2005、2006、2007连续三年亏损之后,这个曾经的中国空调业第一品牌被迫退市。
今天,春兰空调早已沦落为小众品牌,销量跌出十名之外,春兰大力进入的摩托车、载重汽车、房地产、电脑早已难觅踪迹。春兰的失败,被称为“机会主义者的失败”,是中国家电行业盲目多元化导致企业衰落的典型代表。
据说,有一年陶建幸参加全国“两会”,任凭记者怎么敲门都不肯打开。是的,成王败寇,说什么呢?说自己当初盲目多元化害了春兰?这样说又能怎么样呢?历史不会再给失败者一次机会。
同样的空调老大,同样的多元化自信,今天的格力怎么看都像2000年左右的春兰。
事实一再证明:打败对手的不是睥睨天下的自信,而是忧患意识加谦卑心态。
关注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pintu360),精彩内容每日放送,还有福利与互动。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